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持续火热,不仅上市企业数量、募资额双双增长,更迎来了蜜雪冰城、宁德时代等多个IPO大单。
就在本周,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将相继在港上市,前者募资规模预计最高达到50亿美元,将成为年内最大港股IPO项目。另据Wind统计,截至目前,按上市日期,年内22家企业登陆港股市场,合计募资243.19亿港元,两项数据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约29%和195%。
在此背景下,国际投行正在捕捉港股市场的业务机遇。瑞银集团中国区总裁胡知鸷19日在媒体会上表示,香港已成为中企上市融资的首选地之一,企业有“走出去”的需求,且上市政策持续优化,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之下,“A+H”模式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与此同时,海外资本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持续升温,这体现在多宗港股IPO项目中,基石投资者认购踊跃。“现在我们的中企海外上市项目,基石投资者覆盖比例大概在二分之一,对于优质企业,基石投资者要争抢发行份额。”她提到。
在瑞银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谌戈看来,全球主流基金对中国资产关注度升温。中国资产具备估值优势,且在政策带动下企业盈利改善,一级市场陆续出现多个优质IPO项目。综上种种,国际投资者进一步将目光聚焦中国资产。
港股IPO市场持续走热
今年以来,瑞银接连完成多个港股市场项目,包括参与两家消费类企业古茗、蜜雪冰城的赴港上市,并为比亚迪H股新股配售“保驾护航”。
资料显示,古茗、蜜雪冰城分别于2月中旬和3月初登陆港交所,瑞银担任两家企业的联席保荐人、整体协调人等;3月中旬,比亚迪完成56亿美元H股新股配售,募集资金约435.09亿港元,为港股工业领域最大闪电配售项目,瑞银也是三家牵头投行之一。
“蜜雪冰城登陆港股,是消费板块全面复苏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胡知鸷认为。
整体来看,她表示,年内,港股市场的IPO、并购和可转债发行,均呈现升温迹象。瑞银数据显示,年初至今,香港资本市场的配售H股、红筹、可转债,募集金额整体超过200亿美元。
究其原因,胡知鸷认为,首先,因发展战略优化,中企仍具有“走出去”的较强动力,同时,中国证监会和港交所出台的一系列上市、融资政策,提供了利好环境。
对于中企赴港上市,在谌戈看来,其中存在一些共性因素。例如,多数企业赴港IPO,是出于发展战略层面的考量。
“比如,一些企业在内地市场已经做到龙头地位,可能在海外市场也有一定布局,登陆香港市场是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一环。”他提到,这些公司通常希望在港上市为其寻求全球合作伙伴、吸引全球人才等提供助力。
从市场参与角度,港股IPO项目受到投资机构热捧,这一现象在今年的港股市场也较为显著。
近期,宁德时代开启港股申购,基石投资者阵容豪华,包括中石化、科威特投资局(KIA)、高瓴资本等超20家国际、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合共认购约26.28亿美元股份。
恒瑞医药的H股发行,也吸引了景顺、瑞银资管、高瓴资本等多名基石投资人,以发行价中端计算,总认购金额逾5.33亿美元(约41亿港元),认购金额占到发行规模的四成以上。
谌戈观察到,今年以来,基石投资者的认购踊跃度提升,买卖双方的博弈在发生变化。
“之前,一些海外项目发行难度比较高,需要有一半及以上比例的基石投资者覆盖,以此增加发行的确定性。”他说,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基石投资人对一些优质IPO项目的投资更为踊跃。
对此,他表示:“市场在变好,5亿美元以上的IPO项目非常有吸引力,估值也相对比较友好,因此,买卖双方的心理价差在缩窄。”
行业方面,谌戈举例称:“一些消费相关的项目,To C端的,这些项目知名度较高,做IPO发行时散户参与热度也很高。这就意味着机构如果不做基石投资者,就可能抢不到份额,就要做锚定投资者。”
全球主流基金关注中国资产
不仅基石投资者参与度提高,谌戈观察到,全球主流基金对中国资产关注度也明显升温。
他提到,去年A股“924行情”启动之后,全球投资者开始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但彼时,市场基本面尚在改善中,“当时更多的是一些对冲基金、快钱在进入中国市场。”
“从今年1月份开始,我们关注到一个信号,就是全球一些主流基金开始加大对中国资产的关注。”谌戈说。
究其原因,他认为,总体而言,中国资产的估值相对便宜。同时,中国国内利好政策持续推出,个别行业盈利出现改善。此外,一级市场出现了蜜雪冰城、比亚迪等IPO或战略配售大单,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目光。
那么,全球主流的长线资金在关注哪些中国资产?
谌戈进一步谈到,这些资金更偏好细分行业龙头、运营质量较好,且有不错的盈利、现金流、分红水平的中企。
胡知鸷也谈到:“长线资金已经开始回流中国市场。我们观察到,一些大的主权基金,一直在高额买入中国股票。”
她进一步表示,一级市场发行预期改善,二级市场交易也有回升迹象,国际投资者建仓的需求在回暖。
对于后市表现,胡知鸷称,目前中美贸易谈判进入90天缓冲期,未来关税政策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从企业基本面来看,市场已完成一轮盈利修复。
此外,4月初关税风波发酵以来,在美上市中概股(ADR)的命运备受关注。
早前几年,2021年至2022年,市场也曾出现对中概股退市的担忧,受此影响,中概股曾大幅下跌。
胡知鸷认为,与前次中概股危机相比,此次中概股摘牌的潜在影响较为可控,原因在于,首先,目前多数中概股都已完成双重上市,且部分投资人转移到香港市场交易,由此缓和了中概股在美国被强制退市的负面影响。
她援引数据提到,目前,对于双重上市的中概股,香港股票的比例在过去三年增加了30%,达到总市值的六成左右。同时,香港市场的南向持股比例显著提高,从2021年占市值的5%上升到目前的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