在唐代的文化星空中,耀眼的书法家柳公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书法被誉为“颜筋柳骨”,更因其“心正笔正”的精神内涵而成为后世的文化瑰宝。柳公权出生于关庄镇的柳家塬村,自幼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沉浸于笔墨之间,饱含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与京城长安的距离超过两百里,每天,柳公权骑着他那头小毛驴,风雨无阻地赶往早朝。然而,时间一长,他的嫂嫂心中不免产生疑虑,心想:这头不起眼的毛驴,怎能如此迅速地往返几百里路?她决定深夜偷偷摸进驴棚一探究竟。
那天晚上,嫂嫂打着灯笼,轻手轻脚地走进驴棚,细细打量着毛驴,然而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突然,她灵机一动,想起老一辈人的说法:凡是能成大气候的人,背后必有神仙相助。难道这毛驴也是神仙所赐,长有飞毛不成?于是,她开始检查毛驴的四蹄,果然在每个蹄子上都发现了几撮长毛。
嫂嫂暗自得意,心想:我今晚就把这些“飞毛”烧掉,看看明天会发生什么。于是,她用火将“飞毛”烧去,悄悄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柳公权照常骑上毛驴赶往长安,却发现毛驴的速度远不如往常,心中疑惑,便下马仔细查看,发现四蹄上的“气毛”已被烧掉。尽管如此,他仍然赶着去上朝,但由于耽误了时间,最终未能按时到达,受到上司的责罚。
从此以后,柳公权便不再骑驴早朝,而是留在了长安,继续他那书法与文化的追求。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柳公权对书法的执着,更反映了他在文化传承与精神追求上的坚定信念。让我们在柳公权的传奇故事中,感受那份来自故土的文化根脉,铭记“心正笔正”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