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深市首批上市公司中报正式出炉。7月21日晚,沃华医药率先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随后,长川科技、聚灿光电、瑞鹄模具及*ST聆达也公布了半年“成绩单”。
首批5家公司,除*ST聆达之外,上半年均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其中,尤以沃华医药增长最快,报告期内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303.16%。分析人士表示,这一成绩不仅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也为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积极信号。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随着上市公司持续预告半年业绩,市场对深市上市企业经营状况逐渐有了直观的认识。
沃华医药增长最猛,独家医保品种发力
随着2025年上半年结束,深市上市公司半年“成绩单”正逐步成为市场关心的热点。首批中报出炉,则让这一热点急剧升温。
率先公布业绩的沃华医药,是此次深交所已披露中报企业中增长最迅猛的公司。沃华医药2025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5亿元,同比上升7.64%;归母净利润4467.64万元,同比上升303.16%。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2.08亿元,同比上升15.39%;归母净利润2181.66万元,同比上升1442.6%;毛利率高达74.26%。取得亮眼成绩后,沃华医药也决定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20元(含税)。
在营业收入仅增长7.64%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暴涨,沃华医药究竟经历了什么,做对了什么?
对此,沃华医药在其此前的业绩预告中解释,其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主营业务的强劲表现及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沃华医药净利润飙升,核心在于其四大独家医保品种(心可舒片、骨疏康、荷丹片、脑血疏口服液)的临床价值转化。这些产品覆盖心脑血管、骨科等老龄化高发疾病领域,2025年上半年新增6项权威指南推荐,累计进入93项诊疗规范,直接推动了医院端和县域市场放量。
“在营收仅增7.64%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暴涨,反映出产品定价权与成本管控的协同效应,独家性规避集采冲击,学术背书降低营销费用率,这是国内不少中药创新企业的优势路径。”该分析师指出,政策红利是业绩弹性的关键变量,2025年,国家推进2188个县域医共体建设,基层药品目录扩容窗口期开启。沃华心可舒片已进入近300个县域目录(第二季度新增41个),依托“基药+医保+集采”三重资质,基层渗透率快速提升。
“我们认为,县域医疗市场将成为未来3年医药企业增长的主战场,提前布局者将享受结构性红利。”该分析师强调,尽管沃华凭借独家性规避了风险,但也需要关注行业整体仍面临挑战,特别是在集采扩围的大背景下,同质化企业利润空间持续压缩,缺乏成本转嫁能力的企业毛利率或承压。因此,独家医保品种的临床价值和县域市场的渠道掌控力是企业突围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加大新药研发的扶持力度、推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鼓励医药企业国际化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深市医药板块整体表现虽亮眼,投资者仍需保持谨慎。一方面,医药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维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未来政策的变动可能会对行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在关注业绩增长的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行业政策动向和企业自身的研发进展。
多家公司营收、利润双增长
沃华医药之外,深市首批披露中报的上市公司中,长川科技、聚灿光电、瑞鹄模具上半年均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ST聆达则亏损收窄。
长川科技紧随沃华医药公布了上半年业绩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1.67亿元,同比增长41.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则为4.27亿元,同比增幅达98.73%,接近翻番,延续了去年以来的高速发展势头。2024年,这家公司净利已经同比增长915.14%。
长川科技表示,上半年,集成电路行业的快速增长和客户需求的旺盛带来了公司的高速发展。其生产的集成电路测试机和分选机等产品已获得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等多家知名集成电路厂商的使用和认可。
有券商研究员认为,长川科技利润迅速增长,得益于行业需求的强劲增长。随着各行业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爆发,长川科技以其专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解决方案,获得了大量的客户订单。
上半年,长川科技研发投入达5.77亿元,占营收的26.65%。截至6月底,公司已拥有海内外专利超1150项(其中发明专利370余项),软件著作权91项,主要用于新品开发以及应用工程开发、客户定制化开发等。
同时公布中报的瑞鹄模具和聚灿光电也在上半年实现业绩增长。根据中报信息,瑞鹄模具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62亿元,同比增长48.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增长40.33%。
瑞鹄模具表示,业绩增量主要源于其装备制造类业务订单交付增加及汽车零部件业务规模增长。在汽车制造装备业务方面,其在手订单总额达4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59%。轻量化零部件业务也均进入量产阶段,多个车型产品实现量产。
聚灿光电则在上半年创下营收、利润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其实现营收15.94亿元,同比增长19.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3%。其中,第二季度实现营收8.63亿元,同样创下单季新高。作为LED(发光二极管)芯片领域的重要企业,聚灿光电在年初实现了“年产240万片红黄光外延片、芯片项目”的建成投产,使自己正式跻身于全色系LED芯片供应商行列。这直接推动了其营收快速增长。
在首批提交半年“成绩单”的深市上市公司中,只有*ST聆达未能实现盈利。不过,今年上半年,*ST聆达营业收入为5992.99万元,同比增长了72.39%;净利润为-1.05亿元,同比增长37.56%,正逐步收缩亏损幅度。*ST聆达表示,受制于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下行,其已于2024年3月14日停产子公司金寨嘉悦新能源一期电池项目,短期乃至中期内几乎无复产可能,金寨嘉悦二期项目也于今年终止。不过,其高效光伏太阳能电池片业务目前已获得盈利。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多深市公司披露中报。实际上,在过去半个多月,随着各家公司陆续发布业绩预告,深市上市公司半年“成绩”的轮廓已基本清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025年7月15日,共有775家深市公司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453家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占比约为58.45%。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50%、100%的公司数量分别为405家、355家、204家,占比约为53%、46%、27%。
其中,龙头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引领力与稳定性。已披露业绩预告的深市市值前100名公司中,只有1家未实现业绩增长,这份成绩单在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