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新王“登基” 寒武纪凭什么?
创始人
2025-08-30 14:45:0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洪小棠


导读


壹||伴随着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国内“人工智能+”政策落地等行业环境变化,寒武纪的股价开启“狂飙模式”。


贰||在寒武纪登顶A股的过程中,资金涌动和机构博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叁||从技术积累到政策东风、行业机遇,从订单爆发到财务反转,多重因素交织,构成了这家AI芯片公司的“逆袭密码”。


肆||高估值、技术代差、盈利可持续性,三者如同王座上的荆棘,考验着这家年轻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8月27日13时37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闪过一道历史性轨迹:年轻的芯片股寒武纪-U(688256.SH)冲上1462.00元/股,迎来历史性的一刻,盘中一度超过“股王”贵州茅台(600519.SH)的股价。但王座的更迭已成必然,这一刻注定不是终点。8月28日,寒武纪收于1587.91元/股,以141元的价差将“霸榜”2786天的贵州茅台甩在身后,坐稳A股第一高价股宝座。


要知道,这只股票简称后仍带有“U”字(意为:未盈利上市公司)。此前,不少机构投资者对于持续亏损的寒武纪的股价大涨直呼“看不懂”。


如今,笃定者有着笃定的理由。在政策助力下兴起的AI浪潮及AI芯片国产替代强预期的想象空间中,寒武纪在8月26日晚亮出半年报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净利润10.38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5.3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8月24日,一份来自高盛的研报助燃了市场对“寒王”的热情——其将寒武纪的12个月目标价从1223元/股大幅上调50%至1835元/股,维持“买入”评级,潜在上涨空间达47.6%。


一家亏损8年的芯片公司,用两年半涨25倍的奇迹,改写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


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资本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回应着一个时代的命题:是否“芯片才是新时代的硬通货”?在这场新旧“股王”更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从消费主导向科技创新切换的宏大叙事,也是全球竞争力重构中,资本市场对未来话语权的一次重新定价。


王座易主资本追逐


8月28日,上证指数盘中跌破3800点之后,A股突然强势反弹。其中寒武纪一马当先,像被注入强心剂般直线拉升,最终创下15.73%的涨幅至1587.91元/股,市值冲破6000亿元。


此刻,A股真正迎来了首个“芯片股王”。


交易数据记录下这场狂欢:当日寒武纪成交额达到260.24亿元,换手率为4.26%,主力资金净流入4.43亿元。科创50指数涨幅达7.23%。


寒武纪冲上了当日热搜;在散户聚集的股吧里,既有“寒王登基”的帖子刷屏,也有投资者冷静提醒“泡沫该醒了”;亦有财经“大V”以“喜‘芯’厌‘酒’”来描述这个股王的交棒时刻。


回溯寒武纪的股价轨迹,去年“9·24”行情是关键转折点,在此之前,该股股价还在200元附近震荡。伴随着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国内“人工智能+”政策落地等行业环境变化,寒武纪的股价开启“狂飙模式”:2025年2月突破800元/股,7月从520元/股重启上涨,短短30个交易日内大涨140%,股价突破1400元/股。进入8月份以来,该股涨势更为明显,单月涨幅高达123.81%。


8月28日晚间,寒武纪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称,公司8月28日收盘价较7月28日收盘价上涨133.86%,股价涨幅超过大部分同行业公司股价涨幅且显著高于科创综指、科创50指数、上证综指等涨幅,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投资者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较大风险。


根据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寒武纪最新滚动市盈率为5117.75倍,市净率为113.98倍,公司所处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最新滚动市盈率为88.97倍,市净率为5.95倍,公司滚动市盈率、市净率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不做预测只做应对


在寒武纪登顶A股的过程中,资金涌动和机构博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2022年下半年,大成基金基金经理徐彦就将寒武纪纳入其管理规模最大的大成睿享第15大持仓。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世界进入智算时代,全球算力芯片需求井喷。市场冷遇的寒武纪被股民重新拾起,将其与行业巨头英伟达相提并论。


徐彦自己都没有想象到寒武纪可以如此快速地上涨。他在2022年的基金年报中写道:“这是科技狂飙的时代,机器越来越像人,人反而越来越像机器——虽然完全不懂,但我仍能深深感觉到,在很多本应是人擅长的领域,机器已经能做得更好!”


不过,徐彦对AI没有抱有太大的幻想。仅半年后,徐彦将2023年开年后大涨的寒武纪获利了结。2023年中报显示,徐彦几乎卖光了寒武纪,仅留下66股的“观察仓”。


寒武纪自2022年2月首批入选科创50指数以来,其在重要市场指数中的覆盖持续扩大,先后于2023年12月被纳入沪深300指数,并在2024年12月调入上证50指数和中证A500指数成分股。目前,寒武纪在多个科技主题指数中占据显著权重,包括科创AI指数、国证芯片指数、科创50指数和人工智能指数等。


上海一位公募基金指数投资部相关人士指出,随着寒武纪陆续进入上证50、科创50等关键指数,相关被动型基金出于跟踪复制需求,会对其进行配置,从而为股价带来持续的资金支撑。他进一步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指数化投资已成为推动包括寒武纪在内的算力板块行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背后反映了被动资金配置逻辑与二级市场定价机制之间日益深化的互动关系。”


寒武纪2025年半年报显示,该股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有4个席位属于被动指数产品: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和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ETF分别列第5位和第6位,持股数量较一季度末均有所增长;第9位是新进入榜单的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约持有443万股;华夏上证50ETF列第10位,约持有407万股,较一季度末有所增长。


相比于被动基金,主动基金的共识与分歧并存:尽管第二季度有259家基金选择增持寒武纪,但同期亦有119家机构对寒武纪实施减持,看多方与看空方的比例约为2:1。其中,华夏基金的调仓动作尤为显著,其在第一季度已大幅减持寒武纪逾20%,共计527.71万股。


仔细来看,主动权益基金的操作远比指数基金复杂,充满了“买入—减持—再买入”的纠结。


以银河创新混合基金经理郑巍山为例,该基金2023年第一季度首次将寒武纪纳入前十大重仓,仅一个季度就退出;2024年第一季度再次买入,随后三个季度又持续减仓。万家基金副总经理、基金经理莫海波则是“持有最久”的玩家之一,从2023年第二季度持仓至2024年第三季度,寒武纪一度成为其名下多只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但最终其还是在2024年第四季度清仓离场。


相比之下,华安基金基金经理胡宜斌的操作更具代表性。2024年第三季度,他首次将寒武纪纳入华安媒体互联网混合前十大重仓,仅仅一个季度后,寒武纪就跃升为其管理所有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胡宜斌在季报中直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战略、政策导向等短期盈利以外的因素,正成为估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或许道出了所有重仓寒武纪的主动基金的基金经理的心声。他们赌的不是当下的盈利,而是未来的行业地位。


这种博弈还体现在基金持仓的“此消彼长”中。2024年第二季度,万家基金基金经理黄兴亮管理的万家行业优选买入寒武纪,尽管随后两个季度持续减仓,但第四季度仍以9.42%的净值占比将其列为第一大重仓;另一边,前期入场的基金正陆续兑现收益,仅2023年就有超过10家公募机构通过减持寒武纪套现超过20亿元。主动权益基金的纠结,本质是“短期股价波动”与“长期产业逻辑”的碰撞。


谁都想抓住“中国英伟达”的红利,却又怕成为“估值泡沫”的接盘侠。


有机构投资者享受到了寒武纪这段时间的“辉煌时刻”。一家私募创始人兼投资总监向记者透露,其在今年7月初便大幅加仓寒武纪,并一跃成为第一大重仓股。


他认为,在信仰时刻,龙头股票就是一面旗帜,爆发中的寒武纪不需要太多基本面的佐证。不过他也坦言,自己不做预测也做不了预测,只做应对。


逆袭密码


寒武纪的登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从技术积累到政策东风、行业机遇,从订单爆发到财务反转,多重因素交织,构成了这家AI芯片公司的“逆袭密码”。


2022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限制政策层层加码。这种外部压力,反而为国产AI芯片打开了“替代窗口”。


国家层面持续出台支持措施,近日利好政策频频升级。在8月24日召开的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熊继军明确表示,将有序引导算力设施建设,加快突破GPU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90%。


寒武纪何以乘上东风?


事实上,寒武纪的技术基因从创立之初就埋下伏笔。其创始人陈天石出身中科院计算所,2016年创立公司时,便以“寒武纪”命名,意为“智能时代的生命大爆发”。该团队早期研发的“DianNao”架构,是全球首个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架构,被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多次引用。


2016年,寒武纪还在疯狂烧钱,元禾原点、科大讯飞和涌铧投资就纷纷入局,参与了寒武纪的天使轮投资。此后,元禾原点继续跟进其A轮融资,本轮其他投资方还包括联想创投、阿里巴巴、国投创业和涌铧投资等。通过这轮规模达1亿美元的融资,寒武纪晋升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首家独角兽企业。


2020年7月,寒武纪实现科创板上市,正式成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虽然从上市起,寒武纪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其市值还是突破了千亿。


在AI芯片的关键赛道,寒武纪精准卡位“推理算力”:2025年被称为“AI推理元年”,随着大模型应用落地,推理算力需求爆发,而寒武纪的思元590芯片,采用7nm工艺,能效比比肩英伟达A10,且针对金融、医疗等场景做了优化。


8月21日,最新大语言模型DeepSeek-V3.1亮相。其使用了UE8M0 FP8 Scale的参数精度,该技术专为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这为国产AI算力芯片的爆发式增长打开想象空间。


寒武纪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其营收达28.81亿元,同比暴增4347.82%,其中云端芯片贡献99%收入。


长期以来,持续亏损是寒武纪的“软肋”。2017年至2024年,寒武纪累计亏损约55亿元。但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0.3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额为9.1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31亿元大幅改善。


除了指数基金的资金“托举”,卖方也高举看多旗帜。高盛最新研报将寒武纪目标价上调至1835元,维持“买入”评级,理由是“中国AI供应链的整体重估”;国盛、长江、广发、浙商等国内券商也集体看多,将其纳入“买入”评级。


A股的科技新时代


当市场沉浸在“寒王登基”的喜悦中时,寒武纪的“隐忧”同样不可轻视。高估值、技术代差、盈利可持续性,三者如同王座上的荆棘,考验着这家年轻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若将视野拉长,寒武纪的意义远不止于个股起伏,其崛起改写了A股的“定价逻辑”。它正成为中国股市周期更迭中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符号,映射着从“茅台时代”走向“科技引领”的历史性转折。


过去十年,贵州茅台凭借稳定的盈利和现金流,长期占据“股王”位置,代表着“消费驱动”的传统价值。而寒武纪作为科创板“U”类公司,却以43倍的营收增长,撬动了6600亿元市值,这背后或许是资本对“算力即科技信仰”的押注。


当全球AI算力需求以指数级增长,中国在高端芯片被“卡脖子”的背景下,寒武纪成为“国产替代”叙事中最关键的标的。


在北京一位科技成长风格公募基金经理看来,寒武纪近期的股价上涨,“仍带有明显的情绪推动和AI信仰充值特征”。但他同时指出,“我们也不能忽视寒武纪所代表的方向,它是A股从传统消费主导向科技主线切换的关键样本。”


截至8月28日,寒武纪的动态市盈率超过300倍,远高于英伟达的51倍。高盛给出的1835元目标价,显然包含了对2030年营收的强烈预期。一旦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其估值回调压力不容小觑。多位受访的投研人士强调,算力与AI板块的上涨得益于政策、技术与需求的三重共振,短期波动并不改变其长期价值。


从更宏大的资本市场演进逻辑来看,中国股市经历从早期“五朵金花”为代表的蓝筹时代,到以茅台为核心的消费时期,再到当前以寒武纪等硬科技公司为标志的科技周期。这一路径也与美国市场从能源(美孚)、消费(可口可乐、沃尔玛)到科技(“七巨头”)的进阶历程有着相似之处。


北京一位中大型公募机构资深策略分析师表示:“中国资产定价逻辑正在发生系统性转变。如果说过去二十年是消费和金融的‘黄金期’,那么当前政策与资本正合力将科技推向舞台中央。寒武纪被纳入多个重要指数,不只是个股行情,更代表一种结构性的资产重估,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的过程。”


前述私募创始人兼投资总监则从交易视角指出,当前算力产业基本面健康,但需注意短期涨幅过大之后的波动。“AI投资已进入‘模型驱动需求、数据反哺迭代’的飞轮模式,底层逻辑变了。”他强调,“若业绩能持续兑现,高估值有望被增长消化。”


宏利基金研究部总经理孟杰提醒,AI投资应聚焦“业绩兑现”与“竞争格局”两大核心,远离纯概念炒作。不管是国产还是海外算力,都要看订单是否稳定、技术是否有壁垒、业绩是否做实。


尽管存在争议,不少机构对寒武纪仍长期看好。兴证资管投资经理郑方镳表示:“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突破的关键关口,AI是算力、算法、数据三大要素共振带来的生产力跃迁——它绝非短期行情,而可能是未来十年的产业主线。”


华龙证券分析指出,人工智能产业顶层设计日趋完善,“AI+”有望开启下一个黄金十年。在算力基建、AI软件与智能终端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伴随大厂资本开支上行与政策支持加码,算力建设节奏正在提速。而软件层面,以智能体为代表的下一代AI应用,正推动行业进入业绩验证期。


或许从寒武纪成为股王这一刻开始,它不再只是一只股票、一家公司,而是有望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时代转向中的一座里程碑,象征着从“酒香”到“芯跳”的估值革命,从消费蓝筹到科技创新的主线切换。其高估值背后,既隐藏着技术追赶与盈利可持续的风险,也承载着几代投资者对中国科技未来的重注与期待。科创时代的叙事才刚刚开始,而这条路,既布满荆棘,也通往星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履新2个月,正厅长级李永忠拟进... 云南省委组织部8月29日发布任前公示。 其中:李永忠,男,汉族,1969年6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
徐汇区黄金回收店全攻略:安全高... 徐汇区黄金回收店全攻略:安全高价回收,真金白银轻松变现 在繁华的徐汇区,生活节奏快,消费场景丰富,...
平安、华夏、浙商银行在列!五家... 欢迎关注我的好朋友:闺蜜财经图片由AI生成撰文|杆姐&编辑|爱丽丝随着2025半年报披露季落幕,我国...
清华博士基金经理周云:九年八胜... 在近期对主动型基金的深入筛选中,我们发现了一批表现亮眼的基金经理。截至2025年8月22日,我们根据...
此地摇号分房!有人一口气分到5... 近日,杭州塘栖大厦五楼大厅里 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塘栖镇7个村社238户安置户 迎来了他们分房的大...
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答每经:资产... 8月29日,农业银行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并召开业绩发布会。农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林立回答《每...
平安、华夏、浙商银行在列!五家... 欢迎关注我的好朋友:闺蜜财经图片由AI生成撰文|杆姐&编辑|爱丽丝随着2025半年报披露季落幕,我国...
国有六大行上半年业绩出炉:合计... 国有六大行2025年上半年合计日赚37.7亿元。国有六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
美的集团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均创... 美的集团(000333)今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保持两数位增长,交出史上最佳“半年报”。8月29日晚,...
“药茅”失速!片仔癀上市以来首...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林昀肖“药茅”片仔癀(600436.SH)在2025年上半年遭遇营收、净利...
行业前五、净利历史最佳,银河证... 2025年8月28日晚间,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1881.SH)向市场交出了一份令...
格力年中不分红,美的接班路径“...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晓 北京报道作为家电行业市值和营收的前三名,美的集团...
中国最大汽车平台,被卖了 中国... 李想出局后,“中国最大汽车平台”又迎来了命运拐点。作者 | 云帆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
好货商家,在小红书市集找到稳定... 彬彬是个有着十余年经验的“老服装人”,身上却带着一股与这个讲求“快时尚”的时代格格不入的“慢”劲。他...
业绩超市场预期 伊利中报揭示强... 在乳制品行业进入结构性复苏的新周期,头部企业与跟随者之间的差距正在被迅速拉大。8月28日,伊利股份发...
虾皮母公司二季度净利增418%... 近日,跨境电商平台Shopee(虾皮)母公司、东南亚科技巨头冬海集团(Sea Limited,NYS...
买方时代,贝壳开启自我进化 买... 撰文丨李兴房地产市场逐步止跌回稳,贝壳交出一份稳健的成绩单。8月26日,贝壳公布财报,第二季度,总交...
金地集团:上半年营收156.7... 8月29日,金地集团(601155.SH)发布半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78亿元,比上年同...
芯原股份变身:从半导体IP第一... 中经记者 李玉洋 上海报道近日,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688521.SH,以下简称“芯原股...
长城汽车上半年营收超923亿元...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曹杨8月29日,成都车展开幕。长城汽车旗下哈弗、魏牌新能源、坦克SUV、欧...
新消费周报 | 京东官宣进军团... 《CBNData新消费周报》精选本周新消费领域最新动态,公司头条、消费风向、营销动态、可持续消费一文...
“金九银十”前夕楼市异动:上海...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刘婷金九银十即将到来,多地楼市再吹暖风。8月25日,上海发布新政,涉及调整...
河南一大妈银行卡转入5万元,有... 象象留言有奖活动来啦! (每周好礼:大象文创袋、象象定制笔记本,二选一) 获奖名额: 最有态度奖...
三大航上半年整体减亏近三成,多... 三大航今年上半年继续亏损,但多个子公司航司实现扭亏为盈。截至8月29日晚间,中国国航(601111....
华为上半年研发投入近千亿!今年...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谢斯临 图片来源:华为终端微博8月29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
实物打赏开辟“内容+电商”新路...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陈姝 日前,京东全球购七夕双团团播正式落下帷幕。数据显示,此次“梦华录系列...
华为徐直军:感谢腾讯、字节、阿...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观察者网) 8月30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新场景·新体验”鸿蒙生态大会...
主品牌营收7年来首下滑,珀莱雅...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周梦婷 北京报道连日来,珀莱雅(603605.SH)接...
主业承压、非经常性损益“救场”...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敬 北京报道 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进入尾声。Wind数...
广东证监局副局长王文哲:支持辖... 南方财经记者 庞成 翁榕涛 广州报道8月30日,围绕“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全面合作发展”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