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民营火箭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仿佛“有肉吃”般充满生机。众多民营火箭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凭借创新的技术和灵活的运作模式,在火箭发射等领域崭露头角。这些民营火箭企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降低发射成本,为我国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小型科学试验火箭到可回收式运载火箭,它们在技术探索上不断前行,有望在未来的航天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让中国航天的版图更加丰富多彩,民营火箭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前情回顾
首先回顾下招标详情,7月21日,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了《2025年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采购项目》招标公告(以下简称“招标公告”),拟采购“一箭10星/一箭18星”两种搭载规格的火箭发射服务,7次发射服务累计将发射卫星94颗,招标金额13.36亿元(133600万元)。
信息来源: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
长征缺席,国家队为何让出13亿蛋糕
先说结论,本次发射服务招标的对象,是纯粹的商业火箭公司,长征系列火箭,不会参加此次招标!
由于年初垣信的两次发射服务流标(商业火箭公司不符条件),我们大胆预测,垣信彼时采购了一批长征火箭,作为在手存货,给到商业火箭公司积极准备的时间窗口。而此时的招标分开的两个包象征了垣信对于商业火箭公司抛出的橄榄枝!通过分批次的采购门槛筛选,邀请快速迭代的商业火箭公司进入到大组网星座的供应商名列。
根据多方信息的汇总和整合,太空事务所预测的中标结果如下:
信息来源:太空事务所分析
价格玄机,5万~5.5万元的甜蜜负担如何消解?
首先根据招标公告给出的5.5万元/公斤(950km轨道)和5万元/公斤(800km轨道)的封标价,可以得出垣信本次给出的一箭十星项目的封标价1.54亿;一箭十八星项目的封标价是2.4亿,这样的价格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不错的。
信息来源: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
但是,从这招标公告中这部分的描述,可以分析到并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
运载火箭的卫星发射服务包含的费用有很多,除了众所周知的发射服务费用、第三方责任险费用这些基本费用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费用——商业发射保险,即保障卫星从火箭点火到入轨过程中的失败风险,由于商业火箭历史数据少,承保人会在初期收取极高费用,保费率在卫星价值量的15%~20%左右(如Rocket Lab电子号初期费率在18%左右),非常昂贵。
这部分的费用对于成熟的长征火箭来讲,本身费率就不高,且如果卫星方想对卫星进行投保,是由卫星方另外支付的。但是对于商业火箭公司来说,在绝对的买方市场下,这块费用很可能由火箭方支付。
这样一来,本次发射给出的价格,对于有履约能力的长征火箭来说,大概率是不会接受的,毕竟这些长征火箭的裸箭价格就已经无限趋近本次的封标价格了。
这也是我们认为长征并不会参与此次招标的原因之一。
如果考虑商业发射险,对于商业火箭公司而言,如何消解报价?我们做一个粗略的测算,参考主流通信卫星参数,垣信单颗卫星质量在300kg左右,假设每公斤造价10万元左右,单星3000万元为价值基准投保商业险,20%费率,一箭十星对应了6000万元的保险成本(三者险几十万量级可以忽略)火箭的BOM成本(含材料、设备、燃料等)方面,一款大中型的液体火箭BOM成本在亿元水平,叠加发射场使用费后,乙方火箭公司承担了1.6亿以上的成本费用——当前1.54亿封标价仍需商业火箭公司压缩成本去消化。
但是作为活跃的市场化星座报价方,垣信给出的5~5.5万元的定价区间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和前瞻性。这笔报价不是漫天要价,也不是星网给出的2.8万元/公斤的久期目标,而是垣信与潜在火箭公司充分交流后的现阶段相对合理区间,也指引了未来火箭公司努力的方向。随着型号成熟后BOM和保费率的下降,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商业火箭公司在逐步凑近卫星互联网组网的饭桌并且有底气拿起碗筷。
一箭十星与十八星的区别定位
根据招标公告中关于成功字样的要求:
信息来源: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
包件一和包件二的要求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简单来说:
一箭十星:发公告的时候没成过的火箭就没机会了;一箭十八星:只要承诺2025年首飞成功,明年一季度你就可以打。
所以针对一箭十八星的包件二,今年下半年首飞的朱雀三号、力箭二号、天龙三号都可以满足应标要求。三款火箭目标SSO运力均满足需求并均有下半年首飞的清晰规划:朱雀三号预计年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力箭二号预计9月搭载轻舟货运飞船首飞,天龙三号酒泉工位已经验收,海阳试车现场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资质审查。
针对一箭十星的包件一,可选的应标火箭就仅剩下朱雀二号E和引力一号了:
朱雀二号E(ZQ-2E)是蓝箭航天在朱雀二号(ZQ-2)液氧甲烷火箭基础上改进的中型运载火箭。朱雀二号作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于2023年7月复飞成功,填补了国内液体火箭型谱空白,并验证了液氧甲烷推进剂的高效性和环保优势。基于此,蓝箭航天通过优化设计、提升运力及降低成本的目标,开发了朱雀二号E运载火箭,LEO(200 km)运力6吨,SSO(500 km)运力4 吨,于2024年11月27日完成首飞。(ZQ-2E的下一发任务会加长一级贮箱,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
引力一号(YL-1)是东方空间研制的一款捆绑式固体运载火箭,三级半构型,芯级助推器直径2.65m,捆绑四个助推器,SSO(500km)运力4.2吨,2024年1月11日完成首飞。
关于这两款火箭市面上的判断不谋而合,争议较少,而关于包件二的竞技场我们欢迎不同的声音讨论,也期待市场给出我们惊喜。
交付生死线,研制进度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值得注意的是,火箭自身的研制进度以及交付能力仍然会影响最终的发射状态:
东方空间曾经在2022年底使用YL-1A火箭中标过垣信的一箭十八星发射招标,但是在2024年由于无法满足合同中对于YL-1A火箭研制进度的要求,所以垣信方面解除了合同。
2022年同期中标的天龙三号和力箭二号也均因研制进度未满足合同要求而被解约。
最后我们想说点形而上的结论,对于卫星互联网建设以及整个商业航天行业,2025年都是生存与转折大年,垣信的招标策略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行业发展的思路:
可靠性优先于激进创新,交付能力是生死线。本次招标对飞行经验与首飞节点提出了硬性约束,具体表现在包件一“仅限成功火箭”与包件二“首飞倒计时”的双轨约束,将倒逼企业将技术成熟度置于首位,民营火箭需延续“先验证、再迭代”路径,避免技术冒进。
成本管控决定商业闭环能力,商业航天企业需要真实考虑“商业”发展逻辑。招标限价揭示当前行业成本基准:包件一5.5万元/公斤、包件二5万元/公斤,已经为商业公司提供了肉眼可见的努力方向,各火箭公司要正视自己所处行业生态定位,加速降本效益,推动招标价从“限高线”变为“竞争力基线”。
链主单位基于自身地位和影响力,进行长远发展框架下的生态建设的尝试。本次招标允许兼投兼中的机制,鼓励企业按能力边界进行竞争,并通过此次招标验证“国家队主导+民企补充” 的混合发射模式,也是一次国家队主导下产业分工的试验,为后续超万颗卫星组网建立可复用的协作框架——这或许比中标金额本身更具有历史意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太空事务所小伙伴实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空事务所,作者:太空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