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上交所一纸公告宣告了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德尔”)长达两年的IPO征程戛然而止。
这家曾被誉为“硬科技独角兽”、估值高达170亿元的半导体材料企业,与保荐机构申万宏源证券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沪市主板IPO审核程序正式终止。作为福建本土最具潜力的氟材料企业之一,其冲击“福建氟材料第一股”的梦想暂时搁浅。
这个从著名革命老区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走出的企业,凭借其在含氟电子材料领域系列重大创新突破和多个高端产业板块布局,精准解决多个关键“卡脖子”技术,拥有国内发明专利305项、国外发明专利6项,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从股权结构来看,公司第一大股东赖宗明持股15.60%,公司无持股50%以上的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赖宗明、华祥斌、黄天梁,无控股股东。其中,赖宗明直接持有福建德尔15.60%的股权,董事长华祥斌直接持有福建德尔14.88%的股权,黄天梁直接持有福建德尔4.58%的股权,合计可支配公司35.06%的股份表决权。
华祥斌还荣获“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IPO长跑与财务变奏曲
福建德尔的上市之旅始于2023年6月,当时其主板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拟募资19.45亿元,规模在2025年新上市公司中位列前茅。然而,经过一轮问询后,公司于2025年8月22日选择了撤回申请。
主动撤回申请的直接原因:报告中指出终止原因是“福建德尔及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这表明公司及其中介机构基于某种考量主动选择放弃IPO进程,而非被监管机构直接否决。
但其财务表现却为后续的终止埋下伏笔:
公司近三年(2022-2024)财务数据显示营收波动较大且净利润显著下滑:2023年营收降至14.18亿元(较2022年16.98亿下降16.5%),归母净利润更是从2022年的2.21亿元锐减至1.19亿元(降幅高达46%);2024年净利润虽有回升至1.31亿元,但仍远低于2022年水平,且营收也仅恢复至接近2022年水平。
这种显著的业绩波动和盈利能力下滑,尤其在申请上市期间,可能引发监管机构对其业务稳定性、成长性以及是否符合主板“持续盈利能力”核心要求的质疑,增加了审核的不确定性。
主板上市新规提高门槛的影响:2024年4月,上交所提高了主板上市门槛,其中福建德尔选择的第二套上市标准中的现金流指标被大幅提高:要求“最近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2.5亿元”(原标准为1.5亿元)。
新规适用于“尚未通过上市委审议的主板拟上市企业”。福建德尔在2025年8月撤回申请时尚未通过上市委审议,因此必须满足新现金流标准。
未来:重启上市还是另谋出路?
业内观察人士指出,主动撤回可以避免因审核不通过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公司赢得时间进行战略调整(如改善财务指标、寻找其他融资渠道或考虑其他上市地),被视为一种更稳妥的策略。
“终止上市并非终点。若能将资源聚焦于毛利率更高的半导体材料(如电子级三氟化氯),弱化周期性业务依赖,同时优化股权结构,未来仍可能转战科创板或港股。”
眼下,半导体材料的国产替代浪潮未歇,福建德尔的技术底蕴仍是其翻盘的资本。但此次IPO的铩羽,也为同类企业敲响警钟:在资本市场理性化浪潮下,“硬科技”光环需以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抗周期布局为基石,方能在上市长跑中笑到最后。
编辑:沈冬妮
审核:张建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