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宣布全球禁用华为AI芯片,这招看似又是“反击中国”的猛棋,但其实暴露了美国的尴尬境地。
5月14日,彭博社的文章直言:“关税无法重振美国工业。”奇怪的是,文章还建议特朗普学学中国的做法。
那么,美国制造业到底走到了什么地步,才会让美媒忍不住想向中国请教呢?
关税战落幕,美国梦碎
中美之间的经贸谈判刚刚结束,关税战暂时停火,但美国媒体却没那么乐观。
他们发现,虽然两国的冲突告一段落,但中美之间的贸易恐怕再也回不到过去的那个样子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和南美地区的合作,正在悄悄替代美国在中国市场上的位置。
近日有报道称,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正在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中国农业产品的主要供应商。比如巴西最大的港口桑托斯港,三年前把一个码头的经营权卖给了中粮集团。
如今,这个码头已经被改造成为中粮集团在海外的最大出口码头,专门用来运输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到中国。
随着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压力增大,中国在选择进口农产品时,开始逐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将订单转向拉丁美洲。
美媒当然看到了这一点,开始忧心忡忡,这不,巴西、阿根廷这些农业大国,不仅填补了美国的空缺,周边国家也借着中国的基建水平,强化了交通网络,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可见一斑。
按照外界的估计,明年码头满负荷运转后,每年处理的出口量将从450万吨提升到1400万吨。
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去年中国进口的大豆大约是1.1亿吨,而美国的市场份额占了其中的25%。
如今,有了拉美国家的加入,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势必会减少,这对于中国保障供应链安全来说,显然是个好消息。
这意味着,即使特朗普想卡住巴拿马运河,拉美国家与中国的合作也不会受到影响。
特朗普大概没料到,自己搞的“极限施压”不仅没能迫使其他国家低头,反而使得南美国家纷纷与中国拉近关系,合作的声音越来越大。
特朗普一方面试图通过对华强硬外交来压制中国,另一方面却未曾想到,自己在华的商业利益正在被其他国家瓜分。
而这一切,实际上都是美国咎由自取的结果,随着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特朗普用霸权主义打压他国的做法,反而引发了更多国家的反感与反抗。
如今,全球局势更加明朗,谁在帮助他国发展,谁又在破坏全球秩序,已经不言而喻。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更得民心的一方,最终会赢得更多的支持和朋友。
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正不断增强,支持者也越来越多了。
宣布全球禁用华为AI芯片
5月14日,经过两轮的关税谈判,中美终于做出了调整。
这本应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毕竟高层领导经过讨论,总算为这场旷日持久的贸易战画上了一个看似圆满的句号。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的前两天,5月12日,中国突然做出一个引人注目的举动,批准了四家国内磁体制造企业出口稀土材料。
这一动作让不少人产生了疑问,难道中国要“松口”了?
不过这并非简单的“松口”,这批稀土材料可不是普通的土,而是那些对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的中重稀土,提纯度很高。
此前中国刚刚实施了对这类战略性稀土材料的更加严格的出口管制,突然放行,显得有些“出奇不意”。
有人猜测,可能是为了表明一种合作的姿态,但这合作并非无条件,而是得在中国设定的框架内进行。
要说这是恢复正常贸易秩序的信号也不为过,毕竟在规则之内的合作总是更容易接受。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切的信号才发出去不到48小时,美国就来了个“反击”。
就在5月14日,当大家都在期待中美就关税做出新的决议时,美国商务部突然发布了一个震撼消息:全球任何地方,只要使用华为的“昇腾”AI芯片,都可能面临美国的出口管制。
这一举动,毫不客气地将所有相关国家置于了一个“红线”之内,直接针对华为的核心技术——昇腾芯片。
简单来说,只要某个国家、某个企业、某个机构的任何业务或产品涉及到“昇腾”芯片,那么他们就可能遭到美国的制裁。
那为什么美国会这么紧张“昇腾”芯片?事实上,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技术角力。
AI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谁能在AI算力上占得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科技战场上占据主动权。
美国在这方面已经领先了很多年,英伟达的H100芯片更是行业标杆。
但中国,特别是华为,从2018年开始就加大了对AI芯片的研发投入,2019年推出了“昇腾910”芯片。
然而最让美国担心的并非这些微小的差距,而是中国在芯片制造工艺上的飞速进步。
曾经,中国在28纳米的技术上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但现在已经追赶到了7纳米,甚至华为率先在手机上使用了7纳米芯片。
这波操作可谓是美国对中国技术崛起的直接反击,而这种反击的时机也恰到好处,刚好就在中美谈判临近关税调整的时候,给双方的气氛泼了一盆冷水。
美媒的“中国启示录”
但在5月14日,彭博社刊登了一篇标题为《关税不会让美国重新工业化》的文章,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文章的内容犀利而直接,指出美国想要重振制造业,不能再依赖那种“关税能解决一切”的思路。
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虚心向中国学习,借鉴中国在制造业崛起中的成功经验。
文章的两位作者,斯坦福大学胡佛历史实验室的王丹研究员和自由撰稿人本·莱因哈特,敏锐地抓住了美国制造业当前的困境,提出了三条可能的解决思路。
他们指出,美国制造业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产出水平一直未能恢复到峰值,而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更是暴露了美国在应对全球危机时的脆弱。
与此相反,中国的比亚迪、宁德时代和华为等企业不仅在困境中依然稳步发展,而且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韧性。
要振兴美国制造业,特朗普政府可参考的第一条建议便是深刻研究中国的发展战略。
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就以开放的姿态吸引外资,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中心网络。
这些外资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资金,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深圳作为一个经典例子,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科技与制造业的重镇,靠的就是这一策略。
在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集聚起来的产业链条让企业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合作,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美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第二个建议是探索新的制造模式,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领域寻找机会,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正在改变全球制造业的面貌。
中国在这些技术领域的布局不仅加大了研发投入,还成功推动了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
中国一些汽车制造商已经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中,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产品质量。
美国要重新振兴制造业,显然也需要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利用科技力量提升竞争力。
第三个建议则是,美国应当继续利用自己在全球的盟友关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在重振制造业的过程中,全球合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战略。
美国不仅可以与日本、韩国等盟国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进行合作,分享资源,互补优势,还可以通过增强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美国多年来吸引了全球顶尖人才,而这恰恰是美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之一。
通过优化移民政策和提升教育科研投资,美国可以确保在全球创新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结语
想要重新振兴美国制造业,单靠关税和贸易战的做法已经不再奏效。
美国需要放下身段,认真借鉴中国在工业发展中的经验,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和优化政策环境,才能在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
信息来源:《美媒刊文: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工业化经验》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