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持婚姻持久,关键在于相互理解与包容。夫妻双方应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在生活中,要懂得包容对方的缺点和不足,不苛责、不抱怨,以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彼此的差异。同时,保持良好的沟通也至关重要,定期交流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分享生活的点滴,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此外,共同经营家庭,分担家务和责任,一起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能让婚姻更加稳固,携手走过岁月的长河,让爱情历久弥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题图来自:AI生成
巴菲特在谈到如何保持婚姻长久,什么是伴侣最重要的品质时提到:
“不是聪明、不是幽默、不是性格、不是美貌,都不是”,而是“降低你的期望(you look for low expectations)!”
这是个玩笑,不过回到婚姻本身,双方都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的确很关键。
再用“降低期望值”结合富兰克林说的:“婚前睁大眼,婚后闭只眼。”
婚前睁大眼,是指降低期望值,关注那些最重要的基本品质,例如诚实,善良……而不是太在意那些面上的东西;
婚后闭只眼,是指对两个人类在一起生活不可避免要产生的磕磕碰碰别太计较,别对彼此的言行有太高的期望值。
说起来,期望值,是一个很多元很复杂的概念,既有数学意义上的,也有如上关于生活的“预期管理”,更有关于投资的基本原则。
一、降低期望值,其实是关于人生的底线思维
设定并坚守那些看似基础却至关重要的“期望值”——如诚实、善良、尊重和可靠。
这些品质是关系稳固的基石,比耀眼的才华或魅力更为重要。
如我此前写过,价值投资的本质是放弃一切幻想。
适当降低期待,就像给人生装上一个“过滤器”,滤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保留住踏实可靠的部分,回归到人生的本质。
二、小心贪心过头,期望变失望
贪欲往往让人高估回报、低估风险,结果把好好的期望值变成了失望值。
三、期望的反比定律
幸福感与期望值成反比,与现实成正比。
当现实÷期望>1时,人感到满足;
当<1时,人感到失望。
期望值越低,惊喜越多;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降低期望不是放弃理想,而是为幸福创造空间。
当现实超出预期时,即使是小事也能带来巨大喜悦。
四、横杆理论
降低期望值,绝非没有野心。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是,与其寻找六英尺高的横杆,不如找到很多个一英尺高的横杆。
简单、稳定、可预测的商业模式,往往比令人眼花缭乱但难以持续的更有价值。
五、幸福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的公式,在智能手机时代获得新诠释。
社交媒体制造的“完美人生”幻象,实质是通过提高比较基准(分母)降低个体的幸福指数。
据说,每天浏览朋友圈超过2小时的人群,其生活满意度比轻度用户低23%。
这验证了期望管理的必要性——主动构建合理的比较框架,比被动接受算法推送的“美好生活”更重要。
六、管理期望值,就是管理欲望
贪,是“贪嗔痴”之首。
有些贪,很隐蔽。例如你是一个好人,你对别人的确无私付出,但是却遭遇背叛,你感觉世界辜负了你……
这可能也是一种“贪”,为什么所有人都要配合你去做一个好人呢?
七、管理好别人的期望值
顺着上一条的话题,为什么人善被人欺?因为你没有管理好对方的期望值,激发了对方的贪婪和邪恶。
——当然,这么说,不是要你去帮坏人找理由、让自己承担内心谴责。而是提醒自己,你有义务维护好边界,管理好别人的期望值。一旦对方越界,你要主动纠偏,或者走为上计。
最后
孟德斯鸠写道:“如果你希望自己幸福,这很容易;但如果你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幸福,这就很难了,因为我们总是高估别人的幸福。”
给我们带来不必要麻烦的“期望值”,许多来自不切实际的比较。你要设置基于独立人格、不去比较的幸福方程式。
但我们自己原本是比较动物,所以,一个秘密是:
我们能感受到的幸福,并非仅仅源于现实的丰盈,更多是源于现实状况与我们内心期望之间那个恰到好处的“间距”所带来的感受。
既然如此,设置、并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可能是获得幸福最值得做的事情之一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