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欧盟委员会高调宣布,对中国太阳能玻璃启动第二次反倾销+反补贴“日落复审”。这出戏码其实早在2013年就演过:当年欧委会先反倾销、再反补贴,2014年拍板给中国玻璃套上最高约70%的反倾销税、15%上下的反补贴税;五年后的2019年第一次“日落复审”又把税续了五年;现在税期眼看2025年到期,德国Interfloat联合两家本土工厂再次递状子,欧委会顺势把2024年7月1日到2025年6月30日的出货数据统统翻出来“算旧账”。
故事背后,是欧洲本土玻璃厂十年如一日的焦虑。欧盟自己统计,2023年本土光伏装机飙到56 GW,可全欧太阳能玻璃产能不足8 GW,近八成靠进口,中国货凭借每平方米低出约25%的价格横扫市场。用Interfloat的话说,“一旦撤税,我们活不过两年”。于是 Brussels 的老剧本再次上线:保护牌一打出,德国光伏玻璃工人饭碗看似保住,却把成本直接转嫁给下游组件厂——欧洲组件龙头Meyer Burger去年就吐槽,玻璃含税价比东南亚高45%,自家组件在欧洲竞价标书里屡屡垫底。
更深一层,欧盟想靠“双反”为《净零工业法案》争取时间,目标是2030年本土光伏供应链占比冲到40%。可现实是,欧洲硅料、玻璃、边框、逆变器全链条投资节奏慢半拍,过去18个月宣布的新玻璃窑炉项目,融资金额不到中国一家头部企业半年资本开支的三分之一。一边要绿色转型,一边又舍不得市场换技术的阵痛,结果就是拿关税当止痛片,药效一过,疼痛加倍。
疫情后的全球经济本就步履蹒跚,再来一刀关税,中欧贸易的火药味直接呛鼻。商务部贸易救济局连夜回应,措辞罕见严厉:“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企业合法权益”。业内人士提醒,若欧委会最终延长税令,中国大概率祭出进口多晶硅、硅片、甚至是豪车白兰地的反制清单,供应链“卡脖子”与“被卡脖子”的游戏一旦升级,欧洲消费者最先感受到的,是屋顶光伏回本周期从7年拉长到10年。
评论区留给你们:一边是本土就业,一边是绿色钱包,你觉得欧盟这步棋下得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