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鲁智高
在美上市31个月后,禾赛科技成功回港上市。
9月16日,这家激光雷达公司正式登陆港股。刚一开盘,他们的股价便较发行价212.8港元涨超12%,市值超过360亿港元。
高瓴、泰康人寿、WT资产管理、Grab、宏达集团及Commando Global Fund选择成为禾赛科技的基石投资人,共拿出超11亿港元为这家公司在港上市保驾护航。
超41亿港元的募资金额,也使得禾赛科技成为近年来募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项目。
从硅谷成立到落地上海,禾赛科技在李一帆和孙恺、向少卿三位学霸的带领下,用上十年的时间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激光雷达供应商,并成为年内首家“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公司。
这一幕颇具“风向标”意味,不仅表明中概股回港通道时隔近两年后重新开启,同时还有望带动更多中概股回港上市。
三位学霸创业,干出一个超级IPO
禾赛科技的故事,得从三位学霸讲起。
由于出生在工程师世家,李一帆从小喜欢做各种东西。在保送到清华大学后,他就读于精密仪器系。大三那年,硅谷一家公司选中了李一帆,并赞助他来到美国读书,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2013年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博士毕业后,李一帆便留在西部数据工作,并最终结识了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且拿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的孙恺,以及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向少卿。
那个时候,孙恺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研究助理,思考如何利用激光及新型检测技术构建超快和高灵敏度的分子检测系统。至于向少卿,他已是苹果公司的iPhone硬件系统集成工程师,参与了多代iPhone的原型设计。
虽然待遇优渥,但他们却不甘于此,并在想做更大更有趣的事情的过程中,逐渐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为了解决国内气体检测的难题,李一帆和孙恺、向少卿于2014年10月创立禾赛科技,开始研发面向天然气行业的检测设备,并最终将公司落地在上海。
在李一帆看来,华人在硅谷创业难度非常大,而上海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有着开放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集聚了最优质的资源要素,是创业者施展抱负的理想热土,“选择在上海创业是作出的最好决策”。
即便在短时间内已拿到融资,但由于选择的创业方向整体市场有限,禾赛科技还是陷入业务增长缓慢的困境。在异常焦虑的状态下,他们通过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并成功找到了市场总量大、技术壁垒高、产品标准化的激光雷达领域。
“我们在一起开会,讨论到底做什么产品可以改变世界,最终我们认为做无人驾驶能够改变世界,而激光雷达是最关键的传感器。”李一帆曾透露,尽管气体检测和测距原理不同,但在遥测光路的设计、电子信号处理等核心问题上却相通,同时专业人才储备也大致相同。
于是,当市场上还在研发16线产品的时候,禾赛科技便于2016年10月做出了国内首款32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半年后,这家公司又发布了国内首款40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在业界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
李一帆曾直言,“订单可以说明一切”。庞大的订单,也确实向外界展示了他们强大的实力。当时间来到2022年9月,禾赛科技累计交付10万个激光雷达产品,并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单月出货量1万台的激光雷达公司。
在理想汽车、极氪、零跑汽车等客户的认可中,这家公司的产品销量一路走高,仅2024年便卖出50.19万台激光雷达。随着产品备受追捧,他们的收入也从2022年超12亿元增长至2024年超20亿元。
用灼识咨询的话来说,如果按照收入规模计算,禾赛科技从2022年开始连续三年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位居榜首。到了2025年第二季度,这家公司的收入达到7.06亿元。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净利润达到0.44亿元,成功打破此前持续亏损的困境。
他们的商业化进展还在提速。9月15日,这家公司宣布与一家美国领先的头部Robotaxi公司进一步深化合作,签订了价值超过4000万美元的激光雷达订单。作为对方唯一的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将于2026年底前完成订单的交付。
更加令人关注的是,从2023年2月以“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身份登陆美股,到2025年9月成为年内首家“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公司,禾赛科技在关键时刻都选择了与时代共舞。
光速、启明押注,至少融了9轮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禾赛科技至少完成9轮融资,背后汇聚了一大批投资人。
光速光合、远瞻资本、大米创投、将门创投、磐谷创投、启明创投、德同资本、高瓴创投、CPE源峰、真格基金、百度、博世集团、小米集团、美团等等,都为这家公司提供了众多支持。
时间回到2014年,在看了公司的产品后,远瞻资本便做出了投资决定。当时,李一帆参考电影桥段,提出在纸上写上投资金额及公司估值。在对方同意后,两人当场签了字。虽然这张纸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但还是让这家刚起步的公司倍受鼓舞。
最终,远瞻资本、大米创投和PreAngel拿出1000万元,成为禾赛科技的天使投资人。由于最初聚焦的方向是激光气体检测,这也导致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收入。直到将发力重心转到激光雷达,这家公司才获得了越来越多投资人的关注。
光速光合创始合伙人宓群便是其中之一。在公司成立当年,李一帆就发邮件给他寻求融资,不过宓群判断激光气体检测市场不够大,最终没有选择投资。得知禾赛科技开始做激光雷达,并已有机械雷达样品处于客户测试阶段,他主动联系了李一帆并成为第一个要求直接测试固态雷达产品雏形的投资人。
到了2018年5月,禾赛科技宣布完成光速光合和百度领投的2.5亿元B轮融资。也正是从那时起,光速光合连续领投了这家公司5轮融资,累计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成为他们最大的机构投资方。李一帆更是曾公开直言,创业至今最正确的三个决定是:回到中国创业、做激光雷达、拿光速的投资。
在光速光合和博世集团联合领投下,美国安森美半导体、启明创投、德同资本、新加坡Axiom等选择跟投,从而让这家公司于2020年1月完成1.73亿美元C轮融资,一举刷新了激光雷达行业的最高单笔融资记录。
由于一直都非常关注自动驾驶领域,启明创投在2017年投资了文远知行后,便以该公司为基础开始深入了解产业链的上下游。在他们看来,当时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上最关键、最昂贵、技术含量也非常高的一个部件就是激光雷达。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曾透露,他们由此开始对激光雷达行业进行“扫描”,包括到美国走访了多家不同技术流派、不同阶段的激光雷达公司,最后从众多企业中选定了禾赛科技。
当时间来到2021年11月,禾赛科技宣布完成超3.7亿美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小米集团、美团、CPE源峰、华泰美元基金、光速光合、启明创投等。随着赴美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敲定,他们的估值也飙升至20亿美元。
从2023年2月在美上市至今,这家公司的市值也在宏观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持续起伏,并最终有了亮眼的表现——涨幅超过56%。
中概股回港潮,又要来了?
随着禾赛科技正式登陆港股,这家公司也成为近两年来首个回港上市的中概股。
之所以选择回港上市,他们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公司股票交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和保障他们的利益,“这是我们的首要战略考量。”
对于业务正处于全球快速增长阶段的禾赛科技而言,香港市场既有国际化的视野,又深度理解中国科技企业的业务模式和潜力,“我们相信在这里能获得更合理的估值,更好地向全球市场展现禾赛的价值,支持我们的国际化战略。”
细究原因,复杂的宏观环境是绕不开的话题。不管是在美遭遇诉讼,亦或是被沽空机构做空,禾赛科技上市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无疑为众多中概股敲响了警钟。
最直观的结果便是,外部环境稍有风吹草动,公司的股价往往容易受到不小的冲击,从而出现被低估的情况。
2025年3月,这家公司的股价在经历长时间低谷后,终于回升到发行价。那个时候,李一帆曾在接受雷递网采访时直言,希望每个用真金白银买过禾赛科技股票的投资者都能赚钱,“公司股价低于发行价时,自己会有压力。”
从禾赛科技身上,能够感受到中概股面临的压力并不小。同属自动驾驶行业,且同样在美上市,股价处于起伏状态的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对禾赛科技的境遇可能会有更深的感受。
面对多变的环境,回港上市成为不少中概股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并从2020年开始逐渐成为趋势。不过近两年来,随着中概股回港路径陷入停滞,这一趋势明显放缓。
直到禾赛科技成功登陆港股,表明中概股的回港通道被重新打开,并有望带动更多中概股回港。更早之前,市场上便流传着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在筹备港股上市的消息。这也意味着,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一波中概股回港潮。
不久前,中国证监会已经表态,鼓励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为了帮助中概股回港上市,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也在积极做好准备,并让香港成为它们首选的上市地。
“我们一直的态度都是希望能来香港上市的都是优质的企业。”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坦言,“任何企业都有其独特性,如果他们需要一些灵活处理去克服某些问题,我们都会跟他们手牵手去解决。”
香江水暖,新的篇章正在加速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