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汇率成了市场的“主角”,节后亚洲货币集体暴走,人民币大涨近600点,后续升值空间几何?
周二,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升至去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日内涨近600点。
亚洲汇市过去两天剧烈波动,离岸人民币一度涨破7.20,港币连续触及强方兑换保证,台币更是“历史级别”的暴涨,两天累计上涨超过9%。而大涨背后最直接的导火索是美国关税谈判的积极信号。
展望后市,短期内人民币的升值的空间有多大?中长期看,亚洲货币的少见变化透露了什么信号?
后续人民币的升值的空间有多大?
民生宏观邵翔认为,既然美国大幅加征关税时人民币贬值有限,对谈判出现缓和带来的升值预期也应保持克制,更倾向于在7.10至7.20之间。
一是央行的心理价位。从今天(5月6日)央行公布的中间价来看,人民币汇率定价还是主要锚定美元,干预市场的意图并不明显——当前的水平可能尚未触及关键点位。而从近两年的历史经验,7.1和7.0都是央行比较在意的水平。亚洲汇市剧烈波动透露什么信号?
二是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变化。央行可能需要控制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贬值幅度,避免新的摩擦。以欧元为例子,当前欧元兑人民币为8.21。极端情况下,人民币相对欧元涨回4月10日前的水平(8.05),欧元和美元联系紧密,在欧元和美元稳定在当前的水平的情况下,对应的美元兑人民币大致为7.07。
中长期,亚洲货币的集体“异动”可能反映了汇率范式的变化信号,这也意味着美元的压力将会是结构性的。港币、台币和人民币正好代表三种不同汇率模式,民生宏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