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萌 卢梦雪 北京摄影报道
“科技边界决定发展边界,未来银行必然是数字银行。”9月5日下午,在北京银行2025年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董事长霍学文向《华夏时报》等媒体描绘了该行的转型蓝图。他表示,北京银行今年正式迈入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数字化转型2.0阶段,即全面数字化经营。
2025年中期答卷交出。北京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2.18亿元,同比增长1.02%;归母净利润150.53亿元,同比增长1.12%;基本每股收益0.69元,同比增长1.47%。
面对市场关注的净息差收窄压力,北京银行表示,下半年将持续巩固负债端成本优势,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努力稳定息差水平。
会上,北京银行还就数字化转型、资产负债情况以及风险防控等投资者关切议题进行了系统回应。
营收净利双增 负债成本管控显成效
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资产总额达到4.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53%;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2.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18%。盈利能力方面,该行报告期内净利差和净息差分别为1.3%和1.31%,同比分别下降了18个基点和16个基点。
上半年,在政策利率调降、提振内需、强化利率协同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存贷款利率整体延续下行趋势,银行净息差普遍承压。
北京银行行长戴炜向《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表示,在这一背景下,“管控负债成本,成为银行业对冲资产收益下降、缓解息差收窄压力的关键抓手。”
戴炜进一步介绍称,北京银行上半年通过扩大基础客群,持续开展客户分层、分群经营,不断拓展低成本存款来源,合作金融机构数量同比增长12.1%,为稳定同业负债成本提供支撑。在优化负债结构方面,该行不断拓展低成本存款,截至6月末,存款成本率降至1.59%,较年初下降26BP;同时,对接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及非银活期结算客户,沉淀低成本同业结算存款等,有效降低负债成本率至1.72%,同比下降37BP。
“下半年,市场利率预计延续下行态势。同时,受企业发债置换、贷款竞争等因素影响,资产收益仍将面临较大压力。北京银行将继续巩固负债成本优势,积极优化资产端配置结构,努力稳定息差水平。” 戴炜表示。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较年初微降0.0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59%、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08%、资本充足率为13.06%。此外,该行逾期贷款率、关注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0.09个百分点、0.29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
北京银行首席风险官房旭表示,下半年,该行将继续强化潜在风险客户分级管理,拓展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与回收比例,确保不良资产规模持续压降。此外,还将推进“AI驱动投贷后管理升级”等建设,不断提升风险数据驱动、智能分析、前瞻预警能力。
北京银行营业部
“All in AI” 持续发力数字化转型
会上,北京银行系统介绍了其在全面数字化经营方面的进展与成效。
霍学文表示,该行依托“All in AI”理念,加快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银行”。已建成“1213”AI体系,即一个一体化算力底座、两大模型开发运营平台、百余项AI能力以及三百余项AI应用场景,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据该行介绍,数字化能力已在多个业务领域实现应用。
如风控方面,实现对公信贷类业务全流程、全品种、全客户的闭环管理;资管方面,探索覆盖总、分、投资机构资管协同发展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上半年“线上+线下”联动经营策略线索1600万条,覆盖925万客户,全渠道共计触客超1亿人次,经营客群资产较年初提升718亿元;协同方面,该行私人银行服务发挥联动效能提升业务规模,私人银行代销产品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6.89%,带动中收同比提升17.77%,联动产品销量规模同比增幅181%。
此外,北京银行着重介绍了其在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方面的成果。截至6月末,该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4346亿元,较年初增长703亿元,增速达19%;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超过2.6万家,较年初增加近6000户。
霍学文在会上表示,下一阶段,北京银行计划在两个方向持续发力。一是坚持以长期主义的精神护航企业成长,升级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提升知识产权评价能力,拓展“科创雷达”全流程应用场景,带动产品服务及风险管理的创新升级;二是坚持以投行驱动的方法提升服务能效,综合运用科技创新债券、并购贷款及撮合服务等工具,探索通过增信或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创债,助力科技金融可持续发展。
“下半年,北京银行将坚持长期主义,增强战略定力,擦亮特色品牌,奋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成绩。”霍学文向《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