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整体较优的上市银行,却意外出现了变奏曲。
日前,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布了2024-2025年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价结果。42家A股上市银行中,22家信息披露评价为A,20家评价为B,其中6家相较上年度评价等级上升。
但令人意外的是,上海银行信披评价等级却出现了下降,从A降为B,成为唯一一家评价下降的上市银行。

而执掌上海银行信息披露工作的是董秘李晓红。这位金融女将,担任董秘至少已经12年之久,并荣获“金牌董秘”称号,而且她还曾在证监会办公厅、发行监管部等核心部门担任处长等职位。
显然,上海银行信披评价遭遇“滑铁卢”,绝不是董秘能力的问题。
信披大评比
沪深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披质量高度重视,每年都要进行综合考评。
根据评价指引,上市公司信披工作评价内容主要有八项: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情况,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情况,投资者关系管理情况,回报投资者情况,履行社会责任的披露情况,履行社会责任的披露情况、被处罚、处分及采取监管措施情况,上市公司支持交易所工作情况和交易所认定的其他情况。
上市公司信披工作评价结果,主要依据上市公司信披质量,同时结合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程度等因素,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今年的评价结果显示,上市银行整体信披较好,42家A股上市银行的信披评级均在B以上,其中22家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评价为A。
此次上市银行的评级,大多数银行与上年保持一致。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杭州银行和张家港行的考评等级由B上升为A,仅上海银行1家由A下降为B。

根据《评价指引》,沪深交易所在职责范围内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等事项进行审核时,将上市公司信披工作评价结果纳入考虑范围。
据悉,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最近一年信披工作评价结果为A的上市公司,给予以下三项支持和便利:一是对于披露的临时报告,原则上免于进行事后审查,报告内容可能引发市场质疑、可能涉及信息披露业务操作的除外;二是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等申请符合本所相关规定的情况下,依法依规给予相应支持;三是邀请公司董事长、董事会秘书等担任培训讲师,向市场推广信息披露工作经验。
这意味着,失去A类评价,上海银行也将随之失去上交所给予的三项支持和便利措施。
“金牌董秘”搞不好信披?
负责信息披露工作的是董秘,上海银行的董秘李晓红,资历和履历非常资深。
李晓红出生于1969年12月,是位金融女将,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法学博士。
在上海银行2016年上市之前,李晓红就已经担任董秘。有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4月,李晓红就担任上海银行董秘,至今已经超过12年。
李晓红作为董秘,至今已经“辅佐”过三任董事长。她获任董秘时,上海银行董事长还是范一飞。不过,范一飞在央行副行长任上已经落马。因受贿高达3.86亿余元,范一飞被判处死缓,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接替范一飞出任董事长的金煜,李晓红“辅佐”了其整个任期。2018年,李晓红还被新浪财经评为“金牌董秘”。
2025年4月,顾建忠掌舵上海银行后,李晓红继续担任董秘。
但令人遗憾的是,跻身高管行列12年之久的李晓红,至今未获进一步任用,目前仍担任上海银行党委委员、董事会秘书,同时兼任上海银行(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银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晓红早年的履历更是亮丽,她曾任中国证监会办公厅秘书处副处级秘书、正处级秘书、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处处长,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助理(挂职)等职务。
上海银行2024年财报显示,李晓红年薪为145.67万元,不仅超过行长施红敏的100.57万元,也超过时任董事长金煜的110.31万元。
老资格董秘挂帅的上海银行,为何在信息披露上遭遇“滑铁卢”?上海银行及监管部门均未进一步说明上海银行遭降级的具体理由。
金通社注意到,2024年9月,一则对某头部基金公司的网络举报,牵涉到上海银行。举报称,上海银行委托该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管理境外投资,隐瞒了遭遇巨额亏损的事实。
该基金公司当时回应称,第一时间启动内审程序,并聘请外部香港律师事务所就相关事项开展了独立调查。但此后并没有进一步披露核查的结果。
上海银行当时也通过媒体称相关传闻不实,但至今未正面回应此次举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