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天了,大学学费暴涨,什么信号? 变天了,大学学费暴涨,什么信号?
创始人
2025-07-27 09:21:44


作者 | 千淳

2025年夏天,大学标志性的“5000元时代”已经宣告结束,大学学费或将迈入“万元时代”。


据多家媒体报道,全国多所高校陆续上调学费,平均涨幅约10%,一些省属高校如云南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涨幅在500–2000元之间;

民办高校涨得更猛,上海中侨艺术类本科学费年费4.3万元,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上涨1万元,总价直逼5万(搜狐网)。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差不多是二三线城市普通职工半年到一年的工资。

为什么学历在贬值,学费却在升值?大学学费突然猛涨,什么信号?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大学其实是太“便宜”了。

虽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福利”,但它却长期享受着 “类公共福利”的地位:

公立高校超六成经费来自政府,学费20年几乎没涨,远低于实际培养成本。1985年以前,中国大学几乎全由财政兜底,大学生不仅不用交学费,还有奖学金,毕业就分配,被称为“天之骄子”。那一年,全国普通本科毕业生不到129万人,博士还不到1000人。

如今,大学这种“公共福利”的角色,却在悄悄退出舞台

转折出现的背景,是大学生数量的爆炸式增长。

从1999年开始,高校连年扩招,升学率从4%飙升到近60%,大学从“精英教育”变为“全民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数从1999年的150万人,到2025年的1222万人,翻了近八倍。

与此同时,大学也变成了一个庞大的“资金黑洞”,财政负担急剧上升。

2025年教育部的高教拨款为1143亿元,比2024年预算执行额还下降了约4.7%(教育科研网)。这意味着,在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民办学校扩张迅猛的当口,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的“蛋糕”反而变小了。

压力开始向下游传导。部属高校尚有余地,但省属、市属高校正面临经费吃紧,教学预算越来越依赖学费维持。

一位高校财务处人士直言:“有些专业的培养成本不涨价根本活不下去。”

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体制的默契转身。


2025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上调高校学费,平均涨幅10%–15%,部分地区如上海、四川、吉林涨幅甚至达20%–35%。

贵州大学将本科专业学费从5000元上涨至6500元,涨幅30%;

云南大学从4200元涨至6000元;

北京工业大学则逼近9000元;

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甚至年花费突破4万元

对比之下,城镇居民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9,302元,乡镇居民为19,605元(国家统计局)。


(图源:国家统计局)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一年的大学学费,足以掏空一个普通家庭全年工资。


当学费涨价潮来袭,公立高校、民办高校,都不约而同选择涨价补缺口,甚至跑马圈地。

一些民办学校的生意经,靠的不是科研教学,而是“扩招+高价+低成本”的熟练公式。

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总数超3000所,其中民办高校764所,占比四分之一。这些民校背后多为盈利性教育集团:

中教控股2022年营收47.5亿元,净利润18.4亿元,利润率38.7%;

宇华教育营收23.8亿元,净利润率高达47.2%。

这个回报率,远超多数制造业公司,直逼互联网企业,就算放在A股也是“白马股”了。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一个学生四年下来十多万元的投入,简直成了“稳定的现金流”。

相比之下,公办高校涨价则更多属于“自救”。

如果把大学想象成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更能很好理解——资产要盘活,服务要承包,学生要变现。

广东财经大学2024年选择将自营食堂全部外包,仅此一项就节约1,840万元运营成本。陕西财经大学也在预算中,将2,000多万元投入到校园物业、安保等环节的市场化承包。

这些只是“开源节流”的初级操作。更深一层的动作,是大学开始将“资源”当成产品卖:

图书馆、体育馆、停车场按小时计费;

图书资料按“借阅配额”分级收费;

“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学历证书项目”变成利润来源;

建科技园区、产业集团,搞项目、签合同、拿地建楼;

最夸张的是,有高校已经开始将图书采购、招生推广、专业运营都交给外包公司运作。

现在,连教学楼、报告厅、实验室的命名权也可以“标价出售”:

清华大学通过教学楼冠名筹得超8亿元;复旦管院设“案例室冠名权”,捐赠30万即可永久镌刻姓名。

这早已不是个别高校的“突围尝试”,而是一整套系统性财政与资本逻辑的共同驱动。

当财政不再兜底,大学的“成本”开始一层层转嫁到学生和家庭头上;而当教育资源被打包进入资本逻辑,大学就成了对学生家庭的一次“结构性融资”。

大学曾经是命运的分水岭,如今是价格划开的断层线。

曾经上大学,是国家培养你;现在上大学,是你要为国家“投资自己”。

大学,正在从“船票”变成“账单”。


糟糕的是,“学历通胀”正在令大学生逐渐失去光环: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2025年增至1222万,增幅超14%;

虽然就业率维持在89%左右,但真正进入稳定事业单位的比例不足一半,大量本科毕业生涌入灵活就业、营销、服务行业。

“学历通胀”和“学费通胀”同时袭来,让普通家庭变得进退两难。

麦可思“2023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为6050元,高职为4683元,其中57.8%的本科生月收入低于6000元,只有7%“破万”,远低于城市白领的平均起薪线。

与此同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直接支出早已突破10万元大关:

学费+住宿费:以6000–15000元/年计,四年2.5–6万元;

日常生活与教材支出:保守估计4年3–5万元;

部分高校还收取“校企合作”“实验实训”等杂费,年均数千元。

粗略统计下来,轻松破15万。更现实的是:

社科院数据显示,约33%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

新浪教育报告提及,仅26%的人表示现工作与所学专业“吻合”;

《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调研显示,高达60%以上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或留学,是为“暂时规避就业压力”,且认为“本科文凭不再保值”。


(图源:《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拼尽全力考进大学,出来却只能月薪5000;而支付的成本,早已不是单纯学费,而是整个家庭的时间、金钱与机会成本。

过去的“寒门出贵子”,变成了“中产买安慰”。高等教育的性价比,还配得上“全民投入”吗?

大学学费暴涨,不是一次简单的调价,而是一场无声的分层测试。

当大学悄然退出福利体系,竖起一道“资源定价的门槛”,它就不再属于所有人。留下来的,不仅是“值得上”的人,更是“上得起”的人。

那些在门外徘徊的人,也许还会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最近恰逢智谷趋势12周年庆为回馈各位读者朋友,现在订阅,我们还将加赠——

1、《5节宏观分析框架课(音频)》

2、1场《下半年市场展望闭门分享》

扫码入圈,看清趋势,消除迷茫,仅限50个名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独家|某股份行改动零售业务关键... 在资产端信贷“投不动”(多家行零售信贷增速连续几个季度放缓、更有甚者个贷投放负增长)、负债端存款“定...
家居卖场巨震,3家企业“掌门人... 本报记者 李凯旋 北京报道家居卖场这个圈子到底是怎么了?继今年4月份居然智家新零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郭磊:出口增速为何延续韧性 郭... 郭磊系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摘要第一,6月出口数据保持较强韧性,同比的5.8...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从数字支... 7月2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进入第二天,“智启未来 共赢浦东”——2025浦东新区人工智...
营销“翻车”背后:今世缘省外扩... 图片来源:征探君近日,今世缘推出的两幅“淡雅国缘酒”“高沟标样”的海报备受热议。其宣传语“3年?5年...
起拍价7777.77万元,百年... 红星资本局7月27日消息,近日,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中山路196号的四套房地产上架京东司法拍卖平台,其中...
永新光学涨2.78%,成交额1... 来源:新浪证券-红岸工作室 7月25日,永新光学涨2.78%,成交额1.73亿元,换手率1.75%,...
人均100吃出上千仪式感!“板... 作者 |餐饮老板内参内参君板前料理模式的餐厅,越来越多了长木条吧台环绕着整个餐厅,厨师站在里面处理食...
*ST新潮董事会“变天”,伊泰... 董事会及监事会改组方案,获得临时股东大会高票通过,*ST新潮(600777.SH)的控制权之争,开始...
15元/次能抽到陌生男人证件照... “日本人我真没工夫和你瞎闹了。”在社交媒体的热议中,日本,一向是搞抽象的神。你永远猜不到,从一台看似...
实探|一次买210公斤白银,什... 今年以来,白银一跃成为热门的贵金属投资品种之一。7月24日,券商中国记者实地走访了北京贵金属交易集散...
事关养老金长周期考核等 多部门... 央广网北京7月25日消息(记者 冯方)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养老金业务委员会(...
“国补”来了!第三批资金下达 近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财政部 向地方下达了今年第三批690亿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 支持消费品以旧换...
沪指周内站上3600点;南向资... 一周市场回顾A股本周A股稳步上扬,沪指本周累计上涨1.67%,收于3593.66点,周内最高触及36...
针对“前员工”网上爆料,华熙生... 2025.07.27本文字数:2016,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作者 |第一财经 蔡真、黄思瑜近日,一名自...
险资成A股上涨中坚力量 险资投... 冉学东整个7月份的A股市场,跟天气一样炎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A股大盘持续上涨了200点。在冲破36...
垄断罚单砸穿业绩:联环药业上半...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近日,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
5元精华2元浴巾,次抛消费正掏... 坐高铁自带一次性坐椅套、一杯奶茶钱薅遍体验课、旅游“次抛衣”穿完就扔,连玩剧本杀都要组“一次性搭子”...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12月18...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 7月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 关于海南自贸港封关的具体时间 经党中央批...
丢卒保“船”?LVMH计划出售... 7月24日巴黎股市收盘后,法国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发布2025年上半财年业绩,营收同比下降4%至3...
原创 偏... 国际政治有时候就像一场牌局,有人拿到好牌却打砸了,有人看似被动却突然翻盘。2025年7月22日,美国...
周涨1.92%,每经品牌100... 继上周大涨2.6%触及1100点后,本周每经品牌100指数一鼓作气突破1100点,朝着年内新高迈进。...
阿里巴巴首款自研AI眼镜亮相世... 央广网北京7月26日消息(记者 殷雨婷)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开幕。...
针对“前员工”网上爆料,华熙生... 近日,一名自称华熙生物(688363.SH)前员工的人士在网络平台称,华熙生物及其控股股东涉嫌财务造...
“知产”变“资产”,看这家银行... “苏州银行真是帮了我们大忙!”沃时科技负责人在收到贷款获批短信通知时激动地说。看着办公桌上那一摞之前...
证监会主席吴清当选中国资本市场... 新京报讯 据证监会消息,2025年7月26日,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
迭创新高!7月完美收官,美股下... 由于乐观的财报基调、与日本等贸易伙伴达成协议,上周美股重新开始了冲击新高之路。随着7月即将结束,美联...
证监会主席吴清,当选新职 证监... “证监会发布”消息,7月26日,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证...
楼市新信号!见证历史,全国新单... 成交楼面价超20万元/平方米,全国宅地单价地王纪录被刷新。 7月25日,上海2025年六批次土拍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