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下了餐桌,上了菜单 星巴克下了餐桌,上了菜单
创始人
2025-11-04 16:03:11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孙艺格


图源:图虫

不上“餐桌”,就上“菜单”,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与国内咖啡品牌的较量或许刚刚开始。

11月4日,据星巴克中国资讯中心,星巴克宣布与亚洲私募股权机构博裕投资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

这是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次出让中国业务的控股权,这也标志着星巴克中国再次从独资模式转变到合资经营模式。

星巴克已经入华26年,从一开始的国内高端咖啡巨头到现在出售一多半股权给“中国合伙人”,这是外资企业“水土不服”后的最终归宿。

无论是几年前瑞幸、库迪推出的“9.9元”咖啡,还是如今外卖平台“激战”中推出的大额咖啡优惠卷和“0元购”咖啡,都将星巴克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大大削弱。本次股权出售,是星巴克中国被动根据中国市场而做出的改变。

“割肉”130亿美元中国业务

据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此外,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星巴克在华门店,双方还将拓店目标定为从现有的8000家门店拓展至20000家。

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表示:“我们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为中国顾客带来更创新、更本土化体验的巨大机遇。基于这一共同的信念,我们将与星巴克精诚协作,融合星巴克在全球咖啡行业的领导力与博裕深度的本地市场洞察,致力于加速增长,为更广大的中国消费者缔造卓越的咖啡体验。”

天眼查显示,博裕资本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大中华地区从事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投资基金,是中国最大的私募投资公司之一,由中国平安集团前总经理张子欣及TPG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成立,基金早前亦获曾任职高盛私人基金分析员的江志成加入。


图源:天眼查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接手星巴克中国的博裕投资近年来在消费零售领域频频出手。

2025年上半年,博裕资本收购了全球顶级奢侈品百货——北京SKP约42%-45%的股权,成为其重要股东。除此之外,博裕资本还投资了极兔速递、网易云音乐、完美日记、猿辅导、货拉拉、德琪医药、蜜雪冰城、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华润饮料等多个项目。

星巴克为何投奔“中国合伙人”?

星巴克在199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时,采取的是特许经营模式,分别将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门店经营权交给北京美大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统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心食品有限公司。

2017年,星巴克斥资13亿美元收购其在华东市场合资企业——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的剩余50%股份,此次收购完成后,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门店全部实现直营。

可以看到,对于未来星巴克中国的规划,双方都将目标盯在了门店加速扩张上,20000家门店的目标或许并不容易达成,但这是多数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中的生存法则。

可以看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一直有着不小的野心,一直以来,中国市场是星巴克发展最快且规模最大的海外市场。

然而,随着中国咖啡市场的迅速发展,星巴克在本土市场的“水土不服”,成为其投奔“中国合伙人”的根本原因。

当瑞幸咖啡推出“9.9元”平价咖啡,在外卖平台高额补贴后1元就能买一杯咖啡后,动辄40元、50元一杯的星巴克变得不再吃香,其在价格敏感度上明显“失守”。

今年以来,星巴克开始在中国市场投放的低价策略,在国内咖啡品牌持续的价格战之下,星巴克也发放了大量优惠券,在外卖平台上,星巴克将抹茶星冰乐大杯、椰子丝绒燕麦拿铁大杯的价格降至24元,并推出72元经典咖啡3次卡等优惠,折算下来一杯均价也在24元左右。

今年6月,星巴克又官宣三大王牌品类——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共计数十款产品将集体推出全新夏日“心动价”,大杯饮品的平均价格降幅达到5元左右。

不过,低价策略的影响在星巴克2025财年的业绩上得到更直观的体现。总体来看,其整体业绩依然保持增长,但增幅较小。报告期内,星巴克全球净营收为372亿美元,同比增长3%。

同时,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单店“含金量”有所下滑。

2025财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实现营收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在单店营收方面,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的同店销售额下降1%。值得注意的是,其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长4%,但客单价同比下滑5%。在第四季度,其同店销售额增长2%,平均客单价下降7%。

另外,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第三空间”概念,也成为制约其在国内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主打“第三空间”体验,对门店和面积和地段要求很高,星巴克的门店一般都在150-300平方米,且多位于核心商业区,这也意味着更高昂的租金和人员开支。

此外,星巴克目前在中国市场只有直营一种模式,门店风格统一和产品质量能够得到保障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其扩张成本。

反观瑞幸咖啡的门店面积,数据显示,瑞幸20-60平方米的快取店占比92%,大多数快取店只需要3名以内的店员。

在国内市场快节奏的消费习惯面前,星巴克一直延续的“空间”感体验,显然无法迎合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

为此,星巴克也调整了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模型,采用“小而美”的轻量化模型,即把单店面积从传统大店的200平方米压缩至80-120平方米,减少堂食座位占比,适配“即买即走”的消费习惯。

星巴克此番出售中国市场股权,引入中国本土资本,不仅是股权结构的调整,也是换了一种更加理智的经营策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星巴克下了餐桌,上了菜单 星巴...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孙艺格 图源:图虫不上“餐桌”,就上“菜单”,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
上海银行信披评价被降级,“金牌... 信息披露整体较优的上市银行,却意外出现了变奏曲。日前,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布了2024-2025年度上市...
爆火走红!实探西北首家饭菜一体... 10月底,西北首家社区“餐超”店亮相西安,引发行业强烈关注。《零售圈》了解到,新开的门店位于西安市长...
300亿独角兽,补齐上市前的关...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大模型领域,又热闹起来了。虽然过时的“AI六小虎”说法已经鲜有人提,但作为国内第一批...
“四链融合”“中国造”越来越有...   摄像:王晓啸 剪辑:魏青成  【观点摘要】  ●突破“卡脖子”技术,中国找到了一把“金钥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