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长剧的冷清肉眼可见。云合数据显示,2024年还有6部剧集热播期集均播放量突破4000万,但到了2025年上半年,能冲破3000万的剧集只剩下10部,断崖式下跌几乎成了整个行业的写照。就在大家担心“爆款绝迹”的时候,两个新政几乎同时落地:广电“21条”试图给长剧松绑,鼓励以质取胜;红果则在短剧端收紧入口,把编剧和演员纳入平台化管理。
一松一紧,长剧押注自由竞争,短剧奔向工业化。双轨并进的变法,能否真的把低迷已久的剧集市场重新托举回上行周期?小鱼觉得,长剧已经来到了真正的求变moment。
广电21条:长剧松绑与季播回潮
上周五流出的广电“21条”新规,被业内视作一次系统性的松绑信号。整体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以质取胜”。
紧接着在前天下午,总局与各地方广电局、广电集团、各平台负责人、重点制片公司负责人参会召开了通气会议,会上针对“21条”新规,进一步细化了实施细则,就具体操作标准和边界在哪进行了讨论。总局希望以后每两个月召开一次通气会,以便根据行业动态和实际情况及时对剧集内容、剧集市场灵活调整。
其中几条关键动作值得注意:
集数限制解除:不再设40集上限,为史诗长剧和复杂叙事腾出了空间。
题材解禁:古装剧配额放宽,日韩IP改编不再设限,两个高热题材赛道被重新激活。
季播机制松绑:取消季播剧间隔一年的规定,为《长相思》这类系列化作品的续季开发扫清障碍。
审查提速:提出“边审边播”“总局与省局同步审查”,并明确30天反馈时限,大幅缩短剧集从完成到上线的周期。
商业模式拓展:试点中插广告、鼓励“一剧多星”和网台联动,释放新的变现渠道。
在小鱼看来,这些条款指向同一个目标:减少制度桎梏,提升创作空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更大作用。
“40集上限取消”意味着长剧有机会拿回“长叙事”的主动权,像《甄嬛传》《琅琊榜》这样的经典长剧或许会重现江湖;“季播间隔一年取消”消解了《长相思》《国色芳华》这样的大制作剧集的断档焦虑,不必担心第一季的角色魅力在漫长等待中褪色,避免观众在一年空窗期里被新内容分流;“改编不限国别”将掀起一轮新的IP热,当下剧集市场也面临着网文IP枯竭、原创力不佳的困境,当新的优质IP进入市场角逐,海外IP与东方叙事碰撞出的新火花也会倒逼创作者跳出舒适区。
“大方向上肯定是好事,小细节上就看谁能最先磨合出新内容了。”编剧MOMO发现网传新政这几天影视相关股票都相继增长了,比如慈文传媒8月12日收盘价为8.14元/股,到了8月18日涨停,收盘价为8.70元/股,涨幅9.99%,全天最高价达8.98元。
除了许多剧集公司股价上涨,MOMO还发现有同行在朋友圈、群聊里兴奋地问自己此前被毙掉平台的古装剧剧本、超40集+剧本是不是能翻出来见太阳了。
以上信号都指向一个趋势,在干涸已久的长剧市场,季播剧和IP剧真正有发力空间的时候到了。在今年早些时候的CDC上,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就说过,长剧的天然bug之一就是不敢做大、做长,导致普遍支撑不住续季和衍生市场。
彼时王冉在会上就提到过剧集的IP化远远落后于电影——2025年春节档六部大片有五部是续集,《哪吒2》《封神2》《蛟龙行动》均属于第二部续作,早已构建完整IP宇宙的“唐探系列”,也上线了第四部电影作品《唐探1900》。
但回看剧集市场,2024年云合平台排名前10的剧集里只有2部是续季,前20名里只有《庆余年2》《猎罪图鉴2》《长相思2》《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白夜追凶2》这5部是续季,仅为四分之一。且他们的最长季数仅为2季,而其中的《猎罪图鉴》《长相思》到了第二季就已经完结。
根据王冉统计的过去60年内在商业、口碑等维度上表现最好的40部美剧,后者总平均季数为9.8季,最长的《星际迷航》甚至能到49季。而其中投资回报率超过3倍的一共有14部,它们的平均播出季数为11.6季,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达622%。
“以前没有片方愿意做季播剧,现在新规支持了,那我们是不是等于有了长期饭票了?”在MOMO看来新规退行期肯定会经历一阵“摸着石头过河”的混乱,毕竟习惯了“拍完一部算一部”的制作团队,突然要切换到“长线养IP”的思维模式,从剧本架构到演员签约,从资金规划到市场预判,处处都是需要磨合的新关卡。
小鱼得更新一个冷知识:其实国产剧集早有季播剧基因了。《我爱我家》拍了一百多集,《乡村爱情》拍到第十五部还能让人追着看,靠的就是“故事没讲完,观众就不散”的劲儿。还有《闲人马大姐》《刘老根》《乡村爱情》《爱情公寓》也都拍了多部续集,这说明季播剧其实在国产剧落地过,现在新规把季播提上日程,也是让其重回观众视野。
新规之下:上行还是挑战?
此番新规虽然给从业者注入一波信心,似是重新吹起剧集上行的风,但小鱼觉得各种挑战也不是朝夕可逾越。比如“边审边播”“边改边播”这两把火,与其说是给影视行业添柴,不如说是砸向传统制播体系的重锤。既然是锤,行业消受就没那么轻松了。
国内搞了这么多年制播分离,说白了就是各管一段的“铁路警察”。制作方拍完就交差,平台播完就算数。现在新政策想让创作端和市场端打通任督二脉?听着美,MOMO却觉得有一定难度。
“过审红线、演员戏份、观众意愿,都是坎。”MOMO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大家根本不会做这样的及时性内容,比起日韩那种边拍边播的老玩家,咱们这新玩法最终很容易成为“戴着镣铐跳舞”。“这么些年了,我其实也被规训的差不多了,毕竟以前的项目大家的第一追求不是干好、干完,是能上线、能播出。”
对MOMO来说,上线不是编剧一个环节能决定的,导演、演员哪个环节出现意外,都会让项目全军覆没。
“国内的制作团队根本比不上日韩的剧组那种‘特种兵式’的协作。”先说创作端的剧本,国内编剧习惯了一口气写完几十集,突然要他边播边改,跟逼着陆龟学飞没两样,而日韩编剧早在十几年磨出来的流水线磨练出跟着观众口碑实时改剧本的本事。“改剧本就意味着要加戏,国内头部演员的档期都是定死的,谁能说动他们加戏?”
再说市场端的观众,日韩观众早就被周播剧驯化成了“剧情监工”,每周守着更新、弹幕里吵剧情走向是常态。反观国内的观众被日播剧喂养成了“速食习惯”,一部剧断更三天就可能被新剧勾走魂。更别提国内平台也比海外平台多,各家的排播策略、受众口味又像散沙,想让“边审边播”在不同平台玩出统一节奏?难。
说到底,“边审边播”想让国产剧跑起来,可脚下的土壤还是制播分离的老地基。这步子能不能迈出去,迈出去会不会摔跤,现在看还是个未知数。
而对于“缩减审核期”“总局和省局同步审查的机制”两条政策,导演LL看到了相关部门破除审核壁垒、激活内容生产力的决心,同时也发现了“首屏首页剧目总局和省局同步审查,缩短审查周期”这个针对头部内容的精准突破点。
“我有两种猜测,一是非头部剧是不是只有地方审核了,也就是地方把控负责;二是以后只有头部剧了。”LL解释要是非头部剧真成了地方审核,那尺度松紧、标准拿捏就得看各地的“手劲”了。
至于“只有头部剧”这个猜测,这就更有意思了。同步审查、缩短周期,这些红利要是全往头部堆,那马太效应就没跑了。大IP、大制作拿着快速通行证往前冲,中小成本剧呢?审核资源被挤得没了地儿,周期说不定比以前还长。到头来,审核效率是提上去了,但市场可能变成“头部通吃,腰部消失”的局面。
就在长剧赛道还在讨论新规落地的喜忧时,隔壁的短剧赛道的平台红果,也在站内推出了新规。一是大力激励编剧工作室,二是推行短剧演员分成。在这个长短剧冰火两重天的时刻,两个赛道不约而同,默契地出新政,绝非偶然。如果说广电21条是把舞台交还给市场,那么红果新政则是把后台牢牢抓在平台手里。
红果编剧新政在短剧端提出“收紧入口,以控为先”,通过提高保底分层,推动编剧工作室化、推进平台直控演员分账;广电“21条”则在长剧端提出“放开手脚,以质取胜”。此次长短剧赛道的“变法”,前者想收权平台,后者则是放权市场。
广电新规似乎想把行业大盘的天花板抬高,让长剧重新卷、大卷精品;平台红果则是想把短剧行业的底层土壤收紧,防止劣币横行,提前完成工业化。
这很像一个双轨并进的政策信号:长剧靠自由竞争出精品,短剧靠平台集中控盘降风险。
一松一紧,折射出的是同一个现实——无论长剧还是短剧,都已经走到必须求变的关口。能否借势翻身,重回上行期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眼下的确是行业难得的“变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潜水鱼X (ID:qianshuiyuhere),作者:鲁萏,编辑:何润萱,校对:刺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