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晚报记者 郭玉红 通讯员 李明 文/图
他总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小事”。可这些小事串起来,成了照亮他人生活的一束光。他是70后退役军人沙吉涛(如图),也是荆门润宏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法人、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副会长。从军营到商海,他始终把“帮人一把”当作最朴素的信仰,在别人踉跄时刻伸手扶一把。脚踏实地、内心滚烫,是他真实的写照。
峡谷边伸手,他拉住失控男孩
今年8月中旬的一天,在恩施巴东县巴人河生态旅游区,沙吉涛携家人在陡峭的山路上小心下行。一侧是护栏,一侧是令人眩晕的深谷。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在嬉闹中失控冲来,眼看就要摔下陡坡。那一刻,沙吉涛来不及思考,只有军人的本能,一手猛地抓住孩子衣襟,巨大的惯性把他也带得向前倒去。他右手死死扣住栏杆,身体重重撞上水泥护栏,胳膊上顿时传来火辣辣的痛。
惊魂未定的男孩被安置在安全地带,赶来的家长激动得语无伦次,连连道谢,沙吉涛只是摆摆手:“没事就好,看着点孩子。”
他的两条胳膊均有不同程度的擦伤,汗水浸湿,疼得钻心。他赶紧用纸巾简单处理,又找了把纸扇扇风降温。当晚回到荆门,擦伤的地方已开始肿胀,第二天他赶紧去卫生所处理。日前记者采访时,他右臂上一大片的擦伤痕迹还清晰可见。“那坡度太陡,孩子要是摔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回想起来,他仍心有余悸,“换了谁都会伸手。”
母亲的银针,为他种下行善初心
这种刻进骨子里的善良,源于母亲的影响。
沙吉涛在掇刀区团林铺镇农村长大。母亲是乡亲们交口称赞的“老好人”。她会针灸,谁有个头疼脑热找到她,她都乐意帮忙,却从不收一分钱。“母亲总说,做人要善良,能帮别人时尽量帮一把。”沙吉涛回忆道。
这颗善良的种子,在沙吉涛心中生根发芽。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村里经营小卖铺。一天,邻家夫妻吵架,妻子一气之下喝了农药。沙吉涛听说后,立即拉来板车送去1.5公里外的卫生院。
半路上,有位老农喊道:“扛在肩上跑!颠一颠才能吐出来!”沙吉涛当即扛起昏迷的妇女在乡间小路上狂奔。到了卫生院,他又按照医生的指示打来井水、帮忙撬开牙关给其洗胃,这名妇女终于醒了过来。几天后,获救的妇女和家人带着糖和饼干登门道谢,那些朴实的礼物他至今难忘。
两年后的一个冬日清晨,村里一位老汉到小卖铺买完酱油刚出店门,突然倒地不起,口鼻出血。沙吉涛闻声冲出店外,见状立即将老汉抱上板车,奔向卫生院。老汉的生命最终未能挽回。见其闻讯赶来的家属悲痛万分,沙吉涛又默默将遗体送回村里,并帮忙料理后事,让其家属感动不已。后来他才知道,对方前一天夜里喝醉露宿山顶,可能已引发急症。“尽了力,但没救回来,心里还是难受。”他说。
善行不停歇,做退役军人的暖心人
沙吉涛曾在部队服役两年,经过军营锤炼,变得更加坚韧果敢。退伍回乡后,他种苗圃做绿化、从事后勤保障。从请两三个帮手,到组建工程维修队,2012年,他正式注册成立荆门润宏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服务涵盖物业、绿化、清洁、水电维修等多个领域。他把助人的初心带进了企业管理,目前已带动近500人就业;每遇灾情,企业捐款捐物从不缺席。他常对员工说:“做人,品行第一,善良最贵重。”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个人捐款3万元,公司额外捐款3万元支援抗疫。
4年前,沙吉涛加入漳河新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后来当选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副会长。从此,帮助关爱特殊退役军人成了他另一个事业,他经常随协会一起关爱帮扶高龄、困难退役军人。
去年“八一”,漳河新区漳河镇宏图社区组织60多名退役军人参观市博物馆、爱飞客航空小镇,沙吉涛全程做好服务工作,并自掏腰包请大家吃午饭。今年“八一”,沙吉涛又为宏图社区7户困难老兵每户送去数百元的米油等慰问物资。
实干,是沙吉涛的人生底色;善良,是他不变的生命亮色。从拉起板车救人的乡村青年,到如今沉稳宽厚的企业带头人、热心公益的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副会长,母亲那句“能帮别人时尽量帮一把”的朴素教诲,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成为一生践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