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印高层互动频繁,两国关系呈现回暖迹象。印度外长苏杰生六年来首次访华,中国外长王毅随后回访印度并会见莫迪总理,双方在边境问题、稀土出口等敏感议题上取得了更多共识。在这一背景下,莫迪即将访华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成为七年来其对中国的首次访问,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访问正值美印关系因关税问题陷入紧张之际。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高达50%的关税,包括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印度商品额外征税,引发印度各界强烈不满。
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在公开论坛上的表态格外引人注目。他直指美国为"恶霸",批评其滥用关税作为谈判筹码,违背世贸组织原则,并明确表示中国将"坚定地与印度站在一起"。
作为中国驻印度最高外交代表,徐大使的言论既是对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批评,也是对印度维护自身权益的支持。印度媒体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号,认为这预示着中印两国可能在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找到更多共同语言。
然而,尽管中方展现出支持姿态,印度在对美策略上可能仍将保持谨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考量:
首先,印度对美博弈的杠杆相对有限。美国从印度进口商品规模不大,且多数商品可找到替代来源,这意味着若印度采取强硬反制措施,美国经济所受影响相对可控,而印度反而可能承受更大损失。
其次,印度缺乏类似稀土这样的战略反制手段。中国在稀土领域具有全球主导地位,可作为应对美国压力的有效筹码。而印度虽在某些资源领域具有优势,但尚无此类"杀手锏"可对美国形成实质性制约。
第三,印度与美国存在深层次战略合作。美印日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表明,印度在印太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双方在维护地区安全、平衡中国影响力方面存在共同利益。莫迪在访华前先访问日本,也体现出印度寻求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的外交思路。
中印关系的发展仍将遵循其内在逻辑。两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地区稳定、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等方面具有广泛共同利益。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为双方提供了进一步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反恐、能源安全、基础设施联通等领域。
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印关系的改善仍面临诸多挑战。边境争端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双方在地缘政治层面的竞争态势依然存在。印度是否会因为美国的压力而向中国靠拢,还是会在中美之间继续寻求平衡,将取决于其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
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印作为两大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权益,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对印度的支持表态,展现了大国担当和对多边主义的坚守。而印度如何在中美之间找到自身定位,将考验其外交智慧和发展远见。
无论如何,中印关系的积极发展势头为区域合作注入了新动力。两国若能继续相向而行,妥善处理分歧,深化务实合作,必将为亚洲世纪的到来作出重要贡献。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印两个文明古国的携手共进,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