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隋唐三省制度中,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各司其职。有趣的是,中书省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都称为令,唯独门下省的长官却叫侍中。这个特别的称呼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精彩的历史演变。
侍中这个官职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当时它只是丞相派往宫廷的一个普通属官。到了西汉初期,侍中逐渐演变成皇帝身边的一个特殊头衔。由于这个头衔没有固定品级,侍中的工作内容五花八门——从为皇帝出谋划策到管理皇帝的生活起居,可谓无所不包。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度后,侍中更成为外朝大臣进入内朝的重要身份标识。
东汉光武帝时期,朝廷权力中心转移到尚书台,连宦官干政都要通过中常侍这个与尚书台相关的职位。侍中的地位因此一落千丈,沦为尚书台的辅助官员。直到汉献帝时期,朝廷需要填补宦官集团覆灭后的权力真空,才重新启用侍中来省尚书事,并规定必须由士人担任。可惜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了。
虽然东汉王朝当时已名存实亡,但这个制度创新却被后世继承。在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侍中都成为皇帝身边处理宫廷事务和朝政的核心要职,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在曹魏,侍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中书令,与尚书台共同执掌朝政,权力一度凌驾于三公之上。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正式设立了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主要负责将皇帝诏令转交尚书台。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朝廷形成了一套新规矩:所有诏令文书必须首先送达门下省,再由门下省转送其他部门。久而久之,门下省实际上获得了对皇帝诏令的审核权。
隋文帝创立三省制度时,正式将门下省的审核权制度化。由于从西晋开始门下省长官就一直称为侍中,隋朝也沿用了这个称呼。虽然隋文帝曾因避讳将侍中改称纳言,但唐朝建立后又恢复了侍中的旧称,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唐朝灭亡。
下一篇:短剧导演熬夜猝死?警方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