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中国证券报》1日刊发文章《“科技叙事”迎业绩验证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文章称,寒武纪股价超过贵州茅台创新高、工业富联市值突破万亿元、通信和电子行业单月涨幅超20%……刚刚结束的8月,A股市场科技类上市公司表现引发投资者关注。
从2025年上市公司半年报来看,多家科技类上市公司盈利表现亮眼,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的成效正在显现,不仅显示出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科技叙事”迎来业绩验证,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生动写照。
可以预见,在多方合力支持下,中国科技企业将持续夯实“技术根基”,以“硕果盈枝”之态,绘就经济转型新图景。
科技股估值修复
在刚刚闭幕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南方电网带来的“悟空”带电作业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不仅风险高,还需要停电配合,‘悟空’则突破了这一瓶颈。”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陶智强介绍,“悟空”能完成各种不停电作业任务,不仅拥有千里眼,让操控人员能在地面拥有15米高空的操作视野,还有分身术,能从地面实现远程精细化掌控,宛如操控人员的“分身”。
这是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又一案例。今年以来,智能机器人从春晚“舞手绢”到跑马拉松、创新药在研数目达全球的30%左右……科技创新成果多点开花,让中国科技企业愈发受到全球资本关注,资产估值修复态势明显,特别是在近期A股行情中,科技成长板块表现尤为突出。
科技股价值重估需要业绩进行验证。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培景表示,美股AI资产重估经验表明,估值持续提升需要有业绩逐季兑现作为验证。
这从2025年上市公司半年报中可以找到线索:以AI技术突破为主线,应用生态迅速增长,多家科技类上市公司业绩报喜,其中不少公司扭亏为盈;连续多年亏损的寒武纪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半年报,上半年营收同比大增43倍,实现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3D视觉第一股”奥比中光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019万元,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在算力领域,AI发展带来算力需求提升,与之相关的服务器、光模块等公司受益明显。上半年,光模块“三巨头”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55.68%、69.4%、37.46%;工业富联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均超过35%;“得益于AI发展,公司的云计算、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精密零部件等业务均实现快速增长。”工业富联表示。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多家公司业绩增长明显。埃斯顿实现归母净利润668.23万元,同比增长109.10%;宏英智能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617.47万元,同比增长479%。此外,瑞芯微、金力永磁、美格智能等布局人形机器人的公司上半年净利润翻倍增长。
新动能稳步成长在宏观数据上也得到印证。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25.5%,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从传统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正在加快建设与完善。”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表示。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需要关注的是,科技板块业绩表现分化仍然明显。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表示,部分高科技、高成长性的企业实现了营收利润双提升,但也有部分企业受行业周期性调整、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业绩增速有所放缓。
业绩分化反映出科技创新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需要持之以恒加大研发投入。细读一份份半年报可以发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正开始逐步转化为科技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连续多年亏损并未磨灭寒武纪坚持研发投入的决心。从首次公布财务数据的2017年至2024年,寒武纪的研发费用均超过了营业收入。今年上半年,寒武纪研发投入为4.56亿元,较上年同期继续增长。“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唯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才能推动技术持续突破,最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体系,从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寒武纪在半年报中表示。
半年报显示,多家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继续加码。例如,上半年,思特威研发投入总额为2.55亿元,同比上升28.15%;科大讯飞研发投入23.9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21.92%。科大讯飞日前还宣布了不超过40亿元定增预案。“此次定增资金一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一部分用于教育大模型研发和落地场景,人工智能发展红利正快速到来,增强资本实力、加大投入非常必要。”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上市公司加快培育创新动能,全市场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同比增3.2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近2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的成果也体现在充足的订单上。奥拓电子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新签订单4.13亿元,同比增长18.22%,其中海外订单同比增长31.03%;芯原股份上半年新签订单16.56亿元,同比提升38.33%,其中芯片设计业务新签订单同比增长141.32%;海目星新签订单44.21亿元,同比增长117.5%……
不过,也有公司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尚未实现盈利。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表示,很多科技创新领域的公司仍处于技术研发或业务开拓期,传统的财务指标难以全面反映成长潜力。投资者需关注公司的创新能力、技术壁垒以及市场前景等难以量化的因素。
增强企业发展底气
研发投入“开花结果”、资本市场表现提升……在这些可喜的信号背后,正是支持科技创新的力量汇聚,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
从顶层设计到地方政策,支持举措不断加力。日前国务院部署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六大行动;科技部等七部门发布15项举措,支持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聚焦细分行业,地方政策更加精准,为支持具身智能、商业航天、创新药等产业发展,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近期出台了具体措施。
政策引领下,“大有可为”的创业氛围正在形成。“对整个机器人行业来说,今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我对民营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因为有很好的政策、很好的土壤,让大家有更多信心投入研发和生产,做出更多面向未来的新产品、新技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
与此同时,股债贷融资渠道不断畅通,让企业发展资金更加充裕。资本市场层面,证监会部署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提出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近日,蓝箭航天、屹信航天等商业航天企业启动上市辅导工作,成为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不断提升的最新注脚。
债券市场也在不断提升对科技创新支持的适配性。今年5月,债券市场“科技板”启航,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全市场科技创新债发行额已超过1万亿元。
金融机构竞相发力科技金融。截至6月末,农行科技贷款余额达4.7万亿元,上半年新增超过8000亿元;中行科技贷款余额较年初新增5350亿元,增速13.18%,授信企业超16万户。“中国银行将科技金融作为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进行安排、谋篇和布局。”中国银行行长张辉表示,将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服务“人工智能+”行动,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深度与广度,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并有效推进实施。
正如奥比中光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源浩所言,公司的每一步成长都植根于资本市场日益包容的融资环境,也得益于各项改革举措的扎实落地。
近日,DeepSeek发布DeepSeek-V3.1,在能力上继续实现突破;宇树科技即将发布配备31个关节的新款机器人,并在完成10轮融资后开启上市辅导……从人工智能到智能硬件,中国企业正以一个个扎实的创新实践,续写科技创新的新篇章。在政策引导、资本赋能、产学研协同等多方合力支持下,一个开放包容、动态进化的创新生态正加速形成。(完)
下一篇:逆势突围的光瓶酒,还能火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