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奥迪官网
买一辆传统豪华车,图的是什么?
是发动机传来的悦耳轰鸣与真皮座椅的细腻纹理?还是百年品牌精心构筑的豪华基因?亦或是豪车带来身份圈层的认同感?
显然这届消费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如今顾客进店往往就是一通:这车用的谁家智驾?续航和充电怎么样?车机算力怎么样不会卡吧?类似的素质三连,恨不得直接把豪华品牌的销售干懵。
可以说,传统豪华品牌发动机一吼、真皮内饰一摸,就觉得值这个价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的中国消费者正在重新定义"豪华"的内涵,而传统豪华品牌正是“被定义”对象,势必要经历一场痛苦而必要的蜕变。
而日前奥迪E5 Sportback的登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这场“豪华”转变的最佳样本。
豪华品牌也有“时代焦虑”
9月16日晚间,奥迪E5 Sportback的上市发布会,在很多老汽车人看来,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违和感”。
既没有漫长品牌历史的回顾,也没有“纯正德系血统”的反复强调。取而代之的是展示智能座舱如何流畅丝滑,800V高压快充有多给力,全程看下来颇具新势力的风格。
更有意思的是,奥迪这次直接给它的核心供应商们,安排了一整页的篇幅。近二十家核心供应商名单集中展现,宁德时代、Momenta、火山引擎、科大讯飞这些中国科技公司的名字,也被安排在最前边,生怕观众看不见一样。
很显然,这与我们印象中的奥迪完全不同。与其说这是一场奥迪的发布会,不如说更像一场中国顶尖供应链的“技术成果展”,奥迪自身反而更像是这些先进技术的“集成者”,当然这里面也有奥迪驾控的加持就是了。
但不管怎么说,角色的主次转换已经显而易见,这背后是传统豪华品牌的无奈,但其实也是一种务实。
而销量数据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作为BBA全球最重要的“钱袋子”,今年上半年,宝马、奔驰、奥迪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分别下滑了15.5%、14.2%和10.3%。
反观“蔚小理”、问界、小米这些中国新能源品牌,在高端市场却混得风生水起,份额一个劲儿往上冲。
这一增一减之间,藏着的是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转型路上的“步履蹒跚”与“水土不服”。
图源 奥迪官网
时代的浪潮来得又快又猛,几乎不给这些百年老店留太多喘息的时间。多年构筑起来的豪华壁垒,在躲过了第一波时代浪潮以后,也集体陷入了与此前合资品牌相似的“时代焦虑”当中。
而这种焦虑首先体现为传统豪华品牌的“老本行”,多少有点玩不转了。 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这些是豪华品牌的“三板斧”,是他们定义“驾驶乐趣”和“豪华体验”的本钱。
然而,进入电动化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天平已向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以及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新三化”领域倾斜。传统豪华品牌燃油时代积累的那些“底蕴”,一朝之间就变得没有竞争力了。
在这些新领域,中国品牌靠着政策扶持、市场培育和真金白银的投入,已经领先一大步,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其次,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也让传统豪华品牌感受到了代际落差。 中国不只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是新能源汽车创新最活跃、消费者对智能化要求最高的地方。
想在中国混的好,就得搞本土化研发,快速迭代。但对那些习惯了“一套系统打天下”的传统豪华品牌来说,要跟上“中国速度”,满足“中国智慧”的独特需求,难度和成本都太高了。
再者,还有中国消费者对品牌溢价逻辑的“祛魅”。 过去,豪华品牌靠讲历史故事、秀精湛工艺就能维持高溢价。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买车,更看重实际体验。当一辆搭载了中国“三电”和智能系统的电动车,在性能和体验上把某些还在吃老本的豪华车甩在身后时,那些老故事就没那么动听了。
这也意味着,豪华品牌必须得在保持调性的同时,赶紧把新的技术元素加进去,不然就真有可能被边缘化。
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新的技术哪里来?要不买,要不就是自己搞。面对转型压力,有些豪华品牌一开始也想硬气一把,搞全栈自研,延续燃油时代的“技术主权”。
但他们很快发现,“三电”和智能化这玩意儿,不仅烧钱,还得有时间积累和持续迭代。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专利壁垒和规模效应,后来者想追上来,代价太大,周期太长。
当豪华品牌发现,自主研发一款具有竞争力的电池包或智能驾驶系统,其投入产出比远低于直接采购中国成熟方案时,“放下身段”选择核心自研+关键部件外包的模式,就成了一种理性的妥协,或者说是“生存智慧”。
毕竟,在市场份额不断被高端自主品牌蚕食的当下,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奥迪E5 Sportback上市30分钟订单破万,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中国消费者似乎并不反感这种“中国技术+德系品牌”的组合,甚至还挺买账。
图源 奥迪官网
毕竟再怎么说它也是奥迪啊,把一身中国科技穿身上的同时,又卖出和新势力竞品差不多的价,确实很难不动心。
当然,奥迪也不是孤例。奔驰和宁德时代的合作早就不是新闻,宝马也在加大对中国本土研发的投入,还拉上了Momenta搞自动驾驶,大家都在悄悄调整策略。
当下,传统豪华品牌正经历着一场痛苦而深刻的蜕变:如何在利用中国供应链的“本土优势”以跟上“中国速度”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百年积淀的品牌价值和独特魅力?
这道看似矛盾的命题,考验着每一个百年豪华品牌的战略智慧。
而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转型中,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核心供应链企业,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从幕后走向台前,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谁成了豪华品牌的“必选项”?
既然转型已经是“必答题”,那么在核心的“零部件选择题”上,传统豪华品牌到底应该选谁?这可不是简单的采购清单,这背后牵扯的是产品力的根基,甚至是品牌在新赛道上的话语权。
而若论当下汽车行业最亮眼的“技术明星”,华为肯定是那个绕不开的名字。
当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驾驶这一核心赛道上面临“自研周期长、投入风险高、本土化适配难”的普遍困境时,华为带着它的“全家桶”解决方案出现了。
日前,据“地表最强产品经理余承东”在享界S9T上市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鸿蒙智行累计交付突破93万辆,连续14个月高居中国汽车品牌成交均价榜首,预计10月份累计交付还将突破百万辆大关。
图源 享界官网
在种种亮眼数据堆砌之下,华为在智能领域的体系化赋能水平,对于急于在智能赛道上证明自己的豪华品牌而言,的确诱人至极。
这种感觉就像罗小黑战记里的无限师傅,辛苦了一下午给徒弟做饭,做好一尝简直无法下咽,最后含泪给孩子点了麦当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华为就是那个站在聚光灯下,以“中国技术”的身份,稳稳站在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化赛道上的“关键先生”。
试想一下,当奥迪展厅的销售顾问开始用“乾崑智驾”替代“quattro”作为核心卖点时,那画面,啧啧,你只会感叹时代真的变了。
然而,正当华为在智能驾驶的“台前”大放异彩,重塑着用户体验与品牌价值时,在“幕后”,另一股同样强大的中国力量,正以一种近乎“隐形”却又至关重要的方式,决定着豪华品牌的电动化成败。
这便是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与智能驾驶领域“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不同,豪华品牌在动力电池的选择上,宁德时代的存在感,强到几乎让豪华品牌没得选。
当今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竞争格局,早已不是群雄逐鹿的时代了。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达504.4GWh,同比增长37.3%。
其中,六家中国电池制造商跻身全球前十,合计市占率高达68.8%。而宁德时代以190.9GWh的装机量稳居榜首,同比增长37.9%,市占率达到37.9%。
去年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榜单,J L POWER搞的中国智能电动汽车新豪华度榜单,20款上榜车型里,宁德时代电池的占比高达75%。特别是纯电SUV Top5,清一色宁德时代;纯电轿车Top5里,它也占了八成。
为啥都爱找宁德时代?答案其实就藏在消费者的购车决策里。
如今,动力电池早已不是简单的能源供给部件,它早已成为整车性能、安全乃至豪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车价值体现的关键元素之一。
而这几年,宁德时代算是把消费者心理拿捏得死死的。在新能源领域,车企搞“电池混发”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用几家电池供应商的货,装车时主打一个抽奖。试问,如果你是消费者,你希不希望“抽到”宁德时代?
答案不言而喻,更有甚者江湖上还有了“无宁德,不高端”的说法。
这话虽然有些夸张成分,但总体也不算空穴来风。宁德时代长期霸榜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第一,这份成绩单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给足了消费者安全感。
而在硬实力上,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快充速度这些参数,它也确有独到之处。加之通过“极限制造”体系(全球锂电行业仅有的3座“灯塔工厂”及10座“零碳工厂”)实现的单体电芯十亿分之一的失效率,可比汽车行业通常的百万分之一标准严苛多了。各项数据摆到台前,消费者自然愿意买账。
而对于把品牌和口碑看得比命还重的豪华车企来说,选宁德时代,可不仅仅是为了讨好消费者,背后还有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首先就是“安全感”。这年头,动力电池的稳定供应与技术领先,直接关系到新能源车企的生死存亡。早期保时捷就曾雄心勃勃地计划自研电池,但在面临产能不足、成本高企等现实困境后,最终选择与宁德时代深度合作。
故事背后,说白了就是宁德时代能提供的那种“你只管造好车,电的事儿我包了”的供应链底气。
其次是“钱袋子”问题。中国电池企业的成本优势早就不是秘密了,在这点上市占率已经是最好的背书了。宁德时代作为老大,规模效应这块自然是没的说。再加上它自己也没闲着,CTP、CTC、钠离子电池这些新技术,隔三差五就冒出来,成本与技术的领先也保持的很好。
豪华品牌转型电动化,哪个项目不是大把烧钱?能在电池这块省点,谁也不会傻傻的选择放弃。
再者,宁德时代具备强大的定制化能力。豪华品牌嘛,总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想搞点不一样的东西。宁德时代就能陪着玩“一车一电”的定制游戏,从研发阶段就深度介入。这种能力,让豪华品牌觉得自己还是那个掌控一切的“大爷”,而不是随便买个标准化零件就完事。
所以,不管是从消费者那边的“高端滤镜”,还是车企自己算的安全账、成本账、定制账,传统豪华品牌跟宁德时代越走越近,甚至有点“绑定”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与其说是技术上的妥协,不如说是认清现实后的“真香”选择。
毕竟,在电动化这场生死战里,活下去,并且活得好,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层面讲,一众传统豪华车企都选“C”(CATL)也就不难理解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左手华为智驾,右手宁德时代,这几乎成了当下传统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寻求突破的“黄金搭档”和“八字箴言”。
华为负责把“智能”这块短板补上,让车子能跟中国消费者聊到一块儿去,不再是那个只会吹嘘“百年传承”的老古董。宁德时代则是在“电动化”这个基本盘上提供最强保障,让续航、快充、安全这些硬指标不掉链子。这两家中国公司,一软一硬,恰好戳中了传统豪华品牌在转型期的最大痛点。
所以,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豪华品牌车型,在宣传册上把“华为智驾”、“宁德时代”当成卖点时,不用太惊讶。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传统豪门在智能电动时代的生存智慧。
它们试图在“中国速度”和“百年积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用上最新、最好的技术讨好消费者,又不想丢掉自己最值钱的“品牌光环”。
这条路能不能走通,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但至少,从奥迪E5 Sportback的初步市场反馈来看,这似乎是一条可行的捷径。对于这些习惯了站在金字塔尖的豪华品牌而言,学会借力,或许比固执地“自力更生”要聪明得多。毕竟,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得跟着变。
而对于华为、宁德时代这些中国供应链企业来说,能让BBA们放下身段来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证明。这不再是简单的“代工”或者“零部件供应”,更像是一种技术能力的反向输出。
当“中国制造”开始深度参与定义全球豪华汽车的新标准时,这背后的产业意义,可就深远多了。
传统豪华品牌的这场“外包革命”,或者说“合作共赢”,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是中国供应链彻底“接管”核心技术,还是豪华品牌能在合作中重新夺回主导权?
这出大戏,值得我们继续围观。但至少现在看来,华为与宁德时代这些头部的中国玩家,已经拿到了舞台中央的入场券。
当华为用“即插即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击穿传统豪华的定义,当宁德时代用坚实的动力电池保障成为豪华品牌的后盾,一个清晰的产业图景已然浮现:传统豪华品牌的电动化转型,正越来越深地烙上“中国印记”。
左手“华为智驾”,右手“宁德时代”,这套“中式组合拳”,让百年豪门们得以用最高效的方式,整合中国最顶尖的智能化与电动化能力。
他们不用从零开始,就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同时还能尽可能保留自身品牌基因与核心价值。
这选择,对传统豪华品牌而言,是智能电动时代“活下去”的现实考量。但放到整个全球汽车产业来看,这无疑是权力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鲜活注脚。
当百年豪华品牌的底盘上,悄然刻上“宁德时代”的印记,这不仅是一家中国企业的胜利,更是一个时代的隐喻。它预示着,在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与并塑造着未来的方向。而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传统豪华品牌,也不得不学会在新的游戏规则里,与中国伙伴共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2191.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