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加油站里,1升汽油的价格比超市矿泉水还便宜——美国油价长期徘徊在每升0.8美元(约5元人民币),而一瓶矿泉水售价1.5美元。这种“油比水贱”的现实,彻底颠覆了电车拥护者的成本逻辑。欧美不热衷电车,真不是技术拉胯,而是人家根本不需要!
在欧洲,即便油价飙涨期,政府补贴和低税率仍让油价远低于其他地区。法国充电桩电价却高达每度4.5元人民币,开电车百公里成本反而比油车贵30%。美国车主更直言:“加满一箱油的钱只够买两杯咖啡,电车充电桩却要收我10倍电价!” 当油车每月通勤成本仅需300元时,谁还纠结充电桩?
欧美充电桩覆盖率堪称“灾难级”:美国仅35%高速公路每50公里有充电站,欧洲达标率也只有75%。挪威车主吐槽:“冬天零下20度,排队等充电的功夫够我开油车跑完全程!” 更别提老旧的电网——德国电网公司警告,若电车渗透率超20%,用电高峰随时可能崩溃。
欧美燃油车产业链百年根基难动摇。德国大众内燃机生产线工人超20万,政客为选票死守燃油车产业;美国福特电车业务年亏270亿,果断砍掉电动皮卡产线,转头继续卖油车。车企高管私下坦言:“油车利润率是电车的两倍,股东们只想躺着数钱。”
即便欧盟强推碳排放罚款,消费者仍用钱包投票:2024年德国取消电车补贴后,销量暴跌17%;意大利、波兰电车渗透率仅4%和3.1%。开大排量皮卡的德州农场主说得实在:“充一次电够我拉三趟货?别耽误我挣钱!
当中国车主精算每公里电费时,欧美老铁正把油车开出“白菜价”快感。油电之争没有绝对赢家,只有适者生存——欧美油车党赢在当下,电车党或许赢在未来,但现实是:谁便宜,谁就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