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阿拉斯加的夏季,注定不同寻常。8月15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安克雷奇举行了近三小时的闭门会谈。
就在这场全球瞩目的会晤结束后,特朗普做出了一项让外界意想不到的表态: 美国暂时不会因为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加征关税。
要知道,就在会晤之前,特朗普政府还不断放风, 威胁要对中国和印度等俄罗斯石油买家祭出所谓的“次级关税”。
这种制裁的力度被媒体解读为“杀伤力最强”的选项,一旦实施,将可能对中俄两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然而, 随着美俄首脑的握手,特朗普的态度却骤然转变。
特朗普甚至在接受采访时声称,这次会晤的情况“非常顺利”,自己愿意“暂时搁置”对中国的关税惩罚。但他话锋一转,又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补充, “两三周后可能不得不考虑”。
为什么特朗普会在美俄会晤后迅速调整政策?这种“暂停制裁”的决定,究竟是短暂的缓和,还是新的博弈开始?而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美国未来真的会保持克制吗?
«——【·暂停制裁背后的考量·】——»
就在数周前,特朗普还在白宫公开放话, 如果俄罗斯不能在50天内同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同时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次级关税。这番表态让外界普遍预期,中国必将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之一。
然而美俄会晤结束后,特朗普却改变了口风。在阿拉斯加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他强调, 目前不会考虑动用关税手段来报复中国,“现在没必要这么做”。
这意味着,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的渠道,至少在短期内不会被美方直接切断。这种转向,让不少分析人士感到意外。但细究背后的逻辑,却并非毫无迹象。
根据会后公开的信息,美俄双方虽然没有就最敏感的议题达成突破,但至少在俄美关系的“降温”上取得了进展。特朗普给会晤打出“满分十分”的高分评价,这本身就透露出他的满意。
在这样的氛围下,贸然对中俄石油贸易下狠手,势必会破坏刚刚建立的脆弱平衡。特朗普显然不愿意在普京面前打自己的脸。
与此同时, 中国作为全球能源市场的重要买家,美国也不得不考虑其经济地位。
换句话说,暂停制裁不仅是对普京的外交姿态,也是对中国释放的一种信号,至少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华盛顿不打算把矛盾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并未完全放弃关税大棒。他多次强调, “两三周后可能不得不考虑”。这句话既是对内交代,也是在为未来的政策留后手。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在过去一年多的对俄政策中, 一直采取“施压—缓和—再施压”的循环模式。通过不断制造不确定性,来保持对俄罗斯和其他相关国家的牵制。
因此,这次暂停对中国的制裁,更像是一种短期战术调整,而不是根本性改变。 未来是否会重启,取决于俄乌战局、中美关系乃至特朗普国内政治需要的多重因素。
«——【·暂停制裁的隐患·】——»
这次会晤的过程,已经被外界解读为一次重大的外交突破。普京踏上美国土地,本身就打破了三年来的外交僵局。
特朗普在机场铺设红毯、安排F-22战机列阵,甚至邀请普京乘坐总统专车,都传递出非同寻常的信号。
对于普京而言,这是一次外交胜利;对于特朗普而言,则是一次高调的秀场。他在记者会上称, 会谈取得了一些进展,未来还有“非常好的机会”。
甚至还暗示下一次会晤可能会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参与,显示出他有意继续主导俄乌谈判。
在这种背景下, 美国如果继续推动对中俄石油贸易的次级制裁,无异于自毁和解氛围。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特朗普之前宣布的100%关税和次级制裁,并不是空穴来风。那是他在乌克兰战局长期僵持、与普京多次通话无果后的愤怒之举。
当时的逻辑很简单: 既然直接施压俄罗斯效果有限,那就通过惩罚其主要石油买家来间接打击。
印度、中国作为俄罗斯石油最大的买家,自然就成为了重点对象。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甚至点名批评中国, 警告其“不要购买俄罗斯石油”,并试图把这个议题纳入中美贸易谈判。
这种做法的目的显而易见:一方面削弱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收入,另一方面逼迫中国在经贸谈判中作出更多让步。
不过中国的态度一直坚定,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正当合法”,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
这意味着,即便美国抛出关税威胁,中国也不会轻易让步。对中国而言,能源安全是底线。尤其是在俄石油价格具有竞争力、供应稳定的背景下,中国更不可能放弃这条渠道。
特朗普虽然在这次会晤后暂时搁置了关税,但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如果俄乌冲突继续恶化,或者美俄关系再度紧张,美国完全可能重新祭出制裁工具。
更何况,贝森特已经放话,欧洲也应该考虑采取类似措施。这意味着,美国可能试图构建一个更广泛的制裁联盟,把中国进一步推到风口浪尖。
«——【·结语·】——»
美俄会晤后的这场政策转折,让人们再次看到了特朗普一贯的风格,善于制造悬念、习惯摇摆不定。今天说暂停,两三周后又可能重启,这种模糊与反复,本身就是特朗普的一种战略。
对俄罗斯而言,暂时避免了美国关税的打击,但未来依然风雨难测;对中国而言, 至少在当下保住了能源合作的空间,却不得不时刻提防“二级制裁”的阴影。
对特朗普本人来说,这样的操作既能展示外交灵活性,又能保持对各方的压力杠杆。 石油、关税、战争,这些关键词在未来几周里,依旧会是全球舆论的焦点。
美俄关系是否会真正迎来转机?美国是否会再次挥起关税大棒?而中国在能源合作上的坚持,又会不会引来更激烈的博弈?
这些问题,虽然暂时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会晤之后,世界并没有更加安稳,反而更加复杂。
参考:
京报网:特朗普称暂不针对中国购买俄油加征关税 2025-08-16
千龙网:“普特会”后,特朗普再谈对俄制裁 2025-08-16
大象新闻:特朗普评价美俄总统阿拉斯加会晤:打满分10分 2025-08-16
新华网:对俄威胁征100%关税、对乌输送武器,特朗普为俄乌和谈设50天期限 2025-07-15
观察者网:美国财政部长竟威胁:中国买伊朗和俄罗斯石油,得谈谈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