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斯文 于娜 北京报道
一家曾因宣称“国内阳痿患者1.4亿”而声名大噪的药企,如今正深陷财务恶化、集采失利与债务高企的多重危机,其试图押注创新药翻盘的梦想面临严峻挑战。
近日,常山药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担忧的成绩单。中报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为4.92亿元,同比下降13.42%,归母净利润为-2908.9万元。
(数据来源:Wind)
这家曾经的肝素制剂龙头,自2021年达到29.68亿元营收高峰后,便因核心产品集采失标而步入下行通道,至今已连续多年亏损。
表面改善 但二季度恶化
仔细分析常山药业的中报,可以看到公司1—6月亏损2909万元,同比收窄近40%,甚至一度被外界解读为“经营回暖”。
但《华夏时报》记者拆解季度数据发现,所谓“减亏”主要靠一季度盈利378万元“撑门面”。今年第二季度业绩则迅速变脸:营收环比再降近10%,仅2.33亿元。净利润单季亏损3287万元,暴跌322.67%,由盈转亏。
不仅如此,常山药业第二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3327.09万元,同比降498.82%,环比下滑1024.61%。由此可见,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核心肝素业务盈利能力仍在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常山药业第二季度的毛利率更跌至5%,创近年新低,且大幅拉低公司毛利率。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14.54%,同比下降8.28个百分点;第二季度相比第一季度减少18.07个百分点。
而且,2019年至2025年中,公司毛利率从73.09%一路俯冲至14.54%,年均下跌近10个百分点;2025年二季度单季仅5.03%,已逼近盈亏平衡红线。这或许是由于肝素原料药价格持续低迷、集采制剂销量下滑所导致的。
同时,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率为-7.37%,虽然同比提升0.89个百分点;但第二季度单季仅为-16.25%,同比减少了近20个百分点。
“一降一升”的矛盾背后,是非经常性损益的“粉饰”作用。上半年,公司收到政府补助94.9万元,加上资产处置收益、其他营业外收入等,共计117万元,成为净利润减亏的唯一正向因子。
若剔除这部分“外快”,公司扣非净利率约为-6%,反映了主业依旧不能盈利的现状。
另一方面,公司能在主业亏损的情况下收窄亏损,还“得益于”费用瘦身。
财报显示,公司销售费用同比骤降65.43%,管理费用同比减少14.43%、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7.83%。
但算总账就会发现,费用节约约3200万元,但还不足以抵消毛利润亏损的3400万元,“节流”终究填不满“开源”缺口。
肝素产业链的“冰火两重天”
从公司各项业务来看,2025年上半年,常山药业主营业务仍高度依赖肝素产业链,低分子肝素制剂(水针制剂)与肝素原料药合计贡献营收60.57%。
其中,低分子肝素制剂收入2.04亿元,占比41.46%,毛利率35.29%,但受集采政策影响整体销量1536万支,较上年同期下降19.17%。
(来源:公司财报)
作为第一大收入来源,低分子肝素制剂受第八批全国药品集采及省级集采政策影响,公司主力品种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未进入全国带量采购,导致整体销量同比下降19.17%,其中那屈肝素钙注射液、达肝素钠注射液等品种销量与收入双降,直接拖累制剂业务增长。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肝素原料药及制剂市场的整体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且激烈的态势。从原料药端来看,国内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一定的技术积累,在全球肝素原料药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来自印度等国家企业的竞争压力,同时环保要求的提高使得原料药生产的准入门槛提升,促使行业集中度有所上升。制剂市场方面,随着集采等政策的推进,市场竞争愈发以价格和质量为核心。
他认为,带量采购政策对常山药业这类企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带量采购使得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直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常山药业以往依赖的高价销售模式受到冲击,营收和利润增长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带量采购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提升,以在低价竞争中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同时,政策推动了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那些无法适应集采规则、成本控制不佳的企业可能逐渐被市场淘汰,而常山药业需要在这场变革中重新调整战略,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理事会常务主席支培元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内肝素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头部企业(如海普瑞、健友股份)占据原料药出口主导地位,常山药业在中低端制剂市场面临价格战压力。2025年肝素原料药价格受国际供应链波动影响,预计稳中略降。
他认为,集采导致肝素制剂价格降幅超50%,常山药业传统产品线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倒逼其加速向高附加值领域(如低分子肝素、创新药)转型。
公司另一项业务肝素钠原料药收入0.94亿元,占总营收19.11%,毛利率13.25%。尽管通过成本控制实现盈利,但全球肝素原料药市场仍处于价格周期底部,2024年出口均价同比下降23.54%。2024年低分子肝素原料药曾因成本高于售价出现亏损,毛利率-14.26%。
不仅如此,公司在海外拓展战略未达预期。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国外市场收入1.04亿元,同比下滑44.32%,占比仅21.20%,且毛利率10.54%显著低于国内。
尽管公司在中报中表示,兼顾国内与海外市场,建立了成熟的国内与海外营销网络,具备合理的国内外市场销售格局,对单一市场依赖性较小。
但数字不会说谎,实际收入下滑表明公司国际市场拓展鲜有成效。
创新药前途未卜
传统业务受阻的常山药业在创新药方面也备受质疑。
一方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1585万元,同比下降30.13%,主要因艾本那肽进入NDA补充资料阶段,临床试验直接投入减少,资源集中用于注册申报及CSCJC3456片的Ⅰ期临床推进。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3.22%,虽较去年同期下降0.78个百分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艾本那肽研发周期已超十年,多次发补导致临床转化效率偏低,研发投入的“沉没成本”较高。
艾本那肽用于2型糖尿病的NDA于2024年4月受理,2025年7月收到第二次发补通知,补充资料涉及降糖适应症技术细节(不含减重)。尽管公司称“发补不代表数据不好”,但研发周期已超十年,审批进度显著滞后于同类药物(如信达生物IBI362已获批)。
不仅如此,GLP-1赛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常山药业相关创新药产品差异化不足。
全球已有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等多款GLP-1药物上市,国内企业如华东医药、丽珠集团的同类产品也已进入后期阶段。
常山药业的艾本那肽虽采用DAC技术实现每周一次给药,但相较于司美格鲁肽的“一周一次+减重适应症”,其竞争优势有限。此外,公司尚未开展海外注册,国际市场拓展空白。
另一方面,公司创新药CSCJC3456片,早期临床进展缓慢。
作为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CSCJC3456片于2025年2月完成首例Ⅰ期临床入组,至今7个月仍处于“受试者陆续入组”阶段,进度慢于行业平均水平(通常Ⅰ期入组周期4—6个月)。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对肝癌、结直肠癌等有抗肿瘤活性,但FGFR/KIT等靶点已有多款药物进入临床(如信达生物pemigatinib),后续需验证其疗效优越性,研发风险较高。
未来,常山药业能否依靠创新药扭转业绩,《华夏时报》记者将会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上一篇:上海紫园百亿争夺战再开庭:最惨“富二代”遭亲爹、后妈状告! 上海1400万官司最后判决结果 上海百亿争产案
下一篇:毛利率七年“俯冲”60个百分点!常山药业中报亏损2909万元,二季度单季毛利率仅5%逼近红线|创新药观察 2022常山药业净利润 毛利率大幅下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