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婉青
编辑 | 闪电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无论是数据还是体感,“遇事不决小红书”都已成为互联网主流消费群体的日常习惯。
其逻辑内核在于:作为最新兴起的互联网超级平台,小红书能为用户提供充分且有用的决策依据。
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就已习惯到小红书搜索、咨询,社区内的评价和推荐,都会直接影响其消费决策,并催生出各种最新消费潮流。
这其中,一些诸如大头贴滤镜、CCD相机复兴等几乎“反直觉”的消费趋势,更出乎不少品牌的预料,成功助推iPhone X、OPPO、vivo等相关产品,借助复古影像风格实现了近乎“躺赢”式的有效增长。
在这种看得见的变化背后,往往伴随着看不见的行业新趋势:在用户群体更细分、需求更碎片化的今天,品牌想抓住复杂多变的新潮流,其实已经难上加难;但如果品牌能够理解小红书消费潮流产生的真实原因,并在营销中迅速做出反应,就能进一步压缩经营成本,实现事半功倍的营销触达及销售转化。
“客户不是要买电钻,而是要买墙上的那个洞。”想做好营销,必须要穿透消费者的需求表象,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转译”出来。
就拿上文提到的数码领域来说,在当下的小红书,#手机推荐话题相关内容的浏览量已高达16.4亿次,#手机摄影话题则更已接近88.9亿次。然而,在相关笔记与评论区中,用户更多讨论的不是性能、参数,而是不同场景下怎么才能拍出来更好看。
显然,对年轻人而言,比起数码产品的功能,他们更在乎产品如何解决场景需求。也就是说,品牌如何读懂消费需求并把产品渗透到场景中的程度,将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点。
(图 / “脑洞范小红书官号”笔记截图)
以最近在小红书内爆火的脑洞范“卷尺充电宝”为例,过去,充电宝市场充斥着千篇一律的乏味造型与同质化卖点,其实已无法引起消费者注意,然而,不同人群在不同场景下对充电宝的个性化需求,却是长期存在的,譬如:充电宝的自带线太短,边充边用的时候,必折在手机背面等等。因此,品牌如果能真正洞察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场景需要,就极有可能以少量的投入撬动较大的效果回报。
在小红书帮助下,“脑洞范”围绕产品的伸缩线+吊坠创新造型设计,用“挂钩+70cm长伸缩线”解决了传统充电宝的使用场景「手要同时拿着手机和充电宝」;更是聚焦在出行场景用电需求的基础上,将出行充电分类为户外徒步、演唱会、日常通勤、宝妈带娃等多个细分场景,并针对细分场景对用户进行深度下探,成功挖掘出户外徒步(作为户外背包挂件)、精致妈妈(解放遛娃双手)、家居策展人(个性化美学)等核心人群,制定差异化对话策略,精准有效传递出产品对于TA的核心价值点。
最终以CPE(互动成本)小于1元的成本控制,取得了天猫销售环比增长60%以上的丰厚回报,仅单月就给产品种草内容带来免费阅读量高达150万以上,在营销领域实现以小搏大。
事实上,这种扎根于用户真实痛点和场景需求的设计与营销理念,本质上就是小红书在近年来频繁提及的JTBD分析框架,即认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本质,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而非单纯追求产品功能或属性(*Jobs to be done)。
在该分析框架指导下,小红书借助AI对平台内海量笔记展开多维语义解析,并通过数据建模验证趋势显著性,最终精准洞察消费趋势,帮助品牌系统性、分步骤地解决细分场景种草问题。
上文的理论定义可能不够直观,品牌又到底该如何理解这套方法论呢?
一句话,针对品牌的种草需求,小红书可以实现“选好品、找对人、说对话、用对方法”:
1、选好品,就是挖掘有种草潜力的SPU(高供给且高需求),并围绕心智品、销量品、潜力品等不同分类,制定科学的产品组合策略;
2、找对人,就是制定科学的人群策略,帮助品牌找到产品的种子人群,并基于种子人群制定人群反漏斗模型策略,将产品从种子人群一路推介到核心人群、高潜人群、泛人群;
3、说对话,就是将产品卖点转译为用户买点,通过复杂的专属标签精准关联到相关人群,打透细分赛道以及相关属性人群的认知;
4、用对方法,就是通过投放工具+度量验证,在数据追踪基础上展开后续策略优化,帮助品牌实现高点击率、高进店率、高兴趣转化率,实现周期性提升种草效率;
换言之,小红书会帮助品牌先把最重要的品类和人群定义出来,理清目标人群会在哪些场景中对产品的哪些买点产生兴趣,最终形成「SPU×人群×买点」的营销解法,并将生产的内容投放给对应人群,根据反馈反复优化、迭代,实现种草效益最大化。
基于这套方法论,小红书在产品种草、特别是数码产品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这其中,无论是帮助OPPO Find N5挖掘商务办公之外的精致妈妈、新锐白领等大折叠手机受众,还是为冬季发布的Mate X6锁定滑雪人群,都是其中的代表案例。
据数码行业回传销售数据显示,63%用户都是在小红书看到第一篇笔记后15—30天内决策、购买,极大提升了品牌投放性价比;在整个2024年,小红书入驻品牌数量超过10万家,营销ROI普遍达到1:3以上,部分优秀案例甚至达到1:10。可以说,小红书的科学种草,正在成为最具性价比的营销方式之一。
越是内卷的时代,越需要抓住“确定性”。
上文提到的细分场景井喷,本质上是源于传统的粗放式营销“失灵”,已经失去了确定性。
也就是说,当互联网流量见顶,原本依赖流量推动的粗放式增长不复存在,大量品牌都面临着同样的营销难题: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收益利润越来越薄。
但就如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所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了?”找出无效的营销投入,从来都是一个在行业里长期存在的难题。
因此,在过去,尽管种草营销能让品牌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营销势能,但往往难以衡量从种草到转化的交易链路。
以前,种草虽“润物无声”,却难以有效追踪效果痕迹。例如,商家投放了一篇笔记,能看到在小红书上有多少人观看、点赞转发,能够分析是谁在互动,却难以把握到底带来了多少的交易转化。
针对这一痛点,小红书在近年来不断优化种草后的数据追踪服务,以补足品牌营销中“不确定性”的短板,且效果明显,将种草营销的确定性进一步提升。
事实上,早在2022年,小红书就和淘天联合推出过数据侧工具——小红星,帮助品牌了解种草营销产品在淘宝上的转化数据,并展开相关优化。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小红星规模增速相当可观,且投放效果提升显著。仅淘宝天猫品牌商家整体的种草笔记,点击率提升就高达20%,互动率更提升了109%。受此影响,参与淘宝天猫联投的日均投放商家数同比增长335%,实现了一波跨越式增长。
在今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品牌营销的确定性,小红书更联合天猫在5月7日正式推出红猫计划。据称,双方将进一步开放融合打通从种草到购买的全链路,小红星也由此完成了新一轮升级。
更重要的是,这份最新的合作方案,远不止是跳转打通那么简单,它的更深层次意义,其实意味着小红书已经打通了平台间“种草—转化—交易”的营销闭环。这也意味着,种草模式将逐渐从品牌曝光、心智占领的逻辑,延伸至直接交易,实现经营的全周期覆盖。
(图 / “广告挂链”链路图)
而对于品牌而言,在小红书上展开种草营销,不仅可成为与用户心智的第一接触点,更有潜力成为品牌全链路经营的第一起点,基于社区激发需求和扩展精准人群的特殊优势,更多品牌将在小红书完成从内容种草到交易转化的全链路经营,实现更为高效的增长。
需注意的是,目前,种草直达没有开放全部类目,但这个开端意味着,小红书的种草模式已经在平衡自身调性和商业化的基础上,完成了一次战略性进化,值得行业持续关注。
没有匹配商业模式的时代,只有匹配时代的商业模式。
在完成种草方法论和效果追踪的全面升级后,以小红书领衔的种草营销开始面对新的时代命题。
(图 / “小红书潮数码行业峰会”现场分享图)
在曾经的流量红利时代,“一子定天下”式的高举高打模式,曾让无数营销投放受益。无论是超量投放,还是后来的所谓“精准饱和式投放”,都能轻松实现生意增长。毕竟,无论怎么投,用户增量就在那里,投放效果自然不差。
彼时,种草营销,甚至在某些阶段只能作为辅助角色存在。而现在,随着时代车轮来到流量见顶的当下,已经没有人还在怀疑种草在营销中的效能与核心地位。互联网平台更是不断加码种草赛道,将种草视为营销方法论的核心主题,“得种草者得天下”已成为所有互联网超级平台的共识。
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在目前经济大环境下,偏重于评价与口碑营销的种草模式,可以有效避免粗暴的杀鸡取卵式经营,从而在帮助企业摆脱恶性价格战以及山寨模仿的同时,推动行业回归价值竞争,最终实现整个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面对全行业拥抱种草的行业大趋势,对企业而言,种草已经不仅是营销命题,更是一个系统性的经营命题。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种草”的代名词,小红书基于对种草的深厚理解,再次先人一步,将种草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希望帮助品牌完成新品首发、种草升级、长效经营的一站式管理,最终实现从空间到时间多维度的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
也就是说,小红书的种草洞察除了可以作用于精准营销环节,还可颠覆传统产品的开发模式——用户需求直接反哺研发与生产,让用户成为品牌、产品的共创者。
这其中,小红书与上汽智己的共创尤为值得关注。在智己L6的研发过程中,双方已经将种草“前置”到了产品的设计与决策环节,也就是从立项伊始,就开始参考用户的真实需求来倒推产品设计,并定制符合潮流风格趋势的外观涂装、车机主题、灯语,最终在上海车展引起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共创产品、更新营销战略之外,小红书还在尝试将种草思维升维到赋能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成为品牌的核心经营阵地。
例如,在小红书帮助下,品牌可以通过回溯人群消费的全周期路径,展开路径分析,并深入挖掘用户转化前的关键节点——例如用户观看了多少次、浏览了哪些内容、搜索了多少次等,从而发现潜在新群体和新的增长点,最终反哺品牌确定长期战略布局。
显然,对企业而言,如何重新思考种草、重新思考小红书在企业经营中的角色与地位,正在成为企业如何穿越周期、实现长线经营的关键。
正如“网感”是网络时代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价值判断指标,“种草感”也正在成为当下内容传播的价值尺度。
比起继续剖析小红书的种草方法论,我们更应回顾小红书经典的“15度的仰角”概念,即通过种草去帮助用户看到更好且努力伸手就能够到的美好生活。
也正是在这种愿景的推动下,小红书种草从一开始就不是只服务于企业利益的营销手段,而是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去真诚利他地帮助人们,为他们向往的生活找到解决方案。也只有当品牌不仅局限于短期GMV,而是通过创造和传播有价值的产品与内容,才能真正理解种草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