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外工作室
中国锂电池行业“老二”亿纬锂能也要赴港上市了!
在宁德时代完成港股上市仅一个多月后,中国锂电池行业“老二”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锂能”)(300014.SZ)紧随其后,于6月30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A+H”双平台上市。若成功上市,这家市值920亿元的锂电池巨头将成为继宁德时代之后第二家“A+H”锂电企业。
作为锂电行业的“老二”,亿纬锂能在行业价格战白热化与负债高企的背景下,试图借力国际资本实现全球突围,其战略抉择折射出中国锂电产业从规模扩张到全球化较量的新阶段。
1、从电表电池到全球锂电巨头的三级跳
亿纬锂能的创始人刘金成博士的职业生涯几乎是中国电池产业的缩影:198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化学系,在长江电源厂历练15年,2000年进入惠州德赛能源科技。凭借对电池技术的深刻理解,他仅用一年升任副总,为全国17家手机公司中的12家供应首款国产电池。但意识到手机电池“技术含量低”的局限,2001年他毅然创立亿纬锂能前身——惠州晋达电子,开启了自主创业之路。
2000年,创始人刘金成博士抓住“小灵通”风口,销售2000多万块手机电池完成原始积累。2003年,当国产锂电池因漏液问题被电网系统拒之门外时,刘金成采取“曲线救国”策略,先以技术和成本优势打开海外市场,再反攻国内,最终拿下全国电网改造3亿多块电池订单,奠定行业地位。
2009年作为创业板首批企业登陆A股。登陆创业板后,亿纬锂能布局电子烟、可穿戴设备等细分领域。尤其通过投资思摩尔国际(持股超30%),在电子烟赛道占据先机,该公司市值一度超过亿纬锂能本体。
2014年成为关键分水岭。刘金成购入特斯拉汽车(具体车型未公开)后,敏锐判断新能源汽车将重塑产业格局,首次在财报中明确布局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领域。尽管错失第一波红利,但亿纬锂能选择全覆盖技术路线:三元与磷酸铁锂并行,方形、软包、圆柱电池同步研发,避免押注单一技术路线的风险。“当产业未成熟时,我不愿赌技术路线”,刘金成曾如此解释其策略。
2、价格战下的增长焦虑与业务重构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亿纬锂能营收分别为363.04亿、487.84亿和486.15亿元,2024年同比微降0.35%,终结了连续多年的高增长。而亿纬锂能净利润更明显承压:2024年净利润42.21亿元,同比下滑6.6%,经调整净利润降幅达16.72%。
此外,亿纬锂能毛利率虽保持增长(2024年84.65亿元,同比增4.3%),但动力与储能电池毛利率均仅约14%,折射行业价格战的残酷。
而亿纬锂能的业务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其中动力电池方面,2024年收入191.67亿,占比39.4%,受到原材料降价与竞争加剧影响,收入同比下降20%,出货量30.29GWh仅增7.87%,均价跌至0.6元/Wh。
而亿纬锂能的储能电池方面,2024年收入190.27亿,占比39.1%,对于亿纬锂能来说,储能电池已经成为业务新增长线,出货量50.4GWh同比暴涨91.6%,但均价降至0.4元/Wh,毛利率14.72%。2025年Q1继续高增长,出货12.7GWh增80.5%。
亿纬锂能的消费电池方面,2024年收入103.22亿,占比21.2%。亿纬锂能凭借技术积累维持27.58%的高毛利率,成为利润稳定器。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亿纬锂能的营收达到了127.96亿元,同比增长37.34%,净利润增3.32%至11.01亿元。储能与动力电池出货分别增长80.5%和57.6%,显示产能消化与市场拓展初显成效。
但在营收增长的背后,则是亿纬锂能债务警报的拉响。亿纬锂能总负债从2020年稳步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达672.49亿元,较2024年末激增12.28%,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2%的高位。
而亿纬锂能的现金流压力也剧增。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4.34亿元,同比骤降48.9%,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71天延长至95天,回款效率明显恶化。
为了拿到更多的资金,亿纬锂能近6年通过4次定增与可转债募资约190亿元,但当前股价已跌破2020年(51.61元)和2022年(62.95元)增发价。2024年深交所曾质疑其“是否存在过度融资”。
3、红海竞争下的生存法则
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市占超70%,亿纬锂能全球排名第九,在2024年份额仅2.3%。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锂电池领域的价格战,导致全年全球锂电池组均价降至115美元/kWh,跌幅达20%,创2017年来最大跌幅。
此次,亿纬锂能港股IPO,募资直指两大海外项目,分别为匈牙利基地(投资99.71亿)和马来西亚三期(86.54亿),但亿纬锂能2025年Q1账面现金仅有134.35亿元,但两项目资金缺口超180亿,港股融资成为关键补给线。
亿纬锂能计划通过港股融资支撑海外产能建设,以本地化供应规避贸易壁垒;同时押注大圆柱电池(已获宝马483GWh意向订单)和全固态电池(2028年量产)实现技术突围。然而,多年来亿纬锂能的“广撒网”模式导致资源分散,动力电池方面并没有突破双巨头下的格局,在储能电池方面更是面临宁德时代和光伏企业的跨界挤压。所以,亿纬锂能选择出海突围能成功吗?
亿纬锂能的崛起是中国锂电产业狂飙的缩影。选择赴港上市,既是全球化野心的资本宣言,更是红海竞争中的求生之战。但在宁德时代阴影下,亿纬锂能的“虎口夺食”之战,刚刚进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