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年,日本人或许只能购买中国电视机了
创始人
2025-09-05 10:43:56

在今年东京秋叶原的家电卖场里,一位日本主妇对着两台电视机反复比对——左边是索尼XR系列,右边是海信E8K,两者画质参数相差无几,但后者价格少了3万日元。


最终她选择了海信,这个十年前在日本还鲜少有人问津的中国品牌,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日本随处可见,而二十年前,这里还是松下、索尼、东芝的“主场”。


从“日本制造”垄断全球电视市场,到中国品牌占据日本近半份额,这场产业更迭的背后,藏着日本电视机产业从巅峰跌落的无奈,更折射出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深层变革。


借以电视机,最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业与日本制造业,谁强谁弱?


日渐衰落


回溯日本电视机的黄金时代,足以用“统治级”来形容,因为日本在家电领域拥有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20世纪50年代,松下推出首款黑白电视,开启日本电视产业征程;


到了60年代,索尼又研发出特丽珑显像管技术,让日本彩电在画质上实现代际领先,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松下展出的49英寸超大屏彩电,更是让全球惊叹“日本制造”的实力。


时间走向80~90年代,已经处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期的日本,其电视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和品牌优势,垄断了全球高端市场——1990年,索尼、松下、东芝三家企业的全球电视出货量占比超过40%,在欧美市场,日本品牌几乎等同于“高品质电视”的代名词。


对比之下,那时,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电视企业还在靠组装代工生存,核心部件如显像管、芯片全部依赖进口。



日本电视此时领先并不奇怪,整个制造业处于上升期,如日本造汽车逐渐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份额,工业产业每年按高于10%的速度递增。


资本,往往是逐利的,在此大背景下,日本家电产业也就正处于行业顶尖位置。


但转折点在21世纪初悄然到来,日本企业好似开始落伍了。


比如,当全球电视产业向液晶技术转型时,日本企业却陷入了“技术路径误判”的陷阱。松下坚持押注等离子技术,认为其在对比度、响应速度上的优势能碾压液晶,甚至在2009年豪掷6000亿日元收购日立、先锋的等离子业务,试图打造“等离子帝国”。


索尼虽然是制造业大牌,也在固守CRT技术的优势,迟迟不愿放弃特丽珑生产线。这与当前日本丰田车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的慢节奏如出一辙。


反观韩国三星、LG,果断all in液晶技术,快速抢占市场。等日本企业意识到错误时,已经错失了关键窗口期——2013年,松下宣布退出等离子业务,此时液晶电视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80%;索尼的电视业务从2005年开始连续13年亏损,不得不出售海外工厂缩减规模。


不妨通过一些数据,可能更能直观体现日本电视的衰落。据Omdia统计,2010年日本品牌全球电视出货量占比还有28%,2024年已跌至9%;在本土市场,松下的份额从2018年的16.8%暴跌至2024年的8.8%,东芝更是退出了消费级电视市场。


曾经的“技术王者”,如今只能在高端小众市场艰难求生,而这一切,本质上是日本企业在产业变革中“路径依赖”和“决策迟缓”的必然结果。


因此,过度迷信既有技术优势,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被时代甩在身后。


国产机征服日本市场


谈及现今的全球家电市场,与日本电视产业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而征服日本市场,成为中国电视产业全球竞争力的一个鲜明的产业现象。


如今的中国,早已是全球电视产业的“核心玩家”。


以2024年为例,中国电视企业全球出货量占比达30.2%,首次突破30%大关,其中海信、TCL、小米三家合计份额达31.3%,超过三星、LG的28.4%总和,在75英寸及以上的大屏市场,TCL、海信的份额分别达15.0%、14.6%,逼近LG的15.1%,打破了韩企对大屏市场的垄断。


具体方面,据海外网报道,2024年中国主要电视机品牌出货量份额首次超过韩国企业。


英国市场调研机构奥姆迪亚(Omdia)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视机品牌TCL、海信、小米的合计出货量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达到31.3%,首次超过韩国三星和LG电子(28.4%)。


其中,海信长期以接近15%的市场份额稳居世界前二。


其实也正是这样的全球优势,最终转化为对日本市场的“渗透力”。《日本经济新闻》与BCN的联合数据显示,2024年1月~9月,中国品牌在日本电视市场的份额达49.9%,7月后更是连续单月超过50%。


如果拉通全年来看,海信以25.4%的份额登顶日本市场,成为首个在日本拿下电视销量冠军的中国品牌,TCL也以9.7%的份额跻身第四,超过了松下、夏普等本土品牌。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品牌的征服并非靠“低价策略”,而是靠“技术+本地化”的双重优势。


突破不仅仅是市场占有方面,技术层面,中国企业实际上也摆脱“组装代工”的标签。


海信自研的信芯X画质芯片,能针对日本用户喜爱的“电影模式”优化色彩还原,其推出的Mini LED电视在日本专业评测机构的画质评分中,超过了索尼XR系列;TCL华星光电的ADS Pro硬屏技术,解决了液晶电视视角偏色的问题,契合日本家庭“多人围坐看电视”的场景需求。


当然,进军日本市场,得到消费者认可是第一前提,在本地化运营上,中国品牌更是精准踩中日本用户的痛点,针对日本住房空间小的特点,推出超薄机身、可壁挂的小尺寸电视;联合日本本土内容平台,预装NHK、富士电视台的流媒体应用。


甚至在售后上,提供日语24小时客服和上门安装服务,这些细节让中国品牌逐渐打破了日本用户对“本土品牌更靠谱”的固有认知。



中国电视能征服日本,往深入地讲,是目前“全球产业链整合能力”与“本地化需求响应”的结合。从上游的京东方、华星光电面板制造,到中游的芯片研发、整机设计,再到下游的渠道铺设、售后服务,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电视产业链,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简单地看,当日本用户开始关注“低功耗”时,中国企业能在3个月内推出符合日本能效标准的新品,而日本企业往往需要6个月以上。这种“快速迭代+技术对标”的能力,其实也就是中国品牌撕开日本市场的关键。


透过电视产业的此消彼长,我们看到的是中日制造业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差距,而是产业生态、创新模式、市场响应能力的全方位差距。


中日制造业两面相


日本制造业的问题,在电视产业上暴露得非常立体。


第一个是“技术封闭性”。


我们拆解下来并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日本企业习惯在内部搞技术研发,不愿与外部合作,比如松下在等离子技术上拒绝开放专利,导致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协同,最终被开放的液晶生态淘汰。


这在汽车领域也是如此,你几乎可以看到中国车企与大众等德国企业合作的各种消息,相比之下,中日车企的合作声量和动静,是不是小得多?


第二个,可以算作是“战略保守性”,终身雇佣制和层级文化导致决策缓慢,2010年前后,当中国企业开始布局智能电视时,索尼、松下还在纠结“是否要加入互联网功能”,担心影响传统画质优势。


在此之前,日本帝国诞生了包括阿米巴经营在内众多企业管理哲学思想,一度成为中国企业学习的楷模,随着时代产业红利日渐稀释,这些思想逐步被新的观点取代,并非说原有的企业管理方法失效,而是时代,今非昔比。


三是“资源分散化”,比如说,日本企业普遍存在“多元化陷阱”,松下把大量资金投入核电、电池业务,东芝涉足半导体、医疗设备,导致电视业务的研发投入被严重挤压。


而中国企业如海信、TCL虽然亦在推动多元化转型,但好歹在电视上也还能通过成立独立上市公司或者子公司以求坚持“聚焦家电主业”,每年将营收的5%以上投入研发,2024年海信研发投入达120亿元,远超索尼电视业务的研发费用。


进一步看,两国制造业的效率也日渐拉开差距。


谈及如今的中国制造业,人们不再用密集型、劳动力等词语,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制造业正在以“智能工业”为核心实现弯道超车。


国家层面政府推动的“智能制造2025”战略,让5G、AI、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TCL的惠州工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将电视生产周期从15天缩短至5天,不良率下降至0.3%;海信的青岛研发中心,利用AI模拟测试,将新品画质优化时间从3个月压缩至1个月。


这种“智能化+规模化”的优势,让中国企业既能保证品质,又能快速满足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生态。


我们以京东方为例,一家工厂在研发出柔性OLED面板后,能快速与TCL、小米共享技术,推动中国电视企业在折叠屏、卷曲屏等新形态产品上领先全球;华为的鸿蒙系统与电视企业合作,让智能电视融入“万物互联”生态,提升用户黏性。


这种制造业生态的差距,正在影响更多产业。除了电视,中国的空调、冰箱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也在快速增长,2024年中国空调品牌在日本的份额达22%,较2020年翻了一番。


而日本制造业的困境还在蔓延,汽车产业面临电动化转型的压力,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00年的20%跌至2024年的6%。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在全球化竞争中,制造业的胜负不再取决于单一技术的领先,而是取决于“产业链效率+创新速度+市场响应能力”的综合实力,而这正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所在。


从日本电视的衰落,到中国电视的崛起,从这场产业变革可以获取到的经验是,没有永远的“机械工业技术的王者”,只有永远的“时代创新追随者”。


对于日本企业而言,若不能打破“路径依赖”,加快决策效率,未来在更多产业中可能失去竞争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征服日本市场只是起点,如何在高端技术上实现更大突破,避免陷入“价格战”陷阱,才是长久之计。


再过几年,日本人是否只能买中国电视,或许还需时间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制造业的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而这场转移的背后,是产业生态、创新模式和市场逻辑的全方位重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刀财经,作者:唐纳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基金费率改革攻坚,动了谁的蛋糕... 尽管基金费率改革在投资者端的直观感知有限,但对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场重要变革,第三阶段的改革不仅是对费用...
周末超重磅!美联储降息稳了,易... 本周海内外重磅事件频发,国内来看:9月3日日阅兵式圆满结束;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发布关于加强...
上海知名央企换帅,去年人均薪酬... 【高管】中船系旗下上市企业近期高管频频调整。根据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072)最新公告,因工作...
奇瑞汽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奇...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林子)9月7日,港交所发布文件显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瑞汽车”)通...
ST帕瓦实控人之一被批捕!是中... 红星资本局9月7日消息,今日,浙江帕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帕瓦”,688184.SH)公告...
薛鹤翔:降息预期“提前落地” ... 薛鹤翔、林新杰(薛鹤翔系申银万国期货研究所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摘要本周市场迎来美国就业数...
原创 美... 《制造业回流困境与印度崛起迷思: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新格局》 美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的制造业回流战...
成绵高速逆市免费!为四川点赞! 成都的秋夜,渐有凉意。成绵高速上流光飞驰,车灯划破夜幕,如同一条奔涌的星河。自2025年9月4日24...
A股市场的“捡钱时代”来临:当...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A股荟萃) 股市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那么,只要这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处于...
跨洋赴华“送钱”?订单暴涨37... 9月第一周,上海市大学路248号的瑞健·未来Rlab线下体验中心,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 据悉,48...
湾财周报   人物 曾执掌证监... 一周财经人物(2025年9月1日至2025年9月7日)头条易会满被查!任职工行30余年,曾称证监会工...
光大银行招标结果:中国光大银行...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财产线索数据整理,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9月4日发布《中国光大银行...
多因素支撑 锂电产业有望逐步复... 本报记者 冯雨瑶 9月5日,锂电池概念股走强。截至当日收盘,浙江天宏锂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宏...
动荡一周后,高盛顶尖交易员:依... “这是一个高速运转但不均衡的一周,最终并未能解答一些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 在经历了一周的市场震荡后...
深圳市金新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一、...
原创 莫... 这件事得从几条明明白白的线索说起。首先是莫迪去天津参加上合峰会,当时印度驻华使馆还发了视频,看得出来...
证监会拟降低基金认购申购费率;... 要闻速递8月末外储重回3.3万亿美元大关 黄金储备“十连涨”国家外汇管理局9月7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
高起点、大格局:民俗与美酒交融... 秋高气爽,“喜事”成双。9月7日,红花郎《喜事》纪录片合作发布会在郎酒庄园举办,《喜事》主创团队及众...
V观财报|周六福:公司将纳入恒... 【V观财报|周六福:公司将纳入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周六福在港交所公告,公司已获恒生指数有限公司选定并...
芦哲:9月FOMC前的主角团—... 芦哲、张佳炜(芦哲系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核心观点核心观点:8月美国新增非...
1元打火机,狂赚150亿 1元... “细分市场,深入挖掘,保持领先。”作者:十一来源:正和岛用1元的打火机,走向全世界,要花多少年?邵东...
不良率A股上市银行最高!兰州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黄鑫宇)Wind与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在42家A股上市...
宏裕包材“30CM”四连板;军... 过去一周(9月1日—9月5日)A股三大指数经历回调后涨跌不一,创业板指领涨。截至9月5日收盘,上证指...
威胁启动301调查!特朗普为科... 在美国科技巨头的不断游说下,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出面向欧盟施压。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9月5日,美国总统特...
42家上市券商“半年考”:自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牛钰营业收入同比翻番、净利润同...
反诈老陈打假直播间“五星茅台”... 9月6日,反诈老陈发布视频喊话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他表示,“有人在直播间卖你们的产品,您看看是否...
机构论后市丨坚持“科技为先”;... 本周A股三大指数走势分化明显,沪指累计跌1.18%,深成指累计跌0.83%,创业板指累计涨2.35%...
内卷无赢家!第13届CSEAC...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管越第13届半导体设备与核心部件及材料展(CSEAC)日前在无锡闭幕,本届...
机构论后市丨坚持“科技为先”;... 本周A股三大指数走势分化明显,沪指累计跌1.18%,深成指累计跌0.83%,创业板指累计涨2.35%...
头部助贷平台二季报:业绩增速持... 中经记者 郑瑜 北京报道日前,头部助贷平台相继发布二季报。在距离《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