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于此次北交所上市,翰林航宇不仅在申报之时就遭遇开局不顺,在其就算已明确启动上市辅导之后,也未获其自身股东看好。2023年底,作为翰林航宇曾持股比例最大的外部投资者,亦是其唯一一家国资背景的股东——国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选择在此当口“用脚投票”,将所持股份“清仓”一空。
本文由叩叩财经(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何卓蔚@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虽然早在2025年6月30日就已向北交所递交了上市申报材料,但如今眼看已近两个月时间快要过去了,北京翰林航宇科技发展股份公司(下称“翰林航宇”)的名字依然未能出现在北交所上市申请受理的名单中。
关注国内资本市场相关监管政策的人应该清楚,在2025年6月底,A股企业的首发上市申报环节在趋紧“严监管”近两年之后曾迎来一波“解冻”之机。
据叩叩财经统计,2025年6月中,合计共有152家企业的上市申请被各大交易所受理,占2025年上半年上市申请受理总数的84%。其中,仅北交所在2025年6月这一个月中受理上市申请的数量就达到了97家,而就在2025年6月30日这一天之中,就有多达32家企业收到了北交所上市申请的受理函。
在同期申报上市的企业大批次获得受理的情况下,已明显掉队的翰林航宇此番北交所上市显然开局即遭遇不顺。
公开信息显示,翰林航宇成立于2003年,作为一家制药装备生产企业,自其成立以来专注于固体制剂制药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 和技术服务。主要产品包括胶囊充填机、 压片机、制粒机、流化床、整粒机、混合机、包衣机、包装线、智能检测机等主辅机设备。
翰林航宇的名字对于A股资本市场和监管层而言,并不陌生。
早在十年前的2015年,翰林航宇就曾一度试图通过IPO向国内资本市场发起进军——当年12月4日,在华融证券的保荐之下,翰林航宇就向证监会递交了创业板上市申请并顺利获得受理。
也正是这次闯关创业板IPO的过往,成为了翰林航宇发展史上难以绕过的“污点”。
2017年3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审核推进,翰林航宇首次创业板IPO之旅以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的方式宣告失败。
在首次资本化推进遭到严峻打击后,翰林航宇足足用了八年时间,才能再一次站在了向A股上市的起跑线上。
为了再一次获得上市之机,翰林航宇早在2022年底便开始筹谋重启资本化的部署。
2022年11月21日,翰林航宇率先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股转公司”)递交了新三板的挂牌申请。
彼时,正值北交所开板一周年之际,北交所相关负责人也对外公开表态,“北交所将大力推进市场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北交所高质量扩容”。
翰林航宇此时选择挂牌新三板,其“醉翁之意”显然直指需以新三板创新层挂牌企业身份才有资格申报的北交所。
果不其然,在2023年2月顺利挂牌新三板后,2023年8月10日,翰林航宇就与五矿证券签订了北交所上市辅导协议,并于次日就相关上市辅导工作向北京证监局申请备案。
2024年7月底,在五矿证券对翰林航宇的北交所上市辅导工作推进了近一年时间后,翰林航宇突然宣布与五矿证券解除辅导协议,北京证监局也因此确认终止其上市辅导相关工作。
在与五矿证券终止北交所上市辅导协议仅仅六天后,翰林航宇迅速转投金元证券的怀抱,于2024 年 8 月 6 日重启上市辅导,并在同年8月14日又一次获得北京证监局的上市辅导备案,其上市的目的地,依然锁定于北交所。
2025年6月30日,又在金元证券的辅导下历时十个多月后,翰林航宇终于收到了监管层下发的其此次北交所上市的辅导工作验收工作完成函。
在获得上市辅导验收完成函的当日,暌违A股市场久矣的翰林航宇就迫不及待地向北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但近50天时间已悄然流逝,翰林航宇的上市申请依然困顿于原地,仍被北交所挡在门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翰林航宇申报北交所上市的失败。
按照《北交所上市审核规则》,在五个工作日内未被受理的企业,尚有补正上市申请材料的机会,“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不齐备的,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事项。发行人应当予以补正,补正时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多次补正的,补正时间累计计算。发行人在三十个工作日内提交补正文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延期补正文件的书面申请,并说明理由;经本所认可的,可适当延期。”
有来自于沪上某大型券商资深保荐代表人向叩叩财经表示,翰林航宇此次北交所上市申请之所以一直未获受理,或与其在申报前夕的有关信息披露和财务数据的更正次数过多有关。
据叩叩财经统计,在2025年6月26日和27日两天中,在新三板挂牌的翰林航宇曾密集发布了多达5份更正公告,其更正的内容包括股东大会通知公告、董事会决议、股东大会决议以及多份会计差错更正。
“如果前期公告和会计差错更正太过频繁,会让监管层认为企业的会计基础较为薄弱,管理内控的有效性也存在问题。”上述资深保荐代表人认为。
不过,亦有接近于翰林航宇的有关人士告诉叩叩财经,翰林航宇2025年一季度的亏损,也或是造成其北交所上市申请一直迟迟未获受理的原因之一。
据叩叩财经获得的一份翰林航宇经营数据显示,在2025年1-3月,营收约为7918.8万,但对应的净利润则约亏损114.6万。
“翰林航宇虽然2025年一季度出现了百余万的亏损,但相比2024年同期近200万的亏损额已有较大幅度改善。”上述接近翰林航宇的有关人士解释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年多前的2024年4月底,翰林航宇在新三板发布的2024年一季报明确披露,其在2024年的1-3月,扣非后的净利润就已达到了644.1万,同比2023年一季度490.8万的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1.22%。
那么,缘何上述接近翰林航宇的有关士却称,翰林航宇在2025年一季度营收和利润皆同比出现了较大改善呢?
这便又不得不绕回到翰林航宇在提交北交所上市申请前的频繁会计差错的更正上了。
2025年6月27日,翰林航宇一口气发布多份更正公告,其中一份便指向了2024年1-3月财务报表的“前期会计差错”,据该份更正公告称,翰林航宇“2024年一季度收入、成本存在部分跨期情况,现按照正确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调整了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应交税费、应收账款、存货、未分配 利润等报表项目”。
在经过最新会计差错更正后,一年前在翰林航宇披露2024年一季度中披露的644.1万扣非净利润竟瞬间由盈转亏为196.19万,向下调整幅度竟高达129%。
“等翰林航宇2025年中报出炉,如果经营情况良好,能顺利扭转一季度亏损的态势,并实现同比的增长,待其补充上相关财务数据,或会成为北交所受理其上市申请的契机。”上述接近于翰林航宇的有关人士坦言。
对于此次北交所上市,翰林航宇不仅在申报之时就遭遇开局不顺,在其就算已明确启动上市辅导之后,也未获其自身股东看好。
2023年底,作为翰林航宇曾持股比例最大的外部投资者,亦是其唯一一家国资背景的股东——国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投资管”)选择在此当口“用脚投票”,将所持股份“清仓”一空。
1)曾因IPO涉嫌违法违规留“污点”
十年前,当翰林航宇首次冲刺IPO时,其或许未能预料到其上市之路会如此坎坷而漫长。
当年的翰林航宇,基本面并不算出色。
据当年翰林航宇递交给证监会的上市申报材料记载,在2012年至2014年中,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19亿、1.49亿和1.73亿,对应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仅有1516.59万、1671.88万和2322.28万。
虽然净利润规模才仅有2000万出头,但彼时翰林航宇却抛出了高达2.32亿规模的IPO融资计划,并计划用其中5000万用于“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项目”。
2016年下半年,A股IPO因受此前大盘剧烈波动影响而被审慎以待后正逐渐恢复“常态化”,与此同时,证监会也加大了对申报上市企业“现场检查”的常态化监管。
2016年12月2日,按照《关于组织对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进行抽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行监管函[2014]147号)要求,中国证券业协会于当日组织完成了对200家申报IPO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的抽签工作,共有35家企业被抽中受检,其中正包括了翰林航宇在内。
2017年9月1日,证监会对上述现场检查的结果进行了通报,证监会相关新闻发言人称,通过对上述被抽中的35家拟IPO企业的现场检查,监管层发现,部分企业存在未严格执行会计政策、部分业务会计处理不符合权责发生制、招股说明书部分信息披露口径前后不一致、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披露不完整、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现金使用不规范、会计凭证编制不规范、在建工程转固不及时等问题。
与此同时,证监会还直接点名称,这35家被检查的企业中,有两家拟IPO企业因“涉嫌违法违规,相关线索已移送证监会稽查部门处理”。
这两家在当年被证监会“通报”涉嫌违法违规且已移交稽查部门处理的企业之一便是翰林航宇。
当年证监会对翰林航宇的“违规定性”为:“涉嫌存在将公司资金大额提现存入实际控制人个人银行账户,通过供应商虚开发票后返还款项、个人账户收取公司货款等方式将公司资金转移至实际控制人个人账户,账外支付费用等问题”。
随着证监会上述检查结果的出炉,一时间,有关翰林航宇“造假”闯关IPO的争议不绝于耳, 虽然在接受现场检查之后,翰林航宇在2017年3月就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终止IPO,但外界也在等待着被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后,翰林航宇会遭到何种惩处。
五年后,随着2022年底翰林航宇申报新三板挂牌,当年“稽查”结果才得以间接披露。
2023年初,翰林航宇在回复股转公司对其前次申报创业板IPO相关事项的问询时,其首先坦诚,2017年3月之所以终止上市,是之前“公司由于规范意识不足,存在通过实际控制人个人账户代为收取部分货款、支付费用的情形”。
但翰林航宇同时称,对于上述问题,目前,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管理层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进行了规范及整改,如“规范上述账外收付业务,将相关事项纳入公司账内统一核算,注销相关个人卡并禁止账外收付货款、支付费用。公司已不存在通过个人账户代为收取部分 货款、支付费用的情形”,“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严格执行公司财务管理相关制度,明确费用报销 流程、单据凭证要求等,对员工费用报销等进行了严格控制,避免发生虚开发票、 账外收支费用等情形”。
在上述对股转公司的回复中,翰林航宇还明确称“公司不存在因前次申报创业板被采取监管措施或被立案调查以及行政处罚的情形”。
虽然翰林航宇最终被监管层“高高举起”后“轻轻放下”,但当年现场检查出‘带病’闯关上市的污点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也导致了翰林航宇在今后好几年中,都难以启动再向A股进军的步伐。
2)国资股东已“用脚投票”
有了前车之鉴,蛰伏八年后,终于又站在上市冲关的起跑线上,翰林航宇低调了许多。
在2024年中,翰林航宇的营业收入较十年前的2014年已经翻了一番有余,达到了4.19亿,扣非净利润也增长至了3298.1万,但与十年前的IPO计划相比,此次北交所上市,翰林航宇反而大幅缩减了其融资规模。
目前虽翰林航宇的北交所上市申请尚未被监管层受理,其正式的申报材料也并未公布,但据叩叩财经获悉,按照此前翰林航宇内部确定的相关方案,其此次欲通过北交所上市募集资金的额度约仅为1.53亿,较十年前创业板IPO计划缩水超过三成,主要投向“高端制药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模具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和“营销体系建设”等三大项目。
从当年创业板IPO告败后,蛰伏良久最终选择北交所为其上市的栖息之地,此举,也并未获得其最重要的外部股东的“看好”。
作为翰林航宇曾经最重要的股东,也是其唯一的国资背景投资者,国投资管曾一度持有翰林航宇18.96%的股份,为翰林航宇第二大股东,也是其除控股股东外最大的外部投资机构。
公开信息显示,国投资管是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全资子公司。
国投资管对翰林航宇的相关持股,是从高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高新投资”)手中承接过来的。
高新投资是在2012年4月以增资扩股的方式进入到翰林航宇的股东名单中的。
到2015年底,即翰林航宇首次申报创业板上市时,高新投资就以18.96%的持股比例高居翰林航宇的第二大股东之位。
高新投资与国投资管同为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根据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统一安排,2018年9月27日,高新投资与国投资管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高新投资向国投资管转让其拥有的翰林航宇18.96%股权,股权转让价款为6607.74万元。
据叩叩财经获悉,在当年高新投资入股翰林航宇之时,高新投资曾与翰林航宇及一众相关关联人士签下“对赌”协议,2016年,在翰林航宇申报IPO时,也对相关协议进行了“修订”,即如果公司创业板上市申报因任何原因被撤回、退回或撤销或不予核准,则高新投资将有权要求翰林航宇及相关关联方履行回购义务。
2019年7月,在翰林航宇前次创业板IPO失败后,高新投资将相关持股“过户”给国投资管,国投资管也与翰林航宇重新约定了“回购”期限为2022年12月31日。
即若翰林航宇在2022年12月31 日前未能实现中国境内A股市场公开发行,国投资管有权要求翰林精工按合同约定收购国投资管所持有的相关股权。
2022年12月31日早已过去,翰林航宇并未实现A股市场的公开发行。
不过,此时的翰林航宇也有了“替代”方案,此时的它已顺利申报新三板意欲借道北交所完成A股的上市。
但翰林航宇的这一“怀柔”政策最终还是未能留住国投资管这一对其而言最重要的具有国资背景的股东。
2023年底,纵然彼时的翰林航宇已经进入了北交所上市辅导期,但国投资管在“宽限”了翰林航宇近一年之后毅然决然要求其按当初的“对赌”协议进行回购。
因涉及到国有股份的交易,国投资管需将相关持股于产权交易所进行公开挂牌转让。
于是在2023年11月1日,国投资管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其所持有的翰林航宇所有股份,共计1000.0113万股;2023年11月29日,翰林航宇大股东翰林精工以公开摘牌获得上述股份;12月6日,转让双方签署《产权交易合同》。2024年 1月5日,全国股转公司出具《关于翰林航宇特定事项协议转让申请的确认函》,2024年2月2日于中国结算北京分公司办理完毕过户登记手续。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翰林精工直接持有翰林航宇的比例提升至86.4931%,自此,国投资管悉数清仓翰林航宇而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