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何时将全面超过油车?
创始人
2025-07-17 07:43:09

目前新能源车的发展势头迅猛,但要确定其何时将全面超过油车仍较难准确预估。从当前趋势看,新能源车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以及消费者认可度等方面不断提升。随着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续航里程不断增加,充电设施逐渐完善,新能源车的使用便利性大幅提高。同时,各国对环保的重视促使政策向新能源车倾斜,进一步推动其发展。然而,油车在传统市场和一些特定领域仍具有优势,如长途运输等。综合考虑,预计在未来 10 - 15 年左右,新能源车有望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实现对油车的全面超越,但这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波动。


截至2024年,中国共有129家公司销售新能源汽车。而据咨询公司AlixPartners预计,到2030年只有15家公司能保持财务可行性。


2025年新能源汽车是否能全面超越燃油车?分水岭发生在一年前的4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首次超过50%,但到年末被反转,5个月后再反转。


这一时刻不仅预示着汽车业的重大趋势变化,也是对中国在这一国外长期领先的重要产业领域,经过几十年努力实现超车的证明。


关于中国在汽车产业领域的布局、预判和关键决策,至少有三个经典故事。


一、第一个故事,1978年一次没有事先预约的拜访


1978年,中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全球汽车业也在迎来巨变。


当年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上演着跟今天类似的局面:国内经济受石油短缺油价疯涨重挫,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制造业全球竞争力下滑,与中东国家关系紧张;而日本汽车以小型、省油、便宜涌入美国,迅猛冲击底特律。1980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占率激增至20%,全球产量突破1000万辆,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78年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仅0.5辆,全球排名第140名。轿车少得可怜,全国轿车加上越野车年产量不过5000辆,不足国外大公司一天的产量。


该年11月,在总设计师访问日本后不到一个月,时任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率队去欧洲,寻找合作伙伴。在德国,他们发现大街上的奔驰并不多,大量是甲壳虫或高尔夫。


打听一番后,周子健果断决定,代表团坐火车奔赴大众汽车总部狼堡。一群身穿中山装的中国人,风尘仆仆从火车站徒步前往几公里外的大众工厂。周子健通过翻译对门卫说:“我是中国的机械工业部部长,想跟你们厂的领导聊一聊。”


这个不约而至的场景,给汽车业留下了令人感慨的细节。《上海1000天:德国大众结缘中国传奇》一书写道,那天负责销售的大众汽车董事维尔纳-史密特博士正巧在公司,接到电话后说:“请他到大楼我的办公室来吧。那将是我的荣幸。”


中国从此和大众接触,1984年建立首家中德合资轿车企业上海大众。随后更多全球汽车公司来华,开启了中外合资汽车、“以技术换市场”的四十多年波澜壮阔史。


二、第二个故事,1992年一封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


汽车业进展显著。众多汽车合资项目上马,全国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达到106.17万辆,同比增长49.7%。上海大众桑塔纳日产200辆,每辆售价20万元左右,一车难求。6月25日,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开幕,19个国家近500家企业参展。


就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候,一位科学家发出了冷静超越的声音。


8月22日,“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写信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今年我国汽车生产将达65万辆,到下世纪20年代30年代估计将达1000万辆(注:2009年国产汽车首次超过1000万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家),保护环境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在美国、日本、西欧都在组织各自技术力量攻高效蓄电池,计划开发出蓄电池汽车。”


钱老远见卓识,建议国家主导实施新能源汽车计划:“在此形势下,我们绝不应再等待,要立即制订蓄电池能源的汽车计划,迎头赶上,力争后来居上!”


高层很快回信,宣布将电动汽车列入“八五”(1991~19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投资1500万元,首开电动汽车研制开发先河。“九五”期间,科技部开展“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完成了电动概念车设计、电动改装车试制,样车达到110公里时速、130公里续驶里程、8.5秒的加速度,媲美国外同类型车先进水平的目标。


回头看,钱老惊人的还有他对技术的精准预判:当时试点的氢化物-镍蓄电池,一次充电行程已远远大于铅蓄电池汽车一次充电的100公里,可达250~300公里,可以进入实用。


而且,“更先进的蓄电池我们也有力量研制。”他还预言了车联网雏形,用“信息网络”连接车辆、道路与人脑思维,几乎就是后来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


2021年,“钱学森30年前给虚拟现实技术取名‘灵境’”的新闻登上热搜。20世纪80年至90年代,他曾多次提出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公开倡导国家智能计算机计划的实施和推进。



钱老对AI长期思考,认为未来将是“人机结合,以人为主”。他给弟子写信,亲手绘制了一张导图,“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变革,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事。”


《能量与文明》一书认为,能量转型的过程是渐变的,既有的能源和原动力可能存续相当长时间,新的能源或技术需要经过长期普及才能逐步占据主导。这种能量系统的惯性往往由功能性、可获得性和成本等因素决定。


上世纪90年代,新能源车的愿景在一些国家已经看到了。为了应对90年代初加州《车辆零排放法令》,通用汽车于1996年孵化出EV1,这是第一款现代电动车,科技感造型和性能领先于时代。铝合金和复合材料,交流感应电机最大功率为137马力,铅酸电池可续航60英里。


但EV1续航里程有限,充电网络还没铺开,限制了使用范围。通用投入超过10亿美元,只有1117辆EV1下线,成本非常高,内部争议也很大。2003年通用终止了该项目,召回并销毁所有EV1。一群车主为这台早夭的电动车举办了葬礼,好莱坞也拍摄了一部《谁杀死了电动车》的影片。


据说该事件刺激了特斯拉汽车同年成立。半年后,埃隆·马斯克投资并担任董事长。他说,汽车巨头扼杀了自己的电动汽车,创建新的电动汽车公司存在机会。


《谁杀死了电动车》的导演后来以特斯拉为主角,拍摄了纪录片《电动车的复仇》。2017年,特斯拉超越通用,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车企。


三、第三个故事,也是致高层的一封信


跨入21世纪,中国汽车业没发生“杀死”或“复仇”的版本,而最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用20年时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市场。


2000年,德国奥迪公司工程师万钢给国务院写信,建议“新能源汽车是个切入口,我们完全有能力迎头赶上并超越”。此前一年,应教育部邀请,万钢组织了德国汽车工业界的工程师代表团回国访问,很受震动。


当时国内有一种“汽车引进论”,而展望汽车社会能源、环保和交通的挑战,万钢忧心忡忡,写信提出中国有机会研发和改进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超越外国竞争对手。


之后的事已经耳熟能详了。2000年,万钢被科技部聘请主持电动车项目,先在同济大学组建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2001年启动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2007年万钢任科技部部长。


国务院网站上写道,政府积极支持,科技界、产业界与政府高效互动交流,形成共识,共同推动汽车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万钢后来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起2000年的预测:中国大约需要20年才能实现电动车的大规模商业化。从2000年到2020年,电动车在汽车总销量的占比逐渐上升到5.4%。


从2021年到2023年,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渗透率分别达到14%、27%、33%。2024年,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车年产1000万辆的国家。新能源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成为“新三样”之一。


2024年,历史分水岭出现了:4月前两周,新能源车零售占比突破50%,首次超过传统燃油车,达到50.39%;7月,全国乘用车零售172万辆,新能源车销量接近88万辆,常规燃油车84万辆,新能源车销量首次月度超过50%,达到51.1%。


连续五个月领先后,新能源车年末被传统燃油车赶超。2024年12月,新能源车零售130万辆,零售渗透率从11月的52.3%回落至49.4%。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统计,2024年,全国新能源车累计零售1090万辆,增速41%,传统燃油车累计零售1199万辆,同比下降14%。新旧车的差距为109万辆。


燃油车的反弹还在继续,今年第一季度,渗透率为57.57%。


6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数据,时隔5个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占汽车国内销量比例再次突破50%大关。业内人士测算,2025年全国车市将达2340万辆,增速2%,新能源车零售1330万辆,同比增长20%,渗透率将达57%。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预估“2025年零售渗透率将达到60%”。


四、新故事是老牌车企纷纷暂停全面电动化


今年6月,奥迪CEO高德诺(Gernot Döllner)在接受采访时确认:奥迪不再坚持2033年停售内燃机车型的计划,同时否定了此前决定2026年停止研发内燃机新车的设想。


奥迪表示,将在2024年至2026年推出全新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系列,增强未来十年的灵活性,以适应全球汽车市场变化。


去年初,奔驰已经放弃了在2030年前全面转向电动汽车销售的目标,调整为2030年新能源车型(含混动)占比最高达50%,将在欧洲、北美等继续销售电动化内燃机车型。


沃尔沃也不再坚持到2030年仅销售纯电动汽车,调整为插电式混动和纯电车型至少占销量的90%。


宝马始终强调“多元动力共存”,从未制定退出燃油车的明确时间表。


BBA等汽车巨头对电动化方向发生集体性调整。由于全球不同市场的接受度、充电设施、政策力度等不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奏有着显著差异。在欧洲,2024年电动汽车市占率仅22.7%。


显然,即使新能源车再迅猛增长,也不能完全颠覆燃油车,仍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万钢说:“我们还有3000多万辆内燃机的产能,怎么可能让它几年之内就沉没呢?”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原油进口最大国,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下降1.9%,至5.53亿吨,二十年来首次出现非疫情因素下降。中国油气进口来源国超过40个,2024年从美国进口原油下滑至964万吨,占同期进口总量的1.74%。美国加征关税,导致油价波动加大,但对中国影响有限。


新旧车势力仍在鏖战不已。今年4月底的上海车展博弈明显。过度营销的“智驾”降温了,新能源车企从参数炫技转向安全冗余。上百款新车中有43款全新车型,半数SUV,新能源车占七成,混动和纯电车型比例为4:6。


传统车企强势反攻。一汽奥迪发布新车A5L与Q5L,首次搭载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系统。大众ID.ERA概念车,采用增程式混动车型。通用别克推出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其“逍遥”融合架构支持MPV/SUV/轿车,兼容纯电/插混/增程三种形式。吉利与雷诺合资Horse动力总成公司首次独立参展,推出将内燃机、电动机、变速箱集成在一起的混动系统,可以对纯电车改造,从“油改电”到“电改油”。


燃油机并未停下前进脚步,新旧替代不是单一故事。中国汽车业多技术路线并行,充电、换电、氢能等齐头并进,未来还要解决电网瓶颈、自动驾驶安全等问题,参与车路云协同融合的智能联网系统。


汽车业本身迎来了残酷竞争终极爆发的时刻。5月底,多部门表态反对内卷式竞争,避免无序降价,约谈相关企业要“自我约束”,并点名拖欠供应商货款这个顽疾。随着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自6月起实施,为账期划下“红线”,十多家主流汽车企业陆续发表声明,承诺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生态。


还有一个倒计时需要关注:新能源汽车当前免征购置税,从2026年起将按5%税率恢复征收,到2027年购置税将增加到10%,这也许将直接影响其销量。


细心的读者们发现,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的万钢在上海车展现身两个展台。


一是中国首款搭载低压常温固态储氢装置的燃料电池乘用车首次亮相,该车由上汽集团、捷氢科技等共同打造,有望在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有重大突破。


二是声称目前国内唯一能同时覆盖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关键SoC的芯片供应商芯擎科技。2024年,芯擎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累计出货量达100万片,位列国产智能座舱芯片市占率第一,还是首个冲出国门、赢得德国大众海外大额订单的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供应商。


对氢燃料电池、智驾芯片的特别关注,或许意味着新能源车发展到了要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未来攻坚阶段。


五、要理解当下的变局,还有第五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


1973年6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投行分析师查利·马克斯韦尔,从纽约飞到底特律,目的是向三大汽车公司进言。他研究石油行业,当越来越多国家转向城市化、工业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加深,油价暴涨的可怕时刻将会到来,而全世界将发生急剧的革命性变化。


遗憾的是,当年的底特律日子过得太好了,能源便宜,供应稳定,卖什么车都不愁销量。


马克斯韦尔没见到汽车巨头的高层,低阶经理对他的鲁莽和危言耸听不以为然。直到四个月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卷入,OPEC实施石油禁运、暂停出口,原油价格从每桶不到3美元疯超13美元,西方国家经济一片混乱,底特律因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而后悔莫及。


知名记者大卫·哈伯斯坦的《汽车大亨》(TheReckoning)记录了当年美国、日本汽车业的剧烈变动。他写道,“10年以后,眼光敏锐的观察家们把这一时刻,即1973年年中,称为旧秩序存在于工业化世界的最后一刻。”


很多年后,马克斯韦尔遇到当年克莱斯勒的一位经理,对方说,“你呀!你是我最不愿见到的人。天啊!我还记得你的警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南京银行谢宁:央行老兵的数字金... 导语:谢宁不仅具备监管视野,更有推动金融科技创新的雄心。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债市波动加剧和增长乏...
育碧创始人之子被任命为育碧腾讯... 近日育碧宣布,育碧创始人兼CEO伊夫·吉勒莫特(Yves Guillemot)之子查理·吉勒莫特(C...
上海金:7月16日融资买入15... 证券之星消息,7月16日,上海金(159830)融资买入15.16万元,融资偿还8.09万元,融资净...
山东青岛:“微醺巴士”开拓文旅... 7月16日,驻唱歌手在唱歌之余品尝啤酒。当日,融合啤酒、观光与音乐等元素的“微醺巴士”在青岛西海岸新...
6名员工,半年用AI实现财富自... 在一家充满活力的公司里,有 6 名员工,他们在半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凭借着对 AI 技术...
港股通科技ETF:7月16日融... 证券之星消息,7月16日,港股通科技ETF(513860)融资买入742.98万元,融资偿还676....
万德股份:7月16日融资买入2... 证券之星消息,7月16日,万德股份(836419)融资买入22.59万元,融资偿还15.4万元,融资...
雅迪、九号全网下架多款电动自行... 红星资本局7月17日消息,近日,雅迪在多个电商平台下架所有电动自行车,九号品牌也有多款热门电动自行车...
深科技:7月16日融资买入66... 证券之星消息,7月16日,深科技(000021)融资买入6679.04万元,融资偿还6591.8万元...
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十八载勇... 1985年,厦门国际银行以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之姿破浪启航,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率先打破国内单一的国...
中英科技:7月16日融资买入1... 证券之星消息,7月16日,中英科技(300936)融资买入1420.6万元,融资偿还1397.63万...
今年,两只基金翻倍了 创新药板块表现突出,基金净值水涨船高。 今年以来,已有两只基金翻倍,分别是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基金...
科创综指ETF景顺:7月16日... 证券之星消息,7月16日,科创综指ETF景顺(589890)融资买入15.19万元,融资偿还0.0万...
年赚1000亿的山姆神话,突然... 我自己是山姆会员,但买的不多,偶尔上网买,山姆可以送货,天太热,不想出门。 实话实说,山姆的东西会好...
卫龙魔芋爽难解辣条困境,漯河首... 作者 | 安然 来源 | 源媒汇 集权又募资,卖辣条的漯河首富又在酝酿新的改革风暴。 近日,卫龙美味...
北京银行的困局与突围:昔日“城... 业绩“双降”与行业地位危机2025年第一季度,北京银行呈递出一份令人堪忧的成绩单。其总资产成功突破4...
四大信号,已经出现! 免疫力下... 原创 刘晓博7月末研究经济工作的政治局会议召开前夕,接连出现了几个重要信号,非常值得关注。信号一:金...
港股新消费概念股持续调整,泡泡... 7月17日,港股新消费概念股持续调整,泡泡玛特跌超3%,古茗、蜜雪集团、奈雪的茶、茶百道跟跌。
阅文集团,重走LABUBU“老... 作者:贾贺辉 | 编辑:小鱼“追赶泡泡玛特,阅文集团离变现高手还有多远?”好文4358字 | 6分钟...
娃哈哈不止一个娃 娃哈哈不止一... 娃哈哈当前的困局不只是遗产纠纷,也更包括国有与民营的关系和利益。这也是宗庆后留下的遗产的另一面,现在...
许昌假发征服了多少老外? 许昌... Labubu在外网火得无法无天,TikTok是热潮的最前线。截至现在,#Labubu相关视频在Tik...
90后小伙靠非遗闯入时尚圈,年... 对于上顶级时尚杂志这件事,刘伟学可能比大部分明星还有经验。当然,上杂志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做的油纸伞...
热搜第一!惹恼中产的山姆该如何... 被网友质疑选品能力下降。相关词条冲上热搜榜一。曾经被誉为“中产之友”的山姆超市,怎么就成了这个月的爆...
芯片巨头CEO又套现!黄仁勋拟... 在“AI芯片霸主”英伟达的股价再创历史新高之际,该公司“掌门人”黄仁勋进一步减持该股。7月17日,美...
光明乳业携手中国探月工程20周... 独立 稀缺 穿透探月品质守护国民健康!2025年7月15日,“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周年系列展...
欧美豪买珠宝抗通胀,卡地亚业绩... 当地时间7月16日开盘前,瑞士奢侈品巨头Richemont历峰集团公布截至6月30日的2025财年第...
上新好丽友的山姆到底得罪谁了?... 最近一段时间,如果要问零售市场谁是最火的?相信山姆肯定是当仁不让,不过这次不是山姆又有啥爆品出现了,...
2025摩托车1-6月销量出炉... 进入2025年,在我国交通工具全面电动化的时代,燃油摩托车还有市场吗?答案是有!并且还在高速着增长,...
广发基金固收+领跑、规模优势提... 独立 稀缺 穿透一场马拉松长跑作者:岩石编辑:楚逸风品:时完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基金市场“期中答...
TOPCON电池板块走强,琏升... 7月17日,TOPCON电池板块走强,截至发稿,琏升科技、亿晶光电涨停,弘元绿能、仕净科技跟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