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苏浩 卢志坤 北京报道
(葫芦娃药业外景 公司官网/图)
曾被誉为“中国儿药第一品牌”的葫芦娃药业(605199.SH,以下简称“ST葫芦娃”),如今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近期,ST葫芦娃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08亿元,同比下降42.89%;归母净利润实现240.98万元,同比下降94.14%;扣非净利润由盈转亏为-1878万元,同比下降514.52%。
对于业绩大幅下滑,ST葫芦娃在半年报中表示,主要源于市场需求波动与行业竞争加剧等综合因素影响。公司呼吸系统用药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减少,进而导致利润下滑。
针对公司净利润大降及后续提振措施,《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向ST葫芦娃方面致函并致电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其间记者多次拨打公司证券部电话,但均未有人接听。
核心业务承压
财报显示,ST葫芦娃是国内具备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能力的医药制造企业,公司以儿科药品为发展特色,兼顾成人和妇科产品的发展,产品涵盖中成药、化学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产品类别,以呼吸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抗感染用药为主要治疗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肠炎宁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止咳糖浆等。
从公司营收结构来看,ST葫芦娃的核心业务板块出现了严重滑坡。2025年上半年,公司呼吸系统用药实现营业收入2.99亿元,虽占总营业收入的58.86%,但同比下滑高达52.91%。
消化系统药物实现营收1.09亿元,占营收的21.46%;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实现营收4951.18万元,占营收的9.74%。呼吸系统用药的大幅下滑直接拖累了公司整体业绩。
并且,ST葫芦娃在费用结构方面出现了异常变动。2025年上半年,其销售费用为1.07亿元,同比下滑60.25%,占营收比例为21.06%。
销售费用大幅下降主要系本报告期销售业务推广费及职工薪酬较上年同期减少所致。相比之下,公司的财务费用却高达2107.09万元,同比增长77.74%,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工程项目转固后,贷款利息支出费用化。
同时,研发费用出现大幅削减。2025年上半年,ST葫芦娃研发费用仅为1938万元,同比下滑80.69%,对此,公司方面解释为,主要系报告期按研发进度进行确认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所致。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ST葫芦娃货币资金1.69亿元,较2024年年末的2.54亿元减少33.65%,主要系报告期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减少。
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为4.55亿元,较期初的3.80亿元增长19.71%。ST葫芦娃在半年报中解释称,在“两票制”政策下,公司针对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主要采用配送商模式,回款周期较长。
监管处罚接连不断
实际上,ST葫芦娃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表面业绩的下滑,其背后暴露出更为严峻的财务可信度及内部控制缺陷。
2025年3月,海南证监局向其下发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指出ST葫芦娃在2023年存在部分销售收入确认不合规、部分销售定价异常以及因提前确认收入导致的费用匹配失真等问题,致使此前披露的定期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误差。
基于自查结果,ST葫芦娃对2023年年报及2024年半年报中的归母净利润进行了大幅追溯调整,调减金额分别达到约9564万元和3765.91万元,调整幅度分别高达原披露金额的89.81%和47.82%。这一调整揭示出,公司此前所报告利润的绝大部分并非来自真实业务,而是源于不合规的会计操作甚至异常交易。
由于上述行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对ST葫芦娃及其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刘景萍予以通报批评,并将该记录纳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
更为严重的是,2025年4月,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24年财务报告出具保留意见,同时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出具否定意见。
审计机构在报告中进一步披露,ST葫芦娃控股股东曾通过非雇员个人账户向公司客户提供资金支持,而部分大额应收账款客户在期后回款寥寥,存在较高风险。
此外,ST葫芦娃于2024年度向关联企业海南中旺医疗科技外购8个研发项目,支付金额达4205.37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与ST葫芦娃实际控制人存在亲属关联,且自2022年成立以来未有其他客户。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方面指出,由于ST葫芦娃未能就上述交易提供具有商业合理性的解释及相应证据,事务所无法认定这些外购研发项目的实质,也无法估量其可能对财务报表带来的潜在影响。
(编辑:曹学平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