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茶馆里,老人们悠闲地围坐在一起,手中的牌在指尖舞动,那是他们闲暇时光的独特消遣。这里承载着他们的回忆与情感,打牌成为他们社交互动的重要方式。
而在社区店中,染发的银发一族们展现出对美的追求。他们或许是为了参加重要活动,或许是想让自己的精神状态更显年轻。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背后反映的是银发经济的真实需求。银发族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活,他们有着对精神文化和自我形象的追求。从老茶馆的打牌到社区店的染发,这些场景生动地诠释了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彰显了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人黄海 (ID:haivcconsumer),作者:投资人黄海
这篇文章,来分享两个我亲身投资的银发经济案例。
第一个,是之前文章里也曾经介绍过的,长沙东茅街茶馆。这个茶馆是为银发群体打造的,里面有很多当地老年人,能坐一整天。而同是长沙的知名网红景点文和友,则以年轻人打卡为主。
东茅街茶馆还原了银发族年轻时熟悉的氛围,老人会在里面坐上半天甚至一天,和三五好友一起嗑瓜子、打牌。
东茅街茶馆的设计完全针对银发人群,装饰风格带有解放战争甚至民国时期的元素,墙上挂着毛主席、黄兴、曾国藩等湖南历史名人的画像——对这些感兴趣的大多不是年轻人。
网上对它的差评,也来自年轻人。年轻人重视舒适、整洁、禁烟,连扫码点餐东茅街茶馆都没有。
这里比较嘈杂,充满市井气,还原了几十年前老长沙的样子,也不禁烟—老年人吸烟的不少,几十年的习惯难改。
服务也较简单,顾客点餐需排队自取。年轻人会担心排队时座位被占,但老年人来茶馆都是结伴而行,能一人占座、其他人排队,所以这不是问题。
茶馆的设计思路,就是满足当地老年人退休后在一个地方待一整天的需求,堪称“银发星巴克”。
星巴克是商务人群工作交流的地方,而老年人也需要自己的这样一个空间。
退休老人的时间充裕,带孙子之外,也需要社交。旅游、跳广场舞都是他们满足社交需求的方式。
东茅街茶馆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让他们能无拘无束地抽烟、打牌、嗑瓜子。哪怕说话声音大,也能待得舒服。
有人觉得东茅街茶馆和文和友做法类似,其实不然。
文和友崛起靠的是旅游流量。各地游客来长沙都要去打卡,加上湖南卫视的宣传——湖南卫视拍综艺、采访常去文和友取景,展示湖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长沙海信广场的超级文和友试图还原七八十年代的长沙,和东茅街茶馆的年代感有区别。
文和友给人一种“电影布景”般的感觉。它的定位是服务游客,营造新鲜感,方便拍照打卡,湖南卫视的传播也帮它吸引了更多游客。
东茅街茶馆和文和友的最大区别是,核心用户群是本地退休银发一族,而非外来打卡者,游客打卡只是附加价值。
因此,茶馆对湖南卫视等传播渠道很谨慎,不愿过多曝光来增加文旅吸引力。如果场地里都是打卡的游客,当地老人就会觉得自己成了被打卡的对象。
东茅街茶馆和文和友不同,文和友有造景感,而东茅街无论是场地还是呈现方式,都更为真实复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它的出发点就是服务本地老年人,文和友则更偏向服务游客。
为老年人服务,除了打造空间,还要有内容。
东茅街茶馆经常有小型演出、音乐会,比如展示毛主席年轻时在长沙求学经历的戏剧表演,还有长沙本地美术馆的展览。2025年六一儿童节,这里举办了儿童唱怀旧歌曲的活动,很受老年人欢迎——他们喜欢那种青春活力的感觉。
东茅街茶馆迭代很快,还卖过键盘这类看似不相关的年轻人周边。这是为了制造反差感——给银发一族设计产品和服务,不能总提醒他们是老人,要让他们觉得舒适自在。
要是在门口写一句“专为银发一族打造的社交空间”,反而会让老人不适,毕竟没人愿意觉得自己老了,大家都想活得年轻。
这让我想起去日本考察时,知名消费社会学家三浦展分享说,60—70岁的日本人是全社会中穿着最时尚的群体。这一群体年轻时经历过日本的黄金时期,见过、用过很多好产品,品味很高。
而现在日本很多年轻人是“草食一族”,收入多年没增长,社会整体停滞,反而没那么有朝气。
东茅街茶馆有意识地在空间里打造冲撞感。不少抖音二次元博主喜欢来这里取景,背景里的老人会带来穿越感,再加上键盘这样的潮酷周边,都是为了让空间更真实鲜活。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地方,投资几十亿打造的文化、旅游景区,虽然高大上,有复古文化的景观,却没人去。
因为太假,没有真实的文化。那些仿古街,用水泥砖块建仿古建筑,卖着千篇一律的纪念品,没特色、没差异化,也没像样的内容活动。只有粗糙的商业街,自然吸引不了人。
服务银发人群,需要同理心和洞察力。
很多年轻消费者,去东茅街茶馆会觉得不舒服,椅子没靠背、不够舒适,甚至有点脏乱差,但这正是银发一族的舒适区。人和人差异很大,服务一群人就要舍弃另一群人。
年轻游客一年最多去两三次,茶馆没必要为了游客改变原本的体验,它要服务的是那些每天都去的银发一族。到茶馆聊天、喝茶、打牌、吃饭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却不是游客生活的一部分。
要为非自身所属人群做产品和服务,难点在于同理心和理解需求。东茅街茶馆创始人做项目策划时,翻阅了大量长沙地方志,从图书馆找出少有人看的古籍,了解五六十年代,也就是其服务人群小时候的长沙情况,再还原当时场景。
我投资的第二个和银发经济项目叫「染博士」,主打银发人群的染发刚需,提供更健康安全的染发剂,走成分党路线。
现在做消费品,产品健康安全是基本操作。染发剂对身体有害,都是早年产品良莠不齐的时代,才需要担心的问题。
染博士的起源很有意思。作为面向银发人群的消费品项目,创始人是90后,理工科背景,从字节跳动离职创业。
15年进入字节的创始人,若没离职,到现在任职10年大概率已财务自由,老同事也大都在享受生活。
当时他在今日头条负责早期信息流电商,发现买东西的多是老年人,当时的今日头条电商没接入微信、支付宝,靠货到付款,转化率却很高。
年轻人难以理解老年人对线上支付的顾虑,而老年人却觉得货到付款更有保障。这反映了早年间,银发人群对网购的不安全感。
当时头条电商的产品质量一般,属于“二类电商”,商家资质和品牌保障不足。很多都是近乎三无产品,毛利极高,一次性把用户的钱赚到,复购率并不重要。
但这让他看到这个人群的消费潜力,并且下定决心深耕其中的创业机会。2018年离职后,他深耕银发经济。最终聚焦染发这个刚需,还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消费品供应链—互联网背景出身的创始人深知,做消费品和做互联网是两回事。
银发经济的好处是中国有3亿60岁以上消费者,未来十年可能达4亿,需求庞大。但难点是这类用户尝试新鲜事物的积极性不如年轻人,不像年轻人能快速接受新事物。
染博士在线上染发剂卖得不错,也开了线下染发店,最低59元一次,有店员服务。
染博士门店就像染发领域的快剪理发店,只染发,不提供其他服务,也没有剪发。
我去染博士线下店体验时,发现马路对面就有“白转黑”门店,声称能从毛囊、发根根本上让头发变黑——从科学角度看,这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消费者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噪音,很多用户还不熟悉这种专门染发的业态,培养消费习惯还属于早期阶段。
染博士从线上起步,线下店目前处于试水阶段。我们讨论的战略是:未来至少要开出10家以上,才能判断线下业务的价值。
因为门店数量少的时候,营销效率低,难以触达用户。我建议创始人在同一城市开10家以上门店,再开始进行营销曝光。若只开少量几家,投广告转化率低,用户发现门店太远就不会去。
创始人尝试走到线下开染发店,是因他在日本考察时发现,当地银发一族有使用线下染发店的成熟习惯。
日本这类连锁品牌类似染发行业的“优剪”,主打快染。日本有两个此类领先品牌,融资金额超10亿日元,在创投活跃度不及中美的日本,能有这样的融资规模已属不错,且都已经开出超过100家门店。
日本的染发店体验很有特色,装修营造出安静的冥想氛围,灯光偏暗,靠椅舒适,搭配柔和背景音乐。
这是因为染发时,等待上色的20-30分钟很无聊,这种氛围能让客户安静下来。我在染博士线下店体验时,就觉得头发上色的等待时间是一个痛点。或许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染发或保养知识的科普。
日本的连锁品牌则利用这段时间做线下导流线上的动作,比如摆放洗发水、护发素等自家产品的信息,通过平板电脑或屏幕展示,让客户在无聊时购买这些相关产品。
这与中国常见的线上导流线下模式不同,日本线下基础强,老年人更习惯线下,线上信息获取能力弱,所以线下店开多后,反而能导流线上消费。
类似我们上篇文章聊的日本老年健身房,办卡后引导线上买蛋白粉。
9月份,我们组织的新一期日本考察团,重点调研银发服务行业,这类人群有钱有闲,付费空间大,计划参访日本最大的银发旅行社、银发健身房以及银发娱乐业态——以中老年人为核心客群的东京迪士尼。
大量服务体验类行业,在中国尚未出现专门面向银发一族的品牌。这正是未来中国的机遇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关注的银发一族,指的并非80岁以上需养老院护理的群体,而是50-65岁、刚退休或即将退休、生活自理、有兴趣爱好和社交需求的初老一族。
80岁以上消费者,消费决策多依赖子女,而其子女正是我们关注的初老群体。初老群体享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消费能力强且有时间消费,这是我们去日本学习相关经验、并持续在此领域调研和投资的重要原因。
下面为新一期考察具体安排,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码咨询。
也欢迎加入我的社群,一起交流更多最新的商业趋势。
上一篇:A股午评:沪指涨0.75%站上3600点 大金融股集体走强 a股午评沪指涨1.75 A股午评沪指涨0.53%
下一篇:央企与地方国资齐出手,注册资本逾150亿元中国聚变公司在沪成立 央企与资本大佬纷纷出手增持 河南国资关于超聚变上市工作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