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耳东几
现在比房地产更难的行业是什么?答案可能是——“阴间房地产”。
前段时间,中国殡葬第一股——福寿园公布财报,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6.11亿元,暴跌44.5%,亏损2.61亿元,相当于每天亏掉145万元。
这是其自2013年港股上市以来,交出的首份亏损报告。
更意外的是,其核心产品经营性墓穴,上半年的平均售价从12万元骤降至6.3万元,几乎腰斩。
福寿园的财报只是一个缩影,殡葬业的其他同行,日子也不好过。
总部位于南京的万桐园,同样主打中高端客户群体,上半年收益仅1106万元,同比下降54%。安贤园、中国生命集团等公司也承认,殡葬收入板块存在压力。
一边是老龄化加速,另一边却是殡葬巨头营收承压、高价墓地卖不动,本该“躺赢”的生意,为什么突然凉凉了?
背后,是时代的巨变。
曾经的“阴间豪华房”涨得有多厉害?
就拿福寿园来说,从2018年到2024年,福寿园经营性墓穴平均销售单价持续增长,从2018年的10.25万元/座直接飙到2024年的12.12万元。
2023年时,福寿园旗下上海松鹤园新墓区开售,一块仅0.6平方米的三穴墓,标价高达45.78万元。
折算下来,每平方米单价高达76万元,远超同期上海豪宅价格。
最疯狂的那几年,有人炒墓,有人还墓地贷。2017年,苏州开始限购墓地,因为五年内,本地的墓地价格至少上涨了10倍。
原因很简单,上海人嫌本地墓地太贵,开始来苏州“置业”,而后又涌入了更多的炒墓群体,最终推高了价格。
2021年,昆明某陵园甚至推出过“墓地按揭贷”业务,最高可贷款20万元,贷款期限可达10年,贷款利率固定为9%,项目负责人还表示,由于行业特殊,不需要抵押就可以贷款。
当涨到墓地比房子贵时,还有人选择更魔幻的“一鱼两吃”——买墓地不如买房,既能把骨灰放在房子里,还能坐等房子升值,毕竟房子有70年大产权,墓地超过20年的使用年限还得续费。
你可能想问,这些墓地,凭什么这么贵?
只因高价墓地有两大杀手锏——稀缺性、情绪价值。
我国公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公益性公墓,类似“保障房”,一种是经营性公墓,类似“商品房”。
前者主要由政府管着,不以营利为目的,后者允许私营企业进入,明码标价,有偿满足客户各样需求。
在数量上,公益性公墓占主导,除了熟知的公益陵园,常见的家族墓地或村级公益性墓地,均属于公益性安葬设施的范畴。
但现实是,公益性墓地供不应求,《中国民政期刊》提到,72%的县(市、区)缺少城镇公益性公墓,并且受城市规划、土地供应等影响,新批新建的公益性公墓数量极少。
墓地供不应求,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高价墓地,说到底,买卖的是活人的面子。
买房或许可以比价、砍价,观望楼市情况,但亲人离世的时候,家属往往处于悲痛、焦虑的状态,决策时间短,议价能力几乎为零,一句“这是您最后能为父母尽孝的机会了”,直接上升到道德命题。
这种情景下,价格早就不是核心考量,“体面”“圆满”“不留遗憾”才是归宿。
据远方研究所统计,2024年全球国家殡葬费用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殡葬费用4.1万元,仅次于日本,位于全球第二,其中占比最大的开支项就是墓地,占比在50%-70%。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厚葬尽孝”,这种文化惯性让殡葬服务具有极强的的情绪溢价能力。
如今,豪华墓地,为何卖不动了?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出手,强力整治高价墓地。
近年来,“天价墓”“殡葬暴利”等问题多次被社会关注,国家多次强调殡葬行业的公益属性,强调殡葬服务应该是基本的民生保障。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殡葬改革范围从农村扩展至全国,明确提出“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
紧接着的4月,民政部发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指明要加强殡葬管理,强化行业的公益导向。划出硬性红线:
公墓应当以节地安葬为导向,推行墓位和墓碑小型化。安葬骨灰的单体墓位、合葬墓位的占地面积分别不得超过0.5平方米、0.8平方米;
安葬遗体的单体墓位、合葬墓位的占地面积分别不得超过4平方米、6平方米。墓碑高度不得超过地面0.8米。
今年2月,上海还发布了《殡葬服务项目清单》,明确单个墓穴价格上限为16万元。
相比之下,早在2016年,上海高档墓地均价已经逼近29万元,单价是上海全市房价均价的4倍以上。
此外,去年10月,全国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剑指“高价墓”“天价花篮”“捆绑消费”等殡葬乱象,各地殡仪馆馆长、工作人员被查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
过去,殡葬是“市场化”的试验田,现在,它正被重新定义为“民生工程”。当“稳民生”成为首要目标,殡葬的金融属性必然被剥离。
其次,是人们的观念和取向也变了。福寿园就在其财报中坦言,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是“客户的消费行为趋向谨慎”。
怎么理解?
人们愿意花或者能够花在殡葬服务的钱变少了。“消费降级”,似乎蔓延到了人生的终点站。
近年来,中产阶层花钱更谨慎。
在“先紧着下一代,再照看这一代,最后再想着上一代”的现实排序中,墓地,这个曾经被赋予孝道象征、情感寄托和社会体面等多重意义的空间,逐渐从“必要投资”降级为“可削减支出”。
更深层的变化,可能是中国人生死观的重塑。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生态葬”——把骨灰撒向大海,亦或是埋在树下、花坛里,可以与树、与花、与海长眠,这些过去被视为“不能入土为安”的方式,如今正跃升为“优选项”。
2023年3月,“广州报名骨灰撒海市民逐年增加”这一话题登上热搜。据广州民政数据,广州每年报名参加骨灰撒海活动市民超3500人。
大连海葬服务需要提前预约,每年春季都会出现排队现象。
根据上观新闻报道,上海的海葬撒海量从1991年首次活动的200多具,一路上升到如今每年的近万具,至今已经累计护送80247位逝者骨灰撒向大海,服务家庭超31万户。
同时,上海也成为全国海葬数量最多、服务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从现实出发,这样的安葬方式不仅便宜,还有补贴。全国有多个省份已经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补贴。
北京,对选择骨灰海葬和自然葬的市民实行全额补贴,还免费提供逝者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存等殡仪服务,整个过程中,市民不用花一分钱;
在广州,选择骨灰撒海的,费用全免,还可以申领2000元补贴,骨灰还林类安葬可以申请减免,多个墓园零收费;
在陕西西安,选择壁葬、草坪葬等葬式奖励2000元,选择海葬、骨灰散撒则奖励5000元;
在浙江,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全部出台和完善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温岭市甚至将“逝后奖补”改为“生前享有”
即年满70周岁的户籍城乡居民自愿在生前申请其亡故遗体火化后采用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在签订协议后,在生前每月领取奖励金,
即使是非温岭户籍也在奖补范围内。
更有人选择了寄存骨灰,继续观望——重庆一个陵园的营销总监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人选择先把骨灰寄存起来。
一年寄存费不到300块,相比动不动几十万的墓地,这简直是白菜价,而且还能无限期延长购买决策时间。
而放眼全球,更多元、更个性化的殡葬方式应运而生。有人把骨灰做成钻戒佩戴,还有人把骨灰发射到太空。
比如,日本公司SPACE NTK曾与Space X联合推出过“太空宇宙葬”,将骨灰压缩成小型胶囊,装入人造卫星发射升空,绕地球公转5年后飞往太空燃烧殆尽,价格在2.5万人民币到50万人民币不等。
从“厚葬”到“薄葬”,从“占地”到“回归自然”——这或许不仅是殡葬业的转型,更是整个社会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死亡无法避免,但安葬,正在被重新定义。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最近恰逢智谷趋势12周年庆!为回馈各位读者朋友,现在订阅,我们还将加赠——
1、《5节宏观分析框架课(音频)》
2、1场《下半年市场展望闭门分享》
扫码入圈,看清趋势,消除迷茫,仅限50个名额。
上一篇:翟欣欣被判12年,与苏享茂结识的世纪佳缘退市已10年 翟欣欣苏享茂事件来龙去脉 翟欣欣世纪佳缘会员费花了多少钱
下一篇:新“掌门人”自掏腰包百万增持是否买贵了?上海银行“回应” 新“掌门人”自掏腰包百万增持是否买贵了?上海银行“回应”