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明确一下“三种真负能量”的具体内容呀,比如是三种负面情绪、三种不良行为还是其他特定的三种现象呢?只有明确了具体所指,我才能更准确地为你创作 200 字的描述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携隐Melody,作者:携隐,题图来自:AI生成
我不是一直在各种场合强调说,不要把负面情绪叫作负能量,情绪无论正负都是很重要的吗?分享负面情绪也是很健康的,而且其实被分享的人也会从这种相当于“情绪演习”的过程中获益,两人的关系也会因此更进一步。
就经常有人回复说:但是那种把我当情绪垃圾桶的人真的很负能量啊?那确实。我觉得很值得把界限分一分,咱好判断,哪些是健康的分享,哪些是真正的“负能量”。
我觉得“负能量”包括这三种:
一、不可控的非要你解决。
我们能控制的是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决定,不能控制他人和外界环境。寻求建议的话,只能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而不是要别人帮你去控制不可控的部分。
比如,伴侣的行为和态度让自己痛苦,可控的是自己的反应和行为,而不是伴侣。反复站在受害者角度询问怎么让伴侣变得更爱自己,更讲道理,更符合自己的期望,这不是真的在提问,这是在宣泄情绪。
再比如,分手很痛苦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凉拌呗。这是别人能替你取消的事吗?没人能取消痛苦,正确的问题是:有哪些方法可以减轻痛苦的感觉,或更现实的:怎么做才能熬过这段注定痛苦的时间?真正寻求可行的方案,而不是明知故问“怎么办”。
咱不是说不能分享情绪,需求安慰,而是说,分享情绪就应该真诚分享情绪,而不是包裹在“问题”中暗搓搓地宣泄。你可以直接说,很难受,大家能不能安慰安慰我,能不能跟我说说话,我就会好一点/我真的很为难,哎好苦恼啊,跟你说说好受点,而不要假装在问一个问题,寻求一个解决方案。
人付出之后,总是期望正反馈的。不是一定要解决了问题这种正反馈,你需求安慰,我提供了安慰;你需要陪伴,我提供了陪伴,这都是正反馈,一种觉得自己的付出有落到实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感觉。
但你骗人“分析问题”,对方真情实感分析了,却发现自己只是被你拉着拒绝面对现实的工具而已,这会让人产生一种“我白说了”的被忽视的憋屈感,这就挺“负能量”的。
二、可控但应该自己承担的,非要你解决。
有些事情呢,是在可控范围内,但只能自己面对,承担起决策的结果,不可能让别人帮你决策。试图把承担结果的压力转嫁给他人,就挺“负能量”。
道理还是一样的:别人可以帮你参考做决策,但要有自己的付出落在实地的正反馈。你真的看不清局势,希望旁观者清的人帮你掌掌眼,那完全没问题,那别人提供的视角是真能帮到你。但很多时候,其实当事人自己心里很清楚,AB都不完美,必须自己做出决策。TA只是拖延做这个决策,不愿意承担决策的结果,然后把这种焦虑情绪渲染给你。
辞不辞职?你说这么痛苦辞职吧,身心健康最重要,TA说不行啊要这份工资;你说那骑驴找马,积极找新工作,TA说现在找工作很难(同时根本没有拿出任何找工作的实际行动,简历更新一下都没做);你说那就忍一下先,TA说但是工作真的很痛苦......
分不分手?你说这么痛苦分手吧,何必单恋一枝花,TA说但是分手后找不到更好的了怎么办?你说这谁也没法保证,起码先从一个泥潭里出来再说,TA说其实对方也不是一无是处。你说既然有感情基础,不如积极采取一些行动,改善一下相处模式,TA说没用的能试的我都试过了......
抓狂。
三、过度索取边缘共震。
在《爱的起源》这一期,讲到过痛苦是一种边缘系统的紊乱。此时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稳定的边缘共震对象,在对方的调节下,让自己的边缘系统重新稳定(往往是一个比自己想象更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方在稳定的同时,另一方面会受到不稳定的影响。但这并不完全是负面的,边缘系统经过这样的“重新调整”的训练,其实感觉会更好。就好像我们需要在故事中不断“演习”各种决策,给日常生活中不太有机会出现的情绪一个能充分被表达和体会的机会(太久不用会生锈的),这会给我们带来灵魂层面的滋养和活力。
但显然一直索取是负担太重的,就像锻炼让人充满活力,但过度锻炼会造成伤害,让人萎靡。
不知道适时停止的索取就是“负能量”。
尾声
总结来说,负能量其实就是:
1)让人的付出落空;
2)过度索取。
反过来,只要你能让人感觉到,无论是帮你做的分析,还是提供的新的视角,或者付出的安抚你情绪的努力,都是有作用的,以及保持适度,那其实对双方来说,都是很健康的互动:健康的求助和帮助,健康的负面情绪共享,健康的信任建立和关系拉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携隐Melody,作者:携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