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观新闻报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浪潮下,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为名挑起的贸易争端,本意图通过极限施压重塑国际贸易格局,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然而这场关税战的发展走向却完全出乎美方预料。这场关税战不仅没有实现美国的预期目标,反而加速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一个“后美国时代”的轮廓正逐渐清晰,而中国凭借精准且智慧的破局策略,让美国自食恶果,吞下了贸易战的苦果。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政府发动关税战的核心逻辑,是妄图通过提高关税实现两大目标: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缓解财政赤字,同时设置关税壁垒迫使制造业回流,重振美国本土产业。但现实却给美国狠狠地上了一课。从财政角度看,关税在短期内虽能带来一定收入,但长期来看,高关税抑制了国际贸易规模,税基不断萎缩,反而削弱了美国的财政根基。制造业回流的设想更是脱离实际,美国制造业外流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分工下巨大的成本差异,美国劳动力成本高企,中美制造业成本差异可达5 - 10倍,单纯的关税手段根本无法抵消这种差距,反而使得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受更高的成本。
这场关税战的影响波及全球,美国自身也深受其害。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让全球经济陷入动荡。美国股市、债市剧烈波动,若全面高关税政策持续推进,极有可能触发全球资本流动失控,给本就脆弱的世界经济带来致命一击。美国加征关税推高了全球通胀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贸易量将下降0.2%,美国核心PCE指数或上升0.85% - 1.2% 。美国国内低收入家庭年支出大幅增加,通胀压力引发大量示威活动,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重塑贸易平衡,却加剧了内部经济失衡。
特朗普(资料图)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战略定力和精准的应对策略。中国的反制措施堪称“精准且硬气”,在农业领域,对美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加征关税,直击共和党农业州的核心利益;在技术领域,限制稀土出口影响美国军工产业链,华为5G专利诉讼迫使高通等企业支付更高授权费,形成不对称威慑。
同时,中国积极扩大内需,加大对东盟农产品进口,既对冲了出口下滑的风险,又平衡了反制与民生需求。尽管美国对华加征高额关税,但2023 - 2024年中美贸易额仍逆势增长超8%,这一数据深刻反映了全球化时代贸易关系的复杂性和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中国对美出口中约30%为美企在华生产产品,关税成本由美国企业分摊;中国制造业的规模效应难以替代,越南等新兴市场虽承接部分低端产能,但其对美出口中60%的中间产品仍依赖中国;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高度依赖,使得转从其他国家进口必然导致物价上涨,这些因素共同促使美国政府不得不暂缓部分关税。
关税战还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塑,这一过程中,中国积极布局,把握机遇。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迫使各国寻求新的合作路径,全球产业链朝着更加分散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政府服务、庞大的工业配套体系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特朗普(资料图)
中国一方面通过“国产替代清单”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技术短板,推动国内半导体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增长,华为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3亿台;另一方面深化与非美国家的科技合作,参与东盟数字经济建设,联合欧盟研发6G,以“技术多边主义”稀释美国制裁效力,推动构建更加公平、互利的国际经贸和科技合作体系。
美国发动的这场关税战是其单边主义和霸权思维的体现,严重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美国妄图以“贸易吃亏论”为借口,通过关税壁垒打压竞争对手,却忽视了中美经贸合作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中美贸易顺差是两国经济结构差异、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作用的结果,美国长期限制高科技产品对华输出,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才是其贸易逆差的根源。美国的霸凌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和其他贸易伙伴的利益,也让自身经济陷入困境,加速了国际影响力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