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从“风口上的猪”到“扎根的树”,雷军这次完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组装厂,凭什么打好高端局?
作者 |陈法善
邢昀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为发烧而生”,舆论熟悉的雷军言论,总是自带速度与激情的感觉。一个人说什么话,跟自身经历紧密相关,雷军爽文男主般的创业经历,让这些肺腑之言在旁人听来总有点凡尔赛的味道。
于是,用互联网思维颠覆手机行业的小米,也遭遇一大波的质疑,不可避免地被贴上“组装厂”“没技术”“只会营销”的标签。“那个时候,我陷入了严重的内耗,挣扎了许久之后,才下定决心,直面所有问题,找到破局的道路。”9月25日,雷军在第六次年度演讲上回忆道。
不过,想从互联网公司转变成硬核科技公司并不容易。尤其是2021年,小米迎来至暗时刻,雷军创业步入“中年危机”。
高端化受挫,营收下滑,外界质疑声不绝于耳,市值一路缩水,跌到5000亿附近。也正是这一年,雷军做了两个看似“疯狂”的决定:重启造芯,押上全部声誉造车。
“这就像同时供两个孩子读大学,压力巨大。”雷军说。
四年过去,曾经被调侃为“组装厂”的小米,用自研3nm芯片、小米SU7和YU7,连续在芯片和汽车领域取得突破,打破了外界的刻板印象,小米公司市值站上了1.5万亿。
雷军在一场场年度演讲中,谈“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成长的经历和思考”“造车的勇气及突出重围”,拨开这些细节,能看到小米转向“硬核”的来时路。
1、拿什么对标苹果?
9月的手机战场,硝烟味很浓。
iPhone17内存256G,比上一代同内存版本便宜了1000元,还标配自适应高刷屏。苹果加量不加价,主动下探5000元+市场,给国产手机上了强度。
按理说,iPhone17挤爆牙膏,国产厂商肯定会紧张地商讨对策:是不是再堆点配置?或者把价格定低一点?这样一来,新机发布时间很可能推迟。但小米却一反常态,9月25日,提早一个月发布小米17系列。
从小米15跳过“16”,直接来到小米17,不少人质疑,小米改名是不是要蹭苹果流量?
实际上,营销是放大镜,而非点金石。如果产品力不过硬,提前跟苹果硬碰硬,无疑是自讨苦吃,可见小米这次对17系列相当自信。
自从时常带来“one more thing”的乔布斯去世后,苹果已经很久没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造车、VR眼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苹果当年之所以惊艳世人,离不开美国彼时走在世界前列的工业设计、制造能力,当中国人还在用小灵通、诺基亚的年代,一款没有键盘、纯靠触摸屏的手机,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随着工业制造、互联网、AI实力的提升,中国的科技产品也越来越惊艳。例如,iPhone17 Pro系列凸起的镜头模组引发争议,被不少人嫌弃丑。相比之下,小米17 Pro主板面积比上一代缩小37%,却能放下超4500个元器件,为背屏腾出更多空间,有了全新的交互体验。
从网友制作的效果图看,背屏除了可以显示时间、个性壁纸、动态通知、自拍、控制小米汽车,套上一个复古游戏机外壳,还可以打“超级玛丽”游戏,可玩性拉满。“我在飞机上打过,根本停不下来。”雷军在发布会上说。
几把
横向对比看,这样一块不大的屏幕,具备旗舰机的高素质,覆盖了龙晶玻璃,还得给摄像头挖孔,需要高度定制,成本不便宜,这离不开供应链的高度支持。
就在几年前,小米还会被一块屏幕拿捏。2016年,小米供应链高管得罪三星,三星直接断供AMOLED屏幕。不得已,雷军亲自给三星高管道歉,在一次饭局上喝光了5瓶红酒,才让三星恢复了供应。
如今,站在更高位置的小米,也与供应商构建了更加和谐的共生关系。根据Canalys统计,截至2025年二季度,小米手机全球市场份额14.7%,连续20个季度排名全球前三。凭借超大体量,小米的创新带动了产业链敏捷迭代,iPhone都没做到的大背屏,在小米17上实现了。
用在小米17正面的大屏,也是小米反哺供应链的成果,五年投入1亿元研发费用,首发新型红色发光主材,让国产发光材料发光效率首次实现国际领先。在户外强光下,这款屏幕峰值亮度达到3500尼特,比iPhone17还要亮17%。
国产供应链的进步,不仅让小米17更好用,也改变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今年3月,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专程到访北京小米汽车工厂,让“小米们”有了与三星平视的底气。
技术优势还直观体现在小米17从电池到摄像头等多方面。当苹果还在用“祖传”的3000+毫安电池时,小米17电池凭借16%超高含硅量,电量直接飙到了7000毫安,实现了两天一充。影像方面,小米把潜望式长焦越做越薄,体积缩小了54%,兼顾性能与握持手感,而iPhone17标准版,甚至都没有长焦镜头。
眼下,说起苹果的优势,大概也只剩下系统和生态了。国产厂商并不避讳自己的短板,反而投入更多资源去优化系统,对标苹果的使用体验。澎湃OS在迭代后,“果味”十足,小米17可以跟iPhone、苹果Mac等设备无线畅联,又比IOS有更多可玩性。
2、“组装厂”,能向上打高端局吗?
2022年春节后,小米集团明确了高端化的战略目标:手机要全面对标iPhone,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
想要打造高端,离不开诸多细节打磨。
2014年,当友商普遍采用塑料中框时,小米在行业首次引入不锈钢中框,赋予手机更高强度、手感更好的高端属性。另一个细节是手机背板。小米把过去用在高端烤瓷牙上的材料,用来烧制手机背板,让手机握持感更温润。后来,这成了行业旗舰机的标配。
从这些细节中不难看出,小米一直在用爆款思路,去打造里程碑式的产品,用一个个细节优化去强化高端的用户心智。小米17恰逢小米开启高端战略五周年,高端的记忆点已经从基础用料,变成了自研芯片、大容量电池、徕卡影像等。
当手机性能摸到天花板,造车就接过了小米继续冲击高端的接力棒,初期集中资源打造一款有绝对竞争力的产品——SU7,形成市场口碑。
事实证明,这种“技术+效率”的造车思路是正确的。截至2025年8月,小米SU7销量连续9个月超过特斯拉Model 3,并于近半年位列20万以上轿车市场第一。今年6月,小米YU7开售18小时,锁单突破24万台,超过Model Y半年销量。SU7、YU7形成双线压制特斯拉的态势。
回看这几年的车企发布会,都在宣称对标特斯拉,成功赶超的却不多。高端化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一些品牌的车型一度站上了20万+的价格档位、月销2万+,但在价格战的漩涡中,频繁降价、减配,甚至沦为网约车。
品牌一旦下沉,再想拔高就很难。这一点,从“草根”做起、后来才去冲击高端的小米深有体会。所以当“米粉们”盲猜小米汽车价格低至9.9万元时,一向宠粉的雷军直接说“不可能”。最终,小米SU7的起售价定在21.59万元,把起跑线画在了豪华纯电的赛道。
事实证明,降价换销量不是长久之计,稳定的价格、能打的配置和颜值,才是开启高端局的钥匙,用户买得放心,不用担心还没提车就贬值或者配置落伍。今年7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显示,小米SU7以88.91%的一年保值率,排名纯电车型第一。很多车主宁愿等上38周,也要锁单小米SU7。
当手机、汽车都跨过高端线时,加上小米智能家电,小米从打造单一爆品,走向打造爆品体系,形成“人车家全生态”,重新定义未来智能生活。小米实现了从“卖硬件”到“卖体验”的商业逻辑变革,用户体验的升级才能真正支撑起高端化的品牌故事。
3、向下扎根,强芯健体
向上突破的高度,其实源自向下扎根的深度。
当小米17再一次热卖,或许还会有人用“风口理论”来定义小米,但实际上,这也是雷军最被外界所误解的言论。这句话的本质,是用互联网思维+流量优势去圈定用户,并结合商业模式创新变现。
在当时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空白的市场加上庞大的用户规模,模式创新催生了一大批科技互联网公司,但也带来虚胖的问题。科技行业最终的优势需要体现在技术和由技术支撑的体验上。
近年来,手机同质化越发严重,主流品牌的旗舰机,核心CPU、GPU大多采用高通、联发科的产品,如何才能拉开使用体验上的差距?自研SoC芯片就成了走向高端的必由之路。
早在2014年,小米就启动了第一次造芯计划,但中途夭折。2021年,小米重启新一轮造芯之旅,巨大的投资压力让团队感到窒息: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把公司拖垮?
最难的抉择,往往最能定义一家公司的未来。雷军反问:“假设现在放弃,十年后,我们会为账上多出几百亿而庆幸,还是为永远失去芯片而后悔?”最终,芯片业务重新上马。
今年5月,小米“玄戒O1”芯片发布,小米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发设计3nm旗舰SoC的企业,三款搭载玄戒O1的高端产品凭借良好的性能功耗表现获得口碑丰收。
一口吃不成胖子,用开放合作+自主研发的方式向上攀登,既保证了旗舰产品性能不掉线,又能跟同行拉开体验上的差距,还能积累自身科技实力。过去,中国汽车、PC笔记本、手机依靠这种模式逐渐攀爬至全球科技树的顶端,这也适用于芯片等硬科技领域。
如今,回忆造芯经历,雷军用“同时供两个孩子读大学”来形容当时的压力,但是当最难的事情被攻克,再降维做简单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芯片是一个攻坚项目,造车则是一个系统工程,集成了人工智能、芯片、软件、硬件、制造工艺等几乎所有硬核科技领域,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就成了“灵魂+肉体”的“底层创新”考场:集生产、研发、测试、销售、体验于一体,引入超过700个机器人,实现车身车间关键工艺 100%自动化。
雷军将造车定位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项目”,这本身就是向市场和投资者发出的最强烈信号:小米不再是一家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敢于进行最复杂系统创新的硬核科技企业。
这背后既有顶层驱动,雷军作为一号位亲自挂帅,将高端化定为集团核心战略,亲自主管手机部和汽车业务,确保了战略执行的资源和决心。
也有小米在底层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过去5年小米在研发上投入约1020亿,未来5年将再投2000亿。研发人员从五年前的一万出头翻倍至超过两万人,研发金额从2020年不到百亿增长至2025年的300亿元。在芯片、汽车连续突破,重塑了小米的骨骼和灵魂,炸裂的产品力,让人感觉小米脱胎换骨。
这场以“改变”为主题的演讲,为小米过去五年的高端战略画上了一个分号。分号之后,是芯片、汽车、AI与生态更为艰难的深度融合。
小米的转型印证了一个道理:在中国制造业的深水区,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这不仅是小米的选择,也是所有寻求穿越周期的中国科技企业,必经的成人礼。
上一篇:低空板块“吸金”,广东低空经济专题对接会引23个项目落地 低空经济增长点 低空经济项目拓展
下一篇:TikTok Shop跨境POP欧洲入驻门槛放宽!电商狂欢蓄势待发 tiktok shop跨境入驻 tiktokshop欧洲跨境店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