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一场涉及228亿美元的港口交易突然被按下暂停键。
93岁的李嘉诚试图将全球43个港口“一分为二”卖给意大利船王和美国资本巨头贝莱德,却在最后关头被中国监管部门识破。
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实则是中美争夺全球航运命脉的暗战,更是资本与国家利益博弈的缩影。
3月31日深夜,长和集团突然宣布将港口资产拆分为“亚洲+欧洲”两个资产包,分别出售给意大利TIL公司和美国贝莱德。
表面上看,意大利船王阿蓬特家族是主导方,但协议中埋着致命条款——贝莱德保留未来十年港口管理层的任免权,相当于“遥控”关键决策。
更蹊跷的是,意大利TIL公司的母公司MSC航运集团,正是贝莱德长期持股的“白手套”。
2024年财报显示,贝莱德通过离岸基金持有MSC 22%股权,而阿蓬特家族仅持股15%。
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试图绕过中国反垄断审查,却被国家市监总局一眼看穿。
此次交易的核心资产——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堪称全球贸易的任督二脉。
中国21%的拉美贸易需经此通行,年货值超6000亿美元。若美国掌控港口,可随时对中国商船加征“过路费”或限流,甚至获取船舶RFID数据,精准打击“一带一路”供应链。
特朗普对此毫不掩饰:“巴拿马运河是美国祖产!”2025年1月,美军两艘航母进驻红海,以“护航”名义施压埃及配合苏伊士运河控制权争夺。
如今,美国对巴拿马的野心已从“嘴炮”升级为资本渗透,而李嘉诚的交易恰成最佳跳板。
面对这场危机,中国祭出组合拳:
1、法律封堵:援引《反垄断法》域外管辖权,穿透离岸架构直指贝莱德与MSC的资本闭环,认定其可能操纵全球10.4%的集装箱定价权。
2、数据安全:巴拿马港口的智能调度系统涉及中国商船航行轨迹、能源运输线路等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将威胁国家安全。中方援引《数据安全法》,要求全面评估跨境传输风险。
3、舆论施压:港澳办、外交部、官媒集体发声,直指交易“丧权辱国”。《大公报》评论标题更辛辣——“莫天真,勿糊涂!”
长和集团辩解称“纯属商业行为”,但数据揭露真相:巴拿马港口年利润仅占集团1%,而中国盐田港、宁波港贡献超60%。
李嘉诚的算盘,是以“低效资产”套现190亿美元,转而投资欧洲电信、能源等“安全赛道”。
然而,这种“商业至上”的逻辑在国家安全面前不堪一击。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直言:“没有祖国的商人只会沦为被欺凌的孩子。”
更讽刺的是,贝莱德支付的现金中62%来自美联储特别流动性工具,被指“用美元霸权收割全球”。
就在交易僵持之际,中远海运宣布续租希腊比雷埃夫斯港35年。
这个曾被德国媒体唱衰“必败”的项目,如今已成地中海第一大港,2024年吞吐量突破720万标箱,带动希腊对华出口增长18倍。
对比鲜明的是,美国强买港口引发巴拿马民众抗议,而中国通过共建共享赢得信任。
这场博弈揭示一个残酷现实:全球化正在分裂为“美国规则”与“中国方案”。
美国试图用资本强权锁死航运命脉,中国则以反垄断为盾、合作为矛,构建多极化的贸易网络。
对李嘉诚而言,这是一次迟到的“家国课”——当资本利益触碰国家底线,再精明的商人也会沦为棋子。
而对世界来说,巴拿马运河的争夺或许正是旧秩序崩塌、新规则诞生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