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3 日过后,持续三个月的 “最严禁酒令” 释放松动信号,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消费旺季临近,这一政策变化迅速成为白酒行业的焦点话题。从地方政府出台消费补贴,到部分区域政务社交场景逐步恢复,市场似乎嗅到了复苏的气息。
政策松动的积极效应正从多地多点显现,为低迷的白酒市场注入微弱暖意。9 月 4 日,绍兴市率先出台《2025 年提振消费政策》,投入 1.78 亿元专项资金,其中针对餐饮宴席的补贴政策直指白酒消费核心场景 —— 消费者在酒店举办 5 桌及以上宴席且消费满 1 万元,可按发票金额分档获补,最高补贴达 5000 元。这一举措直接降低了大众宴请的经济门槛,有望激活中秋、国庆期间的宴席用酒需求,为区域白酒市场带来即时性拉动。
与此同时,多地政策调整呈现 “因地制宜” 的特点:8 月起,河南、安徽等省份的国企高管已逐步恢复酒店正常消费活动;四川绵竹推出 “白酒产业十条”,从生产、销售到品牌建设全方位惠及本地酒企;贵州仁怀被明确为 “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 重点建设区域,政策倾斜力度加大;云南、湖北、湖南等地则通过引导性措施,鼓励公务员在私人时间、非公务场景进行正常社交消费,间接修复市场信心。
这些变化对白酒行业而言意义显著。长期以来,政务与商务消费是高端白酒的重要支撑,严格限制曾导致酒企渠道库存高企、价格体系承压。如今政策的弹性化调整,不仅为酒企和经销商争取到双节旺季的关键窗口期,更缓解了短期生存压力,使得行业得以在消费旺季迎来喘息之机。
尽管政策暖风频吹,白酒市场却未出现预期中的 “V 型反弹”。临近中秋,部分酒企的销售需求较 7、8 月淡季略有回升。
高端酒领域,价格与销量倒挂的现象持续困扰行业。以飞天茅台为例,其散瓶批价虽有小幅波动,但始终未能摆脱 “倒挂” 压力;部分次高端白酒的终端售价甚至低于出厂价,经销商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中低端市场则受困于消费场景缺失,乡镇宴席、大众聚餐等需求恢复缓慢,销量仍呈萎缩态势。“库存压得喘不过气,资金周转越来越难” 成为不少经销商的共同心声。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禁酒令” 的松绑并非全面放开,政策底线依然清晰。《条例》明确规定,公务员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香烟和酒水,这一核心约束并未改变。政策调整的实质,是允许公务员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在私人时间、非公务场景进行正常社交消费,且需规避 “中华烟”“国窖 1573 级别以上高档白酒” 等敏感品类。这种有限度的松动,更像是一场 “毛毛雨”—— 能暂时缓解表面的干燥,却难以渗透至市场深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需求增量不足的问题。
回顾过去三个月的 “最严禁酒令”,其虽导致上半年白酒行业增速放缓、部分企业业绩下滑,却客观上加速了市场的结构性转变 —— 从 “政务驱动” 向 “大众消费驱动” 的转型进程被按下 “快进键”。这种转型带来的 “阵痛”,长远来看将有利于白酒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对双节消费窗口期与政策松动的阶段性机遇,酒企需保持谨慎乐观,采取务实策略:一方面,可通过合理的促销政策与精细化渠道管理,逐步化解价格倒挂难题,重建健康的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更需正视消费底层逻辑的变化,彻底摆脱对 “政务消费回归” 的幻想,与腐败饮酒划清界限。
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深度响应消费者需求:在产品端,聚焦年轻群体、大众市场开发高性价比产品,探索低度化、风味创新;在渠道端,深耕宴席、商务宴请、家庭消费等多元场景,打通线上线下全链路;在品牌端,传递健康饮酒理念,塑造与大众生活方式共鸣的文化价值。唯有完成从 “依赖政策” 到 “拥抱消费” 的转型,白酒行业才能在短暂喘息后,真正迎来可持续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