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酒店机器人市场占据超12%份额的云迹科技,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简称“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以“特专科技公司”的身份申请在港股主板上市。
回顾过去十年,云迹科技积极布局酒店机器人业务,成功将酒店送物机器人推广至超过3万家酒店,在行业内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该企业曾借助疫情期间“无接触服务”需求激增的契机实现业务爆发式增长,以12.2%的酒店市场占有率在细分赛道中占据有利地位。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众多参与者纷纷涌入该领域,云迹科技目前正深陷价格战的困境。
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三个会计年度里,尽管云迹科技实现了累计5亿多元的营业收入,但净亏损总额却高达8亿余元。更为严峻的是,若此次上市计划未能成功实施,公司将面临18.7亿元的赎回负债,这极有可能直接引发公司的流动性危机。
云迹科技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这一情况引发了市场对于其“以亏损换取市场规模”这一发展模式能否持续的广泛质疑。
酒店机器人为何不赚钱?
北京云迹科技近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击“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然而,其招股书数据却揭示了一个尴尬的现实:尽管公司在酒店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2023年市占率9%),但过去三年累计亏损高达8.15亿元。为何这家背靠阿里、腾讯等巨头的企业,在商业化落地多年后仍深陷亏损泥潭?
云迹科技的核心收入来源是机器人硬件销售,2024年占比77.2%,但这一业务的毛利率仅为38.1%1。其主力机型“格格”系列机器人两年内降价22%,从2022年的2.68万元降至2024年的2.09万元;而2023年推出的高端机型“UP”系列更是在一年内降价58.8%,从5.42万元腰斩至2.23万元35。
行业竞争加剧是价格战的主因。随着擎朗智能、九号机器人等企业入局,酒店机器人均价从2016年的13.6万元暴跌至2024年的1.31万元,降幅超90%46。云迹科技不得不以低价换市场,2024年“格格”系列销量达6358台,但硬件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导致“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恶性循环。
云迹科技的业务高度依赖酒店行业,2023年酒店场景收入占比高达95.1%,2024年虽降至83%,但仍占据绝对主导18。这种依赖使其业绩受酒店业波动影响显著——2023年因疫情后酒店采购收缩,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1%。
尽管公司尝试拓展医疗、楼宇等新场景,但2024年非酒店收入仅占17%,且医院客户仅100余家,远低于酒店的3万家。新场景拓展缓慢,导致云迹难以摆脱对酒店行业的依赖,增长天花板明显。
云迹科技的研发开支占比从2022年的42%骤降至2024年的23.4%,金额也从6780万元减少至5740万元。与此同时,其核心算法依赖腾讯云、阿里IoT等外部合作,自主AI能力不足。2024年底,原CTO林小俊离职创业,进一步削弱了技术团队的稳定性。
相比之下,竞争对手如擎朗智能、高仙机器人正加速布局清洁、安防等复合功能,而云迹的“UP”系列虽主打模块化设计,但销量仅864台,市场接受度有限。
截至2024年底,云迹科技账面现金仅1.31亿元,但流动负债高达20.22亿元,其中18.7亿元为上市对赌协议触发的赎回负债。若18个月内未能上市,公司将面临巨额现金偿还压力。这一资本困局迫使云迹加速IPO,或暴露了其“重规模、轻盈利”的商业模式风险。
云迹科技的困境折射出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普遍挑战——硬件价格战、单一场景依赖、技术同质化。未来,公司若想扭亏为盈,需在AI算法自主化、场景多元化及订阅制服务(如HDOS系统)上寻求突破,否则即便上市成功,仍难逃“烧钱换市场”的宿命。
酒店机器人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博主宣传,中国的酒店机器人彻底火了。在酒店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下,酒店机器人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正以独特的技术和产品重塑酒店服务生态。
目前,市场上活跃着多家颇具影响力的酒店机器人制造企业。除了云迹科技外,擎朗智能同样不容小觑,该企业以智能配送机器人为核心产品,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提升机器人性能,在酒店场景中实现了高效稳定的物品配送服务,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此外,还有普渡科技等企业,也凭借创新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在酒店机器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中,企业的生存状况并不都是乐观的。一些机器人企业即使在取得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企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盈利挑战。
随着酒店业对智能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酒店机器人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一方面,消费者对酒店服务体验的要求日益提高,机器人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高效准确的服务,满足了酒店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需求。另一方面,酒店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品牌形象,也愿意引入机器人设备。这为酒店机器人制造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但是,对于许多酒店机器人制造商来说,商业化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一方面,随着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导致价格战加剧,利润空间被压缩;另一方面,尽管这些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融资支持,但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依然是一个待解的问题。例如,一些企业虽然产品功能成熟且服务网络完善,但由于过度依赖特定场景(如酒店),而未能有效拓展至其他应用场景,从而限制了收入来源的多样性。
此外,技术门槛相对较高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机器人涉及多个领域的尖端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电机、驱动器、视觉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以及自主导航技术和AI大模型所带来的智能化提升。
酒店场景复杂多样,机器人需要具备精准的导航、避障、交互等多项技术能力,才能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否则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掉队。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众多企业涌入酒店机器人市场,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之间不得不展开价格战,压缩了利润空间。此外,酒店对机器人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部分酒店对机器人的应用效果持怀疑态度,担心其稳定性、安全性等问题,这给企业的市场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最让企业忧心的是,长期的投入和持续的研发成本使得很多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收支平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酒店机器人制造企业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它们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同时,企业也注重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类型酒店的需求,推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此外,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酒店对机器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是企业的重要策略。
未来,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能够在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把握及商业模式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企业。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酒店机器人行业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不过,要达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克服当前面临的种种困难,包括但不限于盈利模式的探索、产品功能的不断升级以及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扩展。
作 者 |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