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和“胖都来”之争,总算有了个结果——目前,胖都来商场已将其外墙上红色的“胖都来”改成了白色的“盈都来”。同时,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法定代表人抖音号等,也都进行了相应修改。此前,该商场以“胖都来”之名高调开业,因与著名的“胖东来”商场撞名,而引发大量质疑。
“名字只是符号,品质才是关键”,当时,该公司解释称,“胖”寓意丰盈,“都(dū)”取自董事长都建明姓氏。不过,这一解释显然难以服众。同时,胖东来方面也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交了投诉书,并向胖都来方面邮寄了律师函。至此,后者改名,算是单方面给本次争端画了个句号。
改名,恐怕是无奈之举。从法律层面来看,要判断是否构成侵权或不正当竞争,关键在于客观上是否造成消费者混淆以及是否有攀附商誉的故意。显然,广大消费者都联想到了“胖东来”。如果真要打官司,“胖都来”胜算不大。此外,舆论的“群嘲”更难以忽视。“胖都来”非要顶着这个名字走下去,必然麻烦不断。
不得不说,企业等到网友吐槽了、律师函发了才想起要体面,实在是晚了些。作为同行,该商场一开始取名就应该自觉避嫌。此前,都建明表示,名字可以换,并向网友寻求建议,声明重要的不是名字,而是能否帮服装厂清库存、帮年轻人低成本创业。这样的找补,多少带点“挽尊”意味。
长期以来,类似的商标攻防战困扰着很多品牌,胖东来不是第一个,大概率也不是最后一个。市场上总会有一些后来者,有意无意“借鉴”一下前人,妄图借点商誉和名气来用。但这样的做法,其实从一开始就少了自力更生的底色,少了堂堂正正的气质。就算真蹭到了,也是胜之不武,上不得台面。
做品牌不容易,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与货真价实的投入。市场需要好品牌来树立典范,消费者需要好品牌来寄托信任,大家共同期待的是一个良好的商业生态。这样的生态,要靠硬碰硬的规矩来维护,但更离不开各方自律,离不开大家共讲商德。这次“胖都来”更名“盈都来”,不仅是“胖东来”的胜利,更是法律与民意协同保护品牌的胜利。
就在上个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要着力从制度层面解决商标领域存在的多种问题,保障市场运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盈都来们”更应早日明白,实力是站稳脚跟的根本,服务是赢得尊重的关键。用打擦边球的方式做品牌,绝不可能被惯着。
上一篇:原创 白酒三巨头,集体失守千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