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鹏广州工厂的深夜十一点,一群工程师正围着一台178公分高的“铁杆”机器人记录数据。他们知道,距离2026年量产的死线,只剩下不到两年。
2020年,何小鹏做了一個让内部都感到意外的决定:斥资1亿美金,收购一家名为“多够机器人”的初创公司。
据一位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这场收购最初源于小米创始人雷军的牵线。然而,收购后的小鹏机器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高峰时期高达300多人的鹏行智能团队,因战略分歧,核心人员最终出走。这场耗资巨大的收购,一度被业内视为“昂贵的试错”。
团队动荡后,何小鹏做了一個关键决策:从英伟达挖来资深专家米良川,执掌机器人业务。
据悉,米良川在英伟达时期曾向全球副总裁吴新宙汇报,有过管理百人团队的经验。他的到来,标志着小鹏机器人研发从“探索性尝试”转向“技术体系化”的重构。内部人士透露,团队规模一度缩减至70人,随后在米良川带领下重新扩充至约200人,成为国内具身智能领域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在小鹏官方宣传中,机器人Iron已开始在广州工厂组装P7+零部件。但实际情况或许更为复杂。
根据内部信源,小鹏产线上已部署了几百台人形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并非全部直接参与生产,其中大部分正用于执行一项秘密任务——7x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算法调教与操作数据采集。
这支持殊的“数据采集军团”,正是小鹏为2026年量产默默构建的核心护城河。
据一份流出的产品路线图显示,将于2025年10月24日小鹏科技日亮相的第五代机器人,并非一次简单的迭代,而是一次技术架构的重构。
核心情报一:技术同源率高达70%。第五代机器人将复用小鹏汽车的EEA架构、三电系统衍生的关节技术,其“大小脑”直接由小鹏智驾团队开发。这意味着,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上积累的数亿公里路测数据,可能以某种形式反哺机器人的决策能力。
核心情报二:自研图灵芯片的算力博弈。第五代机器人将搭载自研的图灵AI芯片,其算力高达3000T。这不仅是为了让机器人更“聪明”,更关键的是实现端侧大模型的部署,让机器人在脱离云端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完成复杂判断。
核心情报三:专利透露的“拟人化”野心。最新公布的一项专利显示,小鹏正在攻关机器人的机械臂结构,通过增加活动自由度,使其造型与动作更接近真人。这并非只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机器人能更好地适应为人类设计的工作环境,这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一步。
何小鹏已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放话:2026年下半年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但内部对此目标的看法存在微妙差异。
乐观者认为,小鹏通过技术同源策略,已将机器人的研发成本降低了30%以上,并共享了成熟的汽车供应链体系,量产可行性高。
而谨慎者则指出,当前部署在工厂的几百台机器人,在复杂任务执行的稳定性和长时间无故障运行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这将是量产前必须跨越的最后一道鸿沟。
在小鹏内部,机器人被何小鹏定位为继“AI+智驾”与“全球化”之后的第三成长曲线。然而,这条曲线能否如期升起,不仅取决于技术,更是一场关于资金、供应链、市场接受度的综合较量。
2025年10月24日的科技日,将是检验这一切的第一个试金石。而到2026年,我们或将见证中国第一款真正实现工业化量产的人形机器人诞生,或者,另一个需要更多时间和金钱填满的技术深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