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在金融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歇: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这些破冰之举不仅为深圳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更以“先行先试”的实践,为中国金融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深圳金融科技蝉联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历经45年深耕,深圳金融业已形成“参天大树”般的生态体系。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深圳金融行业总市值达3.26万亿元,较特区成立初期实现指数级增长;金融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05.68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710.48亿元,占GDP比重达15.2%,税收贡献超22%,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此外,深圳资本市场的活力同样令人瞩目。截至2025年8月22日,深圳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达582家,A股总市值超12万亿元,资本市场活力持续稳居全国前列,为企业融资、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
2025年3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7)》显示,在119个金融中心城市中,深圳金融科技专项排名蝉联全国第一、全球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
超1700家企业参与试点跨境贸易投资
在深耕科技赋能的同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也在跨境金融领域持续发力。一方面,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提质扩围,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了更多便利。截至今年6月末,深圳辖内已有超1700家企业参与试点,业务规模超1700亿美元。另一方面,深圳持续提升贸易新业态业务便利化水平。截至2025年6月末,支持外综服企业代办跨境电商出口收汇,累计服务23.7万家企业,业务规模570.9亿美元;支持银行凭交易电子信息办理跨境电商外汇业务,累计服务商户1.4万家,业务规模13.3亿美元,居全国前列;支持外贸新业态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结算金额达1.3万亿元。这些举措,让外贸企业的跨境资金流动更高效、更安全。
面向未来,深圳金融业的创新故事仍在续写。在绿色金融领域,深圳正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交易市场,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创新;在金融开放方面,前海正试点更高水平的跨境金融监管沙盒,为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试验窗口”;在金融科技领域,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正与支付、风控、投顾等场景深度融合,催生新的金融业态。
“45载潮头立,45岁仍少年。”下一个45年,当全球目光再次聚焦这座城市,相信这里的金融故事,仍将饱含“春天的气息”,为世界金融改革发展贡献更多“深圳答案”。
执行统筹:卢亮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