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刁良梓 通讯员 张玉霞 陈华军
9月25日,在驿城区西园街道文明路社区与前王社区等地,眼前整洁的小区环境、有序的便民服务以及融洽的邻里氛围,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驿城区西园街道以党建为统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全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等了将近7年,这证总算拿到手了!多亏了社区工作人员前前后后帮忙。”9月25日上午,在驿城区西园街道文明路社区,居民代表马洪水将一面锦旗递到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勇手中,锦旗上“为民办实事 热心解民忧”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原来,西园学府小区因开发商历史遗留问题,居民的不动产证办理被搁置近7年。社区得知后,主动牵头,多次跑腿对接相关部门,终于在今年夏天帮大家解决了这块“心病”。
在文明路社区,这样为居民“跑腿”办事的场景已是常态。社区里,总能看到佩戴党徽的网格员拿着民情日记本,在楼院里转悠,谁家有困难、哪里有问题,他们都记在心上。“我们就像社区的‘眼睛’和‘腿脚’,得及时发现问题,尽快帮着解决。”网格员小张一边检查楼道消防设施一边说。
西园街道科学划分网格、整合多网功能,构建起“线上 + 线下”双向联动的严密治理体系。线下,创新设置“社区‘大党委’ + 网格党支部 + 小区楼院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网格员常态化开展走访活动,深入居民家中,精准掌握居民需求,对社区情况了如指掌。线上,建立微网格服务群,政策信息能够快速传达至每一位居民,居民的问题也能及时得到响应,确保诉求第一时间被关注。
同时,街道依托信息化平台推进智能化治理,发动群众参与“随手拍”“随手报”。居民一旦发现身边的问题,如环境卫生死角、设施损坏等,可立即拍照上传,成为基层治理的“监督员”。这种模式有效化解了各类不安定因素,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便利与温暖。
将党的建设贯穿治理全过程,是西园街道激发共建共治活力的关键。街道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通过“党建 + 共建”“党建 + 网格”“党建 + 改造”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党员、群众和共建单位参与社区事务。
各社区实行“大党委”制,邀请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党建工作共做、社区服务共办、社区平安共创、生活环境共治、精神文明共建”的“五共”工作局面。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参与小区管理、旧城改造、志愿服务等活动。在他们的带动下,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共治格局,硬件提升与软性服务同步推进。
打造“红色物业”是西园街道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街道创新推行“1 + X”红色物业全域推进模式,建立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小区党小组“三级联动”机制。
针对不同小区特点,街道探索出多样化管理模式。对老旧小区鼓励自治管理,激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对单位家属院推动规范管理,提升小区整体品质;对微型小区采取连片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专业化小区推进“红色物业”创建,提升物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通过建立民主议事机制,推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五民”工作法,居民真正成为小区治理的“主人翁”。组建红色物管会,成功化解物业退出后的管理真空问题,赢得了居民的充分肯定。
西园街道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实施小区“微治理”,建立多层次矛盾调解体系。依托三级网格体系,配置专业力量,对群众诉求进行“格内”处理、“源头”化解。在楼院层面,建立“红管家”议事厅,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议事方式,使议事更有温度、更接地气。设置党员“微治理”示范岗,实行党员联系户制度,开展走访议事、上门议事,及时解决居民关心的实际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西园街道的实践是驿城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缩影。未来,驿城区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推动资源在基层整合、服务在基层拓展、问题在基层解决,绘就“幸福驿城”的温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