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话也不是只有李嘉诚说了,但凡手机联网,早些年都能看到类似的话。
比如当年王健林在接受凤凰网记者采访时就说:“任何国家的房地产,发展40-50年后就会萎缩。”
而且,自从此话过后,老王就一直都在“断臂求生”。从2017年将旗下77家酒店卖给富力,再到今年卖出48座万达广场的100%股权,多年来,老王一直都在卖卖卖,加速向轻资产转型。
可以说,忠言逆耳的话在当年,都让人的耳朵快听出茧子了,可就是没人当真。
如今回过头去看,这些商界大佬们的预判还真准,但是那些一意孤行买房囤房的人,日子可就惨了。
眼下的楼市,正悄悄发生几个大变化:
.01
房子越来越不值钱了
拿数据说话: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7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0%。
而且这种下降趋势如今已经是全国普遍了。比如深圳,去年很多人都对抄底机会深信不疑,然而贸然冲进去的,到今年基本上都亏了10%。
相当于你买套房,一年啥也没干,一辆豪车民间蒸发了。
我是前几年高位跟风进场的,按照这两年的跌幅,均价9万多跌到6万多,足足跌了30%多 !
而且这波下跌前所未有,背后也是有多重因素的影响:
①收入降了,口袋瘪了
口罩事件发生的那三年,很多人工作停滞,都靠老本来维持。
每月必不可少的生活、医疗、房贷开支,导致很多人积蓄几乎归零,甚至有的人陷入了入不敷出,只能借债维持生活。
而疫情结束以后,全球经济并没有快速增长,反而陷入了低迷,企业订单锐减打工人收入下降,进而导致很多人陷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
口袋越来越瘪,拿什么支撑高房价?
②人口结构变了,需求少了
当前的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局面,人口结构变化更是加剧了需求的下降。
前几年老年人口才2.8亿,如今已经增长到3.1亿,
关键是1963年开始的婴儿潮一旦如今演变成退休潮,未来十年,每年都有超2000万人退休,这些人非但没有购房需求,很多人都面临卖房提高养老品质。
另一边,年轻人越来越少,新生人口持续下降。
供过于求,已然成为定局。
③年轻人思维变化,租房也能过日子
以前年轻人结婚过日子,非买房不可,现在呢?思维360度大转弯,租房一样可以结婚,而且不婚不育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再加上租售同权提出以后,大家预期也变了,以前买房才能入户,孩子才能上学,以后租房同样可以解决入户、孩子上学问题。
这又进一步加剧年轻人不再愿意被房子捆绑,更享受自由高品质人生。
④信心下降
以前只要赚1万块,大家就敢买月供8千的房,因为大家预期好,觉得房价涨、工作稳定、工资也会上涨。
然而现在呢?经济下行压力大,大家对未来收入及工作稳定性预期愈发担忧,害怕收入锐减甚至失业,
这种情况下,即使购房者有足够的首付,也不敢贸然进场,害怕还不上月供,以后陷入法拍。
信心下挫,更加剧了他们推迟购房计划。
.02
流动性锁死,卖房难上难
以前房子疯涨,老城区有学区的铁皮架子都能被人当宝贝,甚至单价大几万。
现在呢,核心区名校学区房,相比高位同样折价30%,大城市核心区还好点,那些人口外流三四线核心区,很多挂牌数月也无人问津。
老家一个堂亲,名下七八套房,高峰期时,身价千万。现在每天过的水深火热,房子挂牌七八个月也只成交一套,每天睁开眼睛就要面临几千的债务:卖房人越来越多,再熬不下去,只能法拍了。
看看现在的二手市场,一线城市十几万套,三四线更多。全国730万套二手房,何时卖完是个头?
中介朋友说:现在的二手房,一线大城市核心区还勉强,其他城市,没有绝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价格优势,快速变现就别太指望了。
.03
持房成本越来越高,不可避免
说到持房成本,现在手上有多套房的人,已经是深有感触了,每月必不可少物业费、取暖费,
还有接下来要面临的房东税——《住房租赁条例》明确:9月15日起,房屋租赁强制备案,房东不愿意备案,租客也可以帮忙备案。
而且这次新条例还明确,将与税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这意味着房东的税务信息将更加透明化,以后房东税可能迟早落地。
还有就是未来必不可少的房产税,这这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增长,预示着,未来2套房以上家庭的持房压力只会越来越高。
.04
突如其来的变化,如何应对
别急,给大家支几个招:
①刚需准备买房?你买房的目的本来就是自己住,就不必关注市场的波动,建议优先根据自己的住房需求以及经济实力,择机会入市,现在还能享受更高的优惠折扣以及较低的贷款利息优惠。
提醒一句:9月美联储如果降息,国内可能再度开启降息通道,届时贷款利率更低。
② 打算投资买房?劝你该醒醒了,以后大多数房子都是用来住的,有投资机会的只占极小部分。
而且绝大多数城市的房价都会慢慢回归,直接炒房赚钱,多数人会越亏越深。
③手上有多套房?根据自己的资产状况及现金流重新规划,劣质资产及时变现更为明智,优质资产以租养贷,说不定还能获得不错的净收入。
这一轮楼市调整前所未有,手上房子多,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