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有时候就像一场牌局,有人拿到好牌却打砸了,有人看似被动却突然翻盘。2025年7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与日本、菲律宾、印尼达成贸易协议,得意洋洋地炫耀“美国优先”的胜利。然而,就在这场“贸易收割”盛宴中,原本被特朗普点名表扬的印度却成了局外人——谈判僵局、关税分歧、8月1日的最后期限逼近,美印贸易协议却毫无进展。
被冷落的印度,随即做出一个令国际社会意外的决定:7月23日,印度驻华大使馆宣布恢复对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这是自2020年以来,印度首次松绑对华签证限制。特朗普的“冷落”与莫迪的“转向”,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博弈?
1.特朗普的“贸易牌局”:三国协议背后的“美国优先”
特朗普此次宣布的三份贸易协议,延续了他一贯的“极限施压”策略——要求对方开放市场,自己则设置高关税壁垒,同时以“投资回报”包装协议合理性。
•对日协议:高关税+高回报
特朗普称美日协议“打破历史”,日本承诺开放汽车、卡车、大米等市场,美国则对日进口商品征收15%关税。更关键的是,日本将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特朗普宣称“美国将从中获得90%利润”,并强调协议将创造数十万就业岗位。此外,两国还计划成立液化天然气(LNG)合资企业,进一步绑定能源合作。
特朗普(资料图)
•对菲、印尼协议:关税施压+贸易壁垒清除
菲律宾需对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美国则对菲进口商品征收19%关税(略低于此前威胁的20%,但仍高于4月对多国的17%“对等关税”)。印尼则被迫撤销美国企业的多项贸易壁垒,包括取消农产品检验、接受美国认证、解除关键矿物出口限制,并购买美石油、天然气和农产品。更狠的是,美国对含“非市场经济国家”(如中国、越南)零部件的印尼产品加征40%关税。
这三份协议的核心逻辑很明确:美国要市场、要利润、要产业控制权,而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接受。
2.美印谈判僵局:农产品与乳制品的“死结”
与特朗普在其他三国的“胜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印贸易谈判彻底陷入僵局。
•印度不愿让步:农民利益是“红线”
印度农业占GDP约16%,支撑近半数人口生计,农民群体是莫迪政府的“关键票仓”。美国坚持要求印度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但印度担心低价美农产品冲击本土产业,更不愿因让步引发农民抗议(历史上印度多次因农业改革爆发大规模示威)。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明确表示:“农业和乳制品是谈判‘不可妥协’的红线。”
•乳制品与文化冲突:印度的“心理防线”
乳制品是另一大障碍。印度消费者普遍抵触美国用动物副产品喂养牛的养殖方式(与印度教“非暴力”传统冲突),印度政府担心开放乳制品市场会动摇本土奶牛养殖业(印度是全球最大牛奶生产国)。此外,印度对转基因作物的谨慎态度(美国推动转基因作物进入印度)也加剧了双方分歧。
莫迪(资料图)
•谈判僵局的连锁反应
截至7月底,印度首席谈判代表已访美五轮未果,美国代表团计划近期回访但仍未敲定细节。印度政府消息人士坦言:“8月1日前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极低。”特朗普曾威胁对印度征收26%关税(后降至19%),但印度同样准备以反制措施回应——双方陷入“互耗”局面。
3.莫迪的“转向”:恢复对华签证背后的“战略再平衡”
被特朗普“冷落”的印度,迅速将目光投向中国。7月23日,印度驻华大使馆宣布恢复中国公民旅游签证,这一举措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驱动下的“战略再平衡”。
•直接导火索:美印谈判破裂的倒逼
美印贸易僵局已持续数月,印度若继续硬扛,可能面临出口受阻、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印度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约18%)。莫迪政府意识到,依赖美国的“单边押注”风险过高,需通过缓和与中印关系拓展市场、对冲压力。
•深层考量:中国市场与投资的“不可替代性”
中国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1350亿美元),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虽大,但中国是印度制造业关键原材料(如电子元件、化工原料)和中间品的主要来源地。此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影响力、金砖机制的合作潜力,以及中印作为“全球南方”代表的共同诉求,均让印度意识到“靠近中国”的战略价值。
莫迪(资料图)
•长期铺垫:中印关系的“修复基础”
印度并非临时“递投名状”。自2024年下半年起,莫迪政府已通过多渠道释放善意:印度防长、外长频繁出席金砖、上合组织会议,公开强调“中印共同发展”;两国边境局势自2023年缓和后保持总体稳定;印度商工部多次表态“愿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此次恢复旅游签证,是印度对华“渐进式缓和”的关键一步。
4.“投名状”的深意:中印关系的“破局”与美国的“焦虑”
印度恢复对华旅游签证,表面是一次“民间交流松绑”,实则传递出多重信号。
•对印度:以“小切口”撬动“大合作”
旅游签证的恢复,看似“微小”,却能直接促进中印民间往来(2019年中国赴印游客超20万人次,疫情后几乎停滞)。民间交流升温将缓解两国舆论对立,为经贸、投资合作创造更友好的氛围。
•对美国:“盟友离心”的警示
印度的“转向”让美国陷入尴尬——特朗普原本试图通过贸易协议拉拢印度,将其打造成“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却因“美国优先”的强硬姿态适得其反。
•对中印:合作共赢的“新窗口”
若双方能以旅游签证恢复为起点,在边境问题、经贸规则、多边机制等领域达成更多共识,有望打破“竞争大于合作”的僵局,实现真正的“龙象共舞”。
特朗普的“冷落”与莫迪的“转向”,本质上是大国博弈的缩影。美国用关税施压试图掌控全球贸易,却让盟友心生不满;印度则用“务实外交”寻找平衡点,避免被单一大国绑架。未来的国际格局,或许正从“单极霸权”转向“多极合作”——而中印关系的走向,将成为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