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安井食品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开盘后,安井食品股价平开低走,一度跌近5%。截至收盘,股价57.00港元/股,跌破60港元/股的发行价。上市首日便破发,市场用冷静的股价回应了这家来自福建的速冻食品龙头筹备近半年的资本行动。
安井食品此次全球发售近4000万股H股,最终定价每股60港元,相较A股7月1日78.74元的收盘价折让约30%。上海景林与香港景林两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523.28万股,耗资3.14亿港元。
早在2024年12月的股东大会上,安井食品H股上市议案以70.63%赞成票获得通过时,超过28%的反对票中,持股5%以下中小股东的反对比例高达60.51%。而这些中小股东的担忧如今成为现实。自2024年10月8日A股股价达到105.5元以来,安井食品持续下跌,截至7月4日收盘价76.40元,累计跌幅达19%。权益稀释与估值下行的双重压力,让曾经反对赴港上市的投资者倍感无奈。
安井食品的财务数据也让此次港股募资更显突兀。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达25.7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31.22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常年保持净流入。更引人注目的是,2022年公司曾完成高达56.75亿元的定增。负债情况同样健康,短期借款仅1.11亿元,无长期借款,资产负债率低至20.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今年1月,公司甚至宣布将不超过18亿元闲置募集资金和35亿元自有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
在此背景下执意港股募资23亿港元,招股书中“扩大销售网络、优化供应链、推动数字化转型”等募资用途显得缺乏说服力。投资者普遍认为,账上躺着的50多亿元资金足以覆盖这些规划。
来源:安井食品官网
近年来,安井食品的业绩轨迹令人忧虑。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增速从31.39%滑落至7.7%,归母净利润增速从61.37%断崖式跌至0.46%。今年一季度进一步恶化,营收同比下降4.13%,净利润下滑10%。
与业绩放缓形成讽刺对比的是高管薪酬的攀升。2022年安井食品董高监薪酬总额为1207.87万元,2024年已升至1973.22万元,两年间涨幅达63.4%。人均薪酬从92.91万元增至131.55万元,增幅超过四成。在股东价值缩水的背景下,管理层收入的逆势增长格外引人关注。
更动摇投资者信心的是控股股东及高管的密集减持。2023年1月,董事刘鸣鸣减持套现约5.1亿元。同年6月,控股股东福建国力民生在股价高点减持5%股份,一次性套现22.7亿元。2024年9月,又有两名董事合计减持超8500万元。
自2020年以来,管理层及大股东累计套现超过48亿元。在控股股东2023年减持结束后,公司股价从近160元/股跌至今年最低75元/股附近,较高点缩水超七成。这种大规模减持与股价暴跌的时间关联,让投资者对管理层的长期承诺产生怀疑。
而安井食品此次港股上市的核心诉求:国际化拓展,目前收效甚微。今年一季度,公司境外收入仅3980.31万元,占总营收1%且同比下降3.1%。公司唯一的海外生产基地位于英国,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习惯差异、渠道建设挑战以及思念食品、千味央厨等国内同行的海外竞争,安井的国际化道路充满变数。
安井食品的“A+H”上市之路刚刚开始,面对基石投资者的浮亏、中小股东的质疑以及业绩增长的多重挑战,这家速冻食品巨头需要用实实在在的经营改善来证明23亿港元融资的价值,首日破发的安井食品后续该如何发力,风口财经将持续关注。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宋光耀)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编辑:宋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