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以完善的养老体系被视为养老神话。然而,如今这一神话正逐渐破灭。一方面,护工缺口日益严重,随着老龄化加剧,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大幅上升,但从事护工工作的人员数量却远远跟不上,导致养老机构人手不足,老人们的基本照料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养老制度也面临濒危境地,高额的养老费用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这些问题使得日本养老现状陷入困境,昔日的养老辉煌已不复存在,老年群体的生活保障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东亚国家中,中国和日本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两者都在经济上有过迅猛发展的阶段,也经历过一定程度上的金融泡沫,在老龄化和经济转型议题上面对着相似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地产、股价暴跌,日本昔日的“增长神话”破裂。一开始,大家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危机,但随着时间流逝,情况一直未能好转。
2025年第一季度,日本GDP再次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自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停滞状态已持续35年之久。
这同样是日本老龄化一路狂飙的35年。1994年,日本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07年,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1.1%,日本进入“超高龄社会”。2020年老年人口占比为28.6%,进入“超超高龄社会”。据预测,2025年这个比例将接近30%。
从老龄化社会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法国用了126年,瑞典用了85年,日本用了24年,而中国仅仅花费了21年。正如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申琦所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急剧的、快速的、折叠的老龄化社会。”
在这方面,日本已经积攒下丰富的经验,可以说是全球老龄化的试验场。
川口养老咨询事务所代表、资深养老产业专家川口彰俊2013年进入养老行业。
此后10年,他以“社会福祉法人喜寿会”常务理事兼特别养护养老院院长的身份,推动日本养老院的“3A介护改革”(安全、安心、安逸),把一家老式养老院打造成日本最先进的养老院之一,也亲身经历了日本作为“超高龄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国人印象里,日本的养老是非常先进的。
但川口彰俊发现,这种光鲜表面下隐藏着巨大的阴影。经济停滞期间,若隐若现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新的矛盾开始出现,2025年,被认为是日本养老崩溃元年。
今年,川口彰俊的新书《高龄海啸:日本养老观察》出版。我们借此机会采访到了川口彰俊,试图了解:在“失去的三十年”里,日本养老产业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有哪些经验与教训?面对高龄海啸,普通人、养老从业者可以做哪些准备?
《高龄海啸:日本养老观察》川口彰俊 凌云 著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这场关于养老的探索,不只是日本的故事,也是中国即将面临的现实。以下内容根据采访和书稿内容整理。
一、2025年,日本养老崩溃元年
“没想到,日本养老院竟这么落后!”
这是川口彰俊初入养老行业的感受。2013年,川口彰俊41岁,在犹豫大半年后,他接手了舅舅经营的养老院。在此之前,历史系毕业的他就职于一家制造业日企的海外部门,在马来西亚、越南、斯洛伐克、中国厦门都生活过。
川口彰俊对养老没什么了解,只知道这是“帮助人的好工作”,加上母亲年纪大了,他想要回到日本照顾她。正是这次决定,他才发现关于日本养老体系,“网络上能看到的几乎都是正面的”,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看见问题重重。
当时,大多数日企通信方式与时俱进,以电邮和skype视频会议为主,但养老院里主要的通信手段还是电话和传真,“大多数日本人是很保守的,不愿意做新的尝试”。
类似的“保守”还体现在护工的工作方式。在日本,介护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工作,护理员习惯用手抱起老人,这对身体的负担很重,以至于很多护理员患有腰痛。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日本政府规定男性劳动者可以抱起自己体重40%的物品,女性则是24%。也就是说,一位体重80公斤的男性劳动者可以抱起32公斤的东西,体重50公斤的女性劳动者可以抱起12公斤。
但是日本80岁以上老人的平均体重为男性60.1公斤,女性48.6公斤,哪怕最轻的老人也有30公斤左右。从未有人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主流观点反而认为这代表着“家庭氛围”和“温暖的人手介护”理念。
川口彰俊在养老院里引入了介护起重器,希望降低护工的腰痛率,最初只有患腰痛的护理员尝试,大概1年后,所有护理员都开始用了。
老人更容易接受,“一旦被吊起来,他们就会发现这种方式安全又安逸”,也能避免护工抱住老人,导致老人皮下出血事故的发生。
川口彰俊体验介护床。受访者供图
在养老院中,能够产生盈利的服务是进食介护、排泄介护、入浴介护,再加上康复训练和认知症应对等,至于陪老人聊天,带老人外出溜达,逢年过节举办活动这些都属于福利,“虽然也是保持老人身心健康必要的手段,但在介护保险制度下不能收费”。
这也导致“盈利”和“福利”之间总是产生矛盾。经营者习惯考虑盈利而轻视福利,一些护理员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提供福利,而不思考自己工资的来源”。
“许多护工们不理解养老院需要经营的现实,只是对介护行业抱有美好的幻想。”川口彰俊说。
这种“幻想”由来已久。川口彰俊的舅舅经营养老院时,正值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带来的经济停滞,由于职业稳定,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都进入了养老行业,“那时候想找一个护工,会有10个人来应聘”。
等到川口彰俊入行的2013年,介护被视为典型的“3K工作”——辛苦、危险、脏乱(这些词的日语开头都是K),加上报纸和电视上的负面宣传,父母和老师都不建议年轻人去做介护。“每三个护工辞职,才能找到两个新护工,之后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2015年,厚生劳动省(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发布了介护人才不足的报告,问题才浮出水面。社会上接连开始出现“介护工作有社会意义”的正面宣传,但效果极其有限。
同时介护水平降低的问题也开始显露。2015年前后,日本虐待老人事件频发,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一家养老院的护理员连续将3位老人从6楼推下,老人当场去世。
自那之后,为了提高护理员素质,厚生劳动省2016年将护理员拿到资格证的考试标准提高。结果参加考试的人从前一年的160919人跌至到79113人,选择养老专业的学生也随之减少。
直到现在,参与“介护福祉士”(可简单理解为护理员)国家考试的人数也没有恢复到2015年的水平。
回顾这段历史,川口彰俊认为,护理员工作辛苦、身心负担大、社会地位低、工作发展空间不明确、加之老人对护理员的虐待和骚扰……这些都是人们不愿意做护理员的原因,但其中,薪资才是最大的问题。
“假如是‘不亚于其他职业待遇’的话,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其他行业。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是‘比其他职业高’的薪资。”
2025年,日本护工缺口为32万人,2040年预计达到69万人。而护工的工资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中国国家卫健委 2021 年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失智老人约4500万人,而持证养老护理员仅50万人,即使扣除家庭照护,仍存在千万级缺口。受访者供图
日本已经陷入护理员严重缺乏的阶段。川口彰俊看到,“日本介护保险制度面临崩溃”,著名养老专家、淑德大学结城康博教授更直接地说:“2025年是日本介护崩溃元年。”
所谓“崩溃”,指的是一条庞大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开始崩塌:
因为介护服务费价格很低,远跟不上自2021年之后飞涨的物价,日本养老院出现倒闭潮。
护工不足,导致一家原本能接收100人的养老院,现在可能只能接收80人,出现闲置。
与此同时,日本老年人却在快速增长,预计2040年会达到峰值,这反而导致很多人不想再有重资产,比如一家大型养老院,“他们担心2040年之后,收入会减少”。
二、月入多少,才能无痛养老?
虽然随着社会变化,未能及时改善优化的日本养老体系出现许多问题,但作为其基础的介护保险制度仍然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成为一项制度化的承诺。
介护保险制度是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所有住在日本的40岁以上的居民都必须加入并缴费,这决定了他们老后能否享受介护、能享受哪些服务。65岁以上的老人,一旦变为失能或半失能状态,就可以向所居住的地区政府申请。
介护保险的服务种类有25种,功能不同,包括普通型、康复型、看护型等,介护程度也不一样,有轻度、重度,还有介护认知症老人的。
老人可以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类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但介护度需要按照申请者的失能状态进行评估。介护度一共分为“要支援”1~2级和“要介护”1~5级,共7个等级。“要支援1级”最轻,指的是“现在不需要介护,但需要一些生活支援”;“要介护”是身体处于需要护工帮助的状态。
川口彰俊曾担任过介护认定审查会委员,任期4年。审查会不能与申请者见面,他们查看老人的申请资料(其中包括调查员的观察、申请者和家属提供的信息和医生诊断),判断老人需要的介护等级。
偶尔遇到生活状况堪忧的老人,会有委员提出“这个人的情况非常可怜,是否可以将介护度提升一级?”如果全员同意,则会上调,这意味着老人可以接受更多的服务。在介护保险制度下,老人只需要承担护理服务费用的10%~30%。
日剧《没有养老的资金》
养老制度的完善让日本收入很低的老人也可以入住福利性质高的养老院,但生活费用仍然令老人们担忧。
2019年,日本金融厅在一份报告中称,对于男性65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无工作的夫妇而言,如果仅依靠养老金制度,每月将会产生5万日元的缺口,再活20年,缺口规模将达到1300万日元,活到95岁,那么缺口就会扩大至2000万日元(约97万人民币)。
为了不让服务终止,退休老人只能继续打工维生。
数据显示,2022年,日本65~69岁人群的就业率为52%,70~74岁为33.9%,75岁以上是11%。2023年,日本把人口稀少地区的司机年龄上限提高到了80岁。
尽管日本的家庭观念浓厚,但“养儿防老”并不完全适用于日本。川口彰俊解释,日本父母与子女大部分在经济上是分开的,并且目前日本金融资产的50%以上是上一代在控制,“老人比年轻人有钱,很多时候还是父母要给孩子钱”。
日剧《没有养老的资金》
而在中国,长期存在的是养老保险,具体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种。两种缴费数额差别大,获得养老金的数额也有很大差距。
国际上普遍流行养老“三支柱”的模式,建议每个人给自己设计不同的养老金来源。第一支柱一般是政府的养老金,给退休人员提供最基本的养老保障;第二支柱是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储蓄计划,每个人还是要给自己存些钱。
川口彰俊接触到很多中国的养老专家,也关注到目前中国多地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因年老、疾病、残疾等情况导致重度失能6个月以上的参保人可以申请。
它的服务形式包括居家上门、社区日间照料和入住护理机构,服务项目包括进食、翻身、洗浴等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这与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
川口彰俊在中国参加讲座。受访者供图
然而在参观中国养老院时,川口彰俊看到很多“不应该”。
比如护理员习惯在制服的胸前口袋里插一支圆珠笔,但在接触老人时,笔很容易碰到他们的脸和身体,就可能导致老人受伤。
川口彰俊还会扮作认知症老人,请护工照顾他。他发现很多护工容易忽视认知症老人的特殊性,习惯从背后或侧面接触老人。但这些老人往往听力下降、视线狭窄,很难感知到护理员的靠近,突然从身后被搀扶就像是受到了攻击。
“阿尔茨海默型认知症老人海马体萎缩,失去储存短期记忆的功能,控制感情的杏仁核变得敏感,会把‘攻击’他们的护工认定为不喜欢的人,这样一来,以后的工作也很难开展了”。
川口彰俊感受到,中国银发经济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越来越多企业加入,也有越来越多针对老人的产品生产出来,但如果不能更细致地体会老人的需求,也无法让老人的生活更加安全、安心、安逸。
川口彰俊体验介护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三、把从社区里“消失”的人,重新带回社区
在日本进入深度老龄化的1994年,漫画家青山刚昌在杂志《周刊少年Sunday》上开始了大家熟悉的《名侦探柯南》漫画连载。粉丝们总爱调侃,30多年过去,柯南仍然是一个小学生。
这仿佛一种现实的呼应:停滞的经济、高龄少子化的社会、孤单的个体……日本文艺评论家指出,想要成长而无法成长的柯南,正是对被冠以“失去的10年/20年/30年”的日本最恰当的拟人。
川口彰俊所生活的富山县,2022年高龄化率达到31.3%,已经是超超高龄社会。
这里公共交通不便,出门基本靠开车,虽然社区超市和市政府运营巴士接送老顾客,但路线有限、班次少,只是杯水车薪。很多八九十岁老人也不得不开车出行。
川口彰俊遇到过老人开车在路中间缓慢移动或直接越过中位线,便利店的停车场经常出现一辆车占两个车位的情况。贴着高龄司机标识的车上布满伤痕和凹陷,可以想象它经过多少次可怕的碰撞。
但“柯南”在这种非正常的状态下,仍然有属于自己的成长,他接受了退化和停滞的现实,并试图在其中找到指向未来的可能。
“养老介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社区共生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方向。”
川口彰俊向我们介绍了葵照护和银木樨两家养老机构。
葵照护位于安静的住宅区,原本被围墙围着,显得十分封闭。后来他们拆除了东边的围墙,许多小学生发现从园内穿过可以更快到达学校,于是开始“非法进入”葵照护的领地,甚至放学后在他们的庭院里玩耍。
这些孩子与入住的老人产生了不少交流。后来,成年人也开始利用这条小路和庭院,葵照护意外地变成老人与社会人士交流的场所。这对维持老人的心智健康很有帮助。
银木樨则是一家高龄者住宅,通常社区居民不会进入。
经营者想了一个“诡计”。他们在门外设置了儿童零食销售点,出售非常便宜的儿童食品,10日元(约5角钱)起价,好奇心强的孩子看到后进来购买零食,接着带来了自己的同伴。渐渐地,银木樨的孩子越来越多,成为了小学生的“秘密基地”。
愿意工作的老人正好可以在这里担任卖零食的店员。即使是认知症障碍患者找错了钱,孩子们也和气地纠正:“奶奶您算错了,我买了5个10元的,一共50元,给您100元,所以应该找我50元。”这种交流同样刺激着老人们的大脑活动。
川口彰俊认为,所谓介护,就是“维持高龄者生命力,改善他们生活环境的实践”,而在很多时候,当事人本身就蕴含着改善的潜力。通过“养老+儿童”或“养老+残疾”的社区共生模式,大家彼此照应,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解法。
这也是日本“福祉”事业发展的一个迷思。“福祉”原本指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的机制。以前残疾人、高龄者等都住在社区里,后来社会发展,残疾人去了专门的事业所,高龄者去了养老院,每一个弱势群体都有对应的机构,看似提供了支持,实际是一种隔离。“社区里的弱者都消失了,但这不是一件好事”。
任何的养老制度只是基础保障,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才是核心。“只有把从社区里‘消失’的人,重新带回来,才能创造一个残疾人、健康人、高龄者、儿童、男性、女性、本地人和外国人相互‘混淆’的、对所有人有益的社区。”
参考资料:
1、川口彰俊 凌云《高龄海啸:日本养老观察》
2、看理想app《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再认识》
3、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
4、新周刊《日本养老神话,也“塌房”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十点人物志,采访、撰文:三金,编辑: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