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大
今天聊一下当前政策面与市场。
毫无疑问,近期市场吃的最大的红利就是反内卷。
之前内卷到极限的行业,比如钢铁、煤炭、光伏、水泥、玻璃、与新能源车直接关联的锂电产业链,等等。内卷到一块太阳能板竟然被老外买去当栅栏,便宜到令人发指。
企业被卷的没活路,覆巢之下无完卵,员工增收啥的更无从提及。相应的,许多行业卷生卷死,反馈到市值上,比如,22年光伏产业指数一度高达5420多点,而到今年4月份最低砸到1791点,缩水近70%!
再比如锂电池,22年有的锂电池ETF价格还在0.995元/份,而在今年3月最低跌到0.359元/份,三年内跌幅达64%。
换句话说,这种两三年之内趋势都是跌跌不休的行业企业,你买了就是入坑,几乎不可能赚到钱。就好比光伏龙头某绿能,21年股价最高达到125元/股,之后一路跌,最低跌到今年4月份的14元/股,几乎缩水十倍。
最近情绪有所反转,这些板块持续上涨。像水泥建材板块,光是7月份就涨了18%,钢铁行业涨了20%,玻璃玻纤行业涨了15%,光伏行业涨了8.3%,锂所在的能源金属板块涨了18%......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政策面轰轰烈烈的反内卷。
反内卷的核心,是要把企业行业从产能过剩和极限比价的泥潭中拉出来,回到合理竞争,换言之——价格得先回到正常轨道。
原来互相卷到无路可走,现在从股价上提前反应反内卷的红利。
不要怀疑上头反内卷的决心,坚定的超乎想象。去年7月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去年12月会议再提,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到了今年7月,7月1日的重要会议再强调“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自此反内卷行动彻底拉开序幕。
彼时综合各种消息来看,具体的动作大概就是——优化一批、整合一批,稳定一批、退出一批,限制一批、出清一批。
很快,光伏、玻璃等头部企业宣布7月起集体减产30%,钢铁行业部分钢厂已收到减排限产通知,众多车企承诺应付账款不超过60天......
昨天,7月24日,发改委、市管总局发布《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核心内容涉及三块:完善定价+进一步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健全价格违法行为法律责任。
这是把更细化的价格边界写进法律,换句话说,你敢再扰乱市场价格,可能真的要面临法律惩罚。
这一步也是拿捏了极限内卷的七寸。之前我举过例子,24年日本丰田和雷克萨斯的销量达1002.74万辆,营收2.4万亿人民币,净利润约合2360亿元。持续霸占世界第一。而咱们的七大车企加起来,总的营收才刚刚与丰田持平,更夸张的是,七家的净利润加起来却只有丰田的三分之一!
显而易见,那么多行业陷入极限内卷,即使是头部,也只有一个结果——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像“卖一辆亏一辆”这种扭曲的经营理念,企业天天不赚钱,生存都困难,又怎么可能超越丰田这种老牌国际巨头。
政策面从“防止”到“综合整治”,再到“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很快配套法律出台征求意见,说白了,就是要彻彻底底整治这种极限的内耗,从定价权上来彻底解决内卷式竞争。
政策的催化,加上板块的轮动上涨,从7月1日到现在,只要坚定在车上的,基本都吃到红利了,10个点的收益都算少的。
再看今天,昨天大盘大幅普涨,今天下跌0.33%,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且平均股价今天其实是上涨了0.51个百分点(小盘股涨的多),数量上涨跌几乎1:1。
但今天也有点反常,近期以来大a只要下跌,成交量就暴增,说明跌的越狠,抄底买入的人越多。今天反常在于,大a跌了,但交易量却没放量,而是缩量了近600亿,也就是说,今天并没有多少人抄底。
结合指数收在3593点,3600点想站稳可能比3500点那会儿要难一些,个股的波动可能更要剧烈。
不过港股今天虽然跌了1个多点,但南向净买量却达到惊人的201.8亿!!我都不记得之前啥时候有这么爆炸性的净买量。
市场的热情——简直爆棚。
最后,反内卷的红利能持续多久?
说实话反内卷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拨乱反正”的,这必然是一项持续、常态化的工作,就好比采购,在中选规则上不再简单的以最低价为主要标准,光这一项就绝非一日之功。
反内卷的动作肯定会持续,但投射到股市上的表现,我觉得一直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大概还是轮动行情。
所以我觉得大部分板块的涨跌,取决于大a整体能否稳住上升趋势!前面3400、3500都稳住了,现在3600也得经历一场考验。
信心不在于散户,而在于政策面;而政策面表现的一直是持续添柴加火,那大概率,牛市还远没结束。
上一篇:高光褪色,加拿大鹅为何跌入寒流? 高光掉色处理方法 加拿大鹅褪色了如何恢复
下一篇:泰慕士申请豁免实控人的限售承诺,重组收益是否能覆盖豁免承诺带来的潜在风险? 泰慕士从技术面分析有退市风险吗 泰慕士最新公告是利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