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太和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和坊”)成功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资本市场,迈出了通往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上市征程的重要一步。值得关注的是,怀揣北交所上市梦想的“川味”调料商太和坊,正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公司业绩持续下滑,主力产品季节性波动显著。另一方面,经营业绩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和西南区域市场。
挂牌新三板,冲刺北交所
资料显示,“太和”品牌源于太和号,始创于清道光四年,前身为胡氏家族创立的“元利贞”商号,咸丰三年正式更名“太和号”,至清末民初已发展成为川西最大酱园。
太和坊公司官网介绍,目前的太和坊是四川福瀚达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占地100余亩,注册资本8800万元,公司主要从事复合调味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已形成了以香肠腊肉调料为主导、中式菜品调料和发酵调味品为特色的产品矩阵。
值得关注的是,挂牌新三板对太和坊而言,并非最终目标。太和坊称,成功挂牌是公司战略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意味着太和坊已建立起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规范透明的运作体系,为未来冲击北交所打下了坚实的治理基础。
据了解,在资本市场,新三板是冲刺北交所的前提条件。据北交所上市条件,申报对象需是在新三板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挂牌公司。因此,不少企业试图通过新三板达到北交所上市的目的。
太和坊公司董事长陈道福也公开表示,登陆新三板不是终点,而是公司拥抱资本市场、谋求更大发展的新起点。公司将严格以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标准来建设自身,聚焦主业、优化治理、提升效益,全力以赴朝着北交所上市的战略目标稳步迈进。
有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称,企业选择通过新三板进军北交所,实质上是一条通过阶段性规划、借助梯度市场结构、在发展中逐步规范,最终实现上市目标的路径。它尤其适合那些具有发展潜力,但尚未完全成熟的“专精特新”类中小企业。
面临产品单一化、困于区域等困境
不过,在向北交所进军的过程中,太和坊还要面临一些难题。从业绩来看,太和坊的经营业绩呈现逐步下滑趋势。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太和坊实现营收2.9亿元、2.63亿元,实现净利润6530.7万元、6250.68万元。进入2025年,业绩进一步承压,1月-5月实现营收3227.3万元,净利润亏损1046.29万元。太和坊称,亏损系主营业务香肠腊肉调料消费主要集中在冬季,公司上半年销售规模较低,以及固定支出较高,导致上半年处于亏损状况。
此外,太和坊的业绩严重依赖单一产品——香肠腊肉调料。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2023年—2024年,该品类实现收入分别为2.06亿元和1.82亿元,分别占比总营收70.83%和69.25%。而第二大业务中式菜品调料同期营收分别为5006.65万元、4842.31万元,占比总营收仅17.24%、18.43%。
不仅如此,新京报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好人家、金宫、蜀阿姨等品牌也推出了香肠调味料。这也显示出该细分市场正在吸引更多参与者,未来竞争或更趋于多元化。
另一方面,太和坊的产品销售存在较强的区域局限性。据公开转让书显示,2023年、2024年,太和坊销售区域以西南地区为主,获得营收分别是2.59亿元、2.3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9.26%、88.01%,销售收入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对此,太和坊也坦言:“公司产品销售区域主要集中在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华东、华南、华北等全国其他区域仍有较大的市场开拓空间,在销售区域的覆盖面上广度仍相对不足。”
业内观点认为,太和坊要想真正从区域走向全国、从季节性产品走向全年动销,还需解决对单一品类和季节的依赖,跳出区域口味,实现风味普适化转型。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