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的确定性?
似乎没什么标准,也就是这么一说,中国2024年GDP增速计划指标为5%,结果也实现了这个明确的目标,为5%.这应该就是确定性了。
什么又是不确定性?
比如,林毅夫预测中国将在2049年人均GDP将达到美国人均GDP的50%; 这就很不确定,因为我们可以计划自己,计划不了美国。去年九月,几乎所有的核心指标都有不达预期的倾向,于是,加发了12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各地方与国企一起努力,不排除有国企刷业绩的现象,结果不多不少刚好实现经济增速5%的确定性。追求这样的确定性,实际上很危险,它不过是行政意志干预下的确定性,而不是市场经济由无数不确定因子碰撞出来的确定性,前者是对真实市场的扭曲,会引起误判,后者才是经济内生力的证明。
这种例证在实际的经济中随处可见,可以说,追求确定性的结果,比不确定来得风险更大。
就像计划经济时代的大炼钢铁,为了完成确定的计划目标,全民总动员,家里的吃饭锅都上交了,当年宣布钢产量1108万吨,但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结果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大量的生产用具被一炉烩了,森林砍伐破坏了资源,资金使用出现混乱,产业结构失衡,大量低质的土铁无法使用,占用人力、资源与资金,不具有可持续性。更大的不确定性是农村劳动力被抽走,农耕没有跟上,水利工程迟缓,削弱了对不久之后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过度相信人为定义的经济目标的确定性,会给中国经济带来非常不确定的风险,这一点并没有被办公室精英清醒地认识到,然而形势却越来越紧迫。
关税战双方都在等着对方服软,每过一天,都意味着双方的痛苦度增加一分,而宏观文件还是在追求实现GDP目标的确定性,如果动作变形,为了达标而达标,很可能会出现历史一幕的重现,引起资源错配与浪费。
对抗特朗普对等关税的重构,中国最好的选择并不是追求GDP增速的确定性,相反,重心应该转向市场化的改革,让市场经济不确定的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充分竞争,带起经济的内生力,这是对抗外部不确定性的最优选择。然而,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没有负面清单跟上,还是从案头到案头,因而市场没有做出办公室精英期待的反应。
我们的力量总是打在海绵上,这一点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