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北窗
编辑 | 文定
刚用淘宝闪购挑战完美团地位的阿里巴巴,又开始用高德地图当切入本地生活赛道的战局。
9月10日,一个名为“高德扫街榜”的全新到店业务榜单,带着一笔10亿元人民币的补贴,在本地生活服务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上线第一天,使用高德扫街榜的用户就超过4000万。
10天后,阿里生态再度出击,淘宝闪购于9月20日正式上线到店团购业务,首批覆盖上海、深圳、嘉兴三个城市的核心商业区域,涉及茶饮、甜品、正餐等多个餐饮品类,团购业务同步在淘宝闪购、支付宝、高德APP等多个入口上架。
一方面,是号称“10亿人用脚投票”的高德扫街榜,用着真实的导航行为数据和芝麻信用评分,试图搭建一套更科学、更难被操控的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靠着外卖积累的超2亿日活用户和商户资源的淘宝闪购,悄然上线团购业务。
两者结合,似乎标志着阿里正通过多端协同,构建其“到家+到店”的完整本地生活生态体系。
只是,声势浩大的高德扫街榜,究竟是阿里在本地生活战场的又一次战略性进攻,企图在美团和抖音的双王对局之中横插一脚,还是仅仅只是一场低成本、高声量的防御性试探,用以牵制本地生活的对手、验证模式?
谁都想分一块本地生活的大蛋糕,阿里也不例外。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1.3万亿元。
与之相对的,则是线上渗透率。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本地生活综合服务行业全网渗透率约为38.4%,外卖服务渗透率则是15.6%。
在互联网发展进入存量时代,本地生活市场,是一个仍有挖掘空间,且规模和潜力巨大的市场。
9月10日,阿里旗下的高德地图宣布推出基于用户行为、融合AI技术的"高德扫街榜",旨在重构线下服务信用体系,支持餐饮及服务消费,同时启动"烟火好店支持计划",通过超10亿补贴等措施鼓励用户到店消费。
这一消息对不少人来说,反而像是“靴子落地”——自今年4月30日,淘宝升级闪购业务进军外卖市场后,不少人就在猜测,阿里什么时候会再次布局到店业务,高德扫街榜的出现,算得上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是本地生活市场,消费者评价体系的信任度长期面临严峻挑战。
以大众点评、小红书为代表的传统内容与评价平台,虽积累了海量本地生活消费的用户信息,却一直无法杜绝“刷单”“水军”和“探店套餐”等乱象,削弱了评价的真实性,也让不少优质但缺乏营销资源的中小商家无法脱颖而出。
相较之下,高德有着先天的优势——1.7亿DAU的庞大用户体量和地图定位,让高德积累了大量用户真实行为数据和商家数据,可以依托导航行为的数据构建评价模型,把用户“搜索、导航、实际到店”的行动作为核心评分依据,佐以芝麻信用分层机制,形成一套防操控能力更强的评价系统。
“高德的评分体系和其他平台有很大区别。高德是以导航为准的一个平台,做‘点评’是有先天优势的,算得上在小红书、大众点评这些前人的基础上做了一种升级,目前看来,会比特别商业化的平台更科学一些。”在派代智库「即时零售」专家、即时刘说主理人刘彬看来,高德扫街榜会带来评分规则的一种改变,和芝麻信用分的绑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真实性”。
另一方面,则是高德曾布局过本地生活业务,这次做起扫街榜,算得上是旧瓶装新酒。
2014年,阿里收购高德,2015年,俞永福接管高德并打赢了和百度的“地图之战”,将高德的DAU从3000万提升到2021年的超过1亿,让高德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内第一地图平台。
随后的2021年,高德、本地生活和飞猪,组成生活服务板块,由俞永福分管,高德随即宣布向“出门好生活开放服务平台”升级。
当然,阿里对高德最为明显的本地生活市场野心的体现,则是2023年,高德宣布和阿里本地生活旗下的到店业务口碑正式合并,阿里旗下所有的本地生活到店业务将统一整合在高德地图的入口中。
现在的高德扫街榜,其实也不算什么新东西。
一位靠近高德人士表示,高德此前的页面就已经和大众点评越来越像,“商业化的店铺标注等级都是标准V3、V4,简直和大众点评一样了”。把时间往前推,2020年,高德就发布过类似的“高德指南”,对标的就是大众点评,涉及酒旅、餐饮等到店业务,评价体系也类似大众点评。
当然,高德此次发力并非孤立行动。
虽然阿里官方表示闪购、饿了么并没有参与进入高德此次的扫榜之中,但饿了么正在多个城市内测到店业务,淘宝闪购也在9月20日启动到店团购业务。当三者结合,形成“高德+饿了么+淘宝闪购”的多端协同攻势,阿里布局本地生活的战略意图,也日益清晰。
尽管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与独特的算法优势,但号称“用脚投票”的高德扫街榜,在社交平台上面临了不少质疑。
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用户质疑高德扫街榜的数据到底能不能体现出真实情况:“本地真正好吃的店大家都自己会去,谁会用导航?”
除却消费者的质疑,还有更为实际的问题,那就是高德能否将导航流量有效转化为到店消费流量,用户心智的迁移,是横亘在高德面前的一座大山。
派代智库「即时零售」专家、《即时零售传》作者老张对此持怀疑态度。他指出,用户打开高德的核心诉求是“去哪里”,而不是“该去哪里”,他们已经做好了决策,高德只是工具,“如果本身用高德APP还好,但如果说指望用户为了“扫街榜”专门下载一个导航APP,推动力只不足的”。
对于高德来说,一个工具型应用,很难快速转为平台型应用转型,而用户的行为惯性极强,改变其在一个成熟应用上的核心使用场景,需要极强的价值主张或补贴刺激,比如淘宝闪购就用持续的低价补贴刺激用户,才能在短期内获得超过2亿的DAU,挑战美团外卖的地位。
派代智库「零售电商」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则从数据转化的角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挑战,“虽然高德号称拥有1.5亿的DAU,但是有多少用户会通过扫街榜到店里需要数据的验证”。
持续的导航心智,让高德面临一个挑战——即使产品本身很有吸引力,也很难在特定场景下促成决策。高德需要证明的是,它不仅能成为人们出行的“指南针”,还能成为生活消费的“决策引擎”,这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问题,还需要重塑用户心理和行为习惯。
对于本地生活的另一关键点——商户而言,高德的入局带来了一种充满矛盾的体验。
一方面,基于真实数据、反刷单的排名机制,一些酒香巷子深的优质商户或许可以获得更多免费的曝光机会;另一方面,这种几乎完全被动的模式,也让当下不少习惯了多平台、精细化运营的商户感到无所适从。
“目前榜单还是通过导航数据来显示,商家没有运营空间,所以无法按照关键指标进行平台运营。”庄帅表示,导航数据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没办法让商家进行“平台运营”。
在美团和抖音,商户都可以通过主动的投入来获得流量和订单,甚至给用户“创造需求”。而从高德官方的口径来看,扫街榜的生成逻辑,几乎主动干预的空间。
排名完全依赖于用户自发的导航与评价行为。这种模式对商户的吸引力,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本地生活品类中,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毕竟在本地生活市场上,商户需要的,还是最后能成交几单,能有多少人真正到店消费。
不过,刘彬也为商户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商户不必对高德进行过度运营,而是应该把精力回归到产品和服务本身。”
他认为,高德当下想要树立的就是真实性,其实也是给商家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技场,长期来看,真正受益的将是那些持续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商家,“大众点评相对来说,商业性比美团弱很多,口碑性也很强,有自己的优势。抖音最大的优势是直播,最大的劣势也是直播,虚假直播很多,也有网红为了抽佣探店、带货。所以说,商业化一定要交给第三方平台,而不是说在一个平台又做外卖又做团购,这样反而会降低评分的真实性。高德尚未嫁接商业化,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真实性,商业化,高德未来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如果完全坚持纯粹的算法推荐,可能会因为缺乏商业化空间,无法长期维系商户生态的活跃度;但自己做到店团购,或者引入付费推广工具,又可能违背最初打着的“真实、客观”的口号,重蹈传统评价平台的覆辙。这根平衡木,走起来并不容易。
如果从阿里的整体战略层面来看,高德扫街榜的出现,似乎是阿里决心在本地生活领域与美团全面开战的又一步重棋,但饿了么、闪购尚未加入的情况,又让人怀疑,这是否只是阿里一次成本可控的战术性试水。
刘彬表示,自己对于扫街榜还有些“小失望”,官方宣布的补贴力度在10亿元级别,相较于本地生活战场动辄百亿级别的投入,显得略为保守,也和阿里高举高打布局新业务的风格略有不同,这次举措,更像是仅限于高德层面的一次操作;同时,不少人猜测口碑网会重新上线,但目前高德并没有给出关于口碑的任何信息。
“这更像是一次低成本的营销活动。”老张分析称,并没有看到高德开始“砸钱”或者大规模补贴,“即便是最后做不起来,失败,对阿里整体的业务来说,损失也不大,算是‘搏一下’策略”。
综合来看,高德入局本地生活,或许更像是一次阿里的精明之举,不仅对美团进行了一次低成本进攻,也对新商业模式来了一次低成本验证,同时还在竞争激烈的本地生活市场行业中刷了一波存在感。
高德更像是一枚灵活的棋子,进可攻,退可守,未来在阿里的战略权重,也将完全取决于初期的用户与市场反馈。
在团购的本地生活业务上,美团和抖音依旧是两大王者,高德地图的入局是一条鲶鱼,但还没有完全搅混这个池塘。
本地生活是一个需要长期、精细化运营,并与线下履约深度绑定的重资产赛道,阿里放出淘宝闪购打响了第一仗,但高德的切入,短期内或许还难以形成全面的替代效应,除非饿了么和闪购继续跟上,持续打补贴战,夺得用户心智。
对于本地生活市场而言,高德的入局,算得上是一次及时的提醒。
在流量红利见顶,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回归商业本质,重建消费者信任,或许是打破内卷,寻找新增长曲线的关键。阿里对高德的实验,无论结果如何,都已成功地将“真实”这个关键词置于聚光灯下,本地生活的下半场,或许将卷起一场关于信任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